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趙越 北京報道

今年是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25年來,香港創科發展穩步向前。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過去5年,香港特區政府投入1500億港元,推動科創發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及特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香港正朝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奮力邁進。

今年8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見證了幾十年來國家科技發展的偉大曆程。陳清泉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出生於荷蘭殖民時代的印度尼西亞,並且經歷了印尼的日本殖民時代、獨立運動時期。童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沒有強大的祖國做後盾,華僑的生命和權益就得不到保障,而國家強大要靠科技,從此在他的心中就萌發了科技報國的種子。

自1953年回國後,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香港迴歸祖國的那一年,他當選爲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聽到新聞聯播中公佈自己的名字時激動不已。2016年在北京、2017年在香港聆聽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使他鼓起勇氣聯名23位在港兩院院士給習主席寫信,表達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

如今,85歲的他仍然把國家的需要放在首位,堅持奮戰在科研一線。在接受《南財對話》專訪時,陳清泉表示,香港要珍惜國家給予的機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聚焦“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科技工作者應該分秒必爭,不斷提高自覺性,增強使命感,做到身在香港,心懷祖國,放眼世界。

香港科技工作者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南財對話》:6月30日,習近平主席考察了香港科學園,您也在現場聆聽了習主席的講話,請您和我們分享一下現場的情況和您的心情?

陳清泉:習主席考察了科學園,和我們幾十位香港老中青科學家親切交談,習主席在講話的頭幾句就表示很牽掛香港。

習主席對由我牽頭的在港兩院院士聯名信的批示中提到,香港要建設成爲國際科創中心,我的理解就是說香港要增加兩個翅膀。原來香港是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現在要加兩個翅膀,一個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另一個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習主席6月30日考察了香港科學園,並對特別行政區政府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給予肯定,此外也希望香港的科學家,特別是青年科學家能夠在科技創新方面做出成績,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更使我感到振奮的是,他給香港的科技發展定位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希望香港着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習主席對香港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予我們很高的期望。我們要不辜負習主席對我們的期望,擼起袖子加油幹!

習主席的回信是一劑“強心劑”

《南財對話》:2017年,您聯名23位在港兩院院士給習主席寫信,表達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作爲這封信的發起人之一,能否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當時的情況?

陳清泉: 2016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主席指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爲世界科技強國,這是非常激動人心的。2017年,也就是5年前,習主席到香港出席慶祝香港迴歸祖國20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我當時也在大會現場,習主席講到了“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強調了“一國兩制”帶給我們的發展機遇,我們不能夠喪失這個機遇。這也是我牽頭,與其他23位院士聯名給習主席寫信的初衷。

2016年在北京、2017年在香港聆聽了習主席的報告,使我鼓起勇氣與其他23位院士一起給他寫信。這封信的內容主要有兩點。第一點,表達香港的科技工作者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第二點是反映國家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的問題。因爲這是很複雜的問題,要經過許多機構,一直得不到解決。我沒有想到,習主席很快就作出了重要批示。習主席的批示像一劑“強心劑”,使我們非常振奮。

批示的內容很具體,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在港院士提出的意見,要發揮在港院士的作用,並且指明瞭方向,香港要成爲國際科創中心。所以這封信是方向性的、綱領性的,也豐富了基本法在科技方面的內涵。給我們從物質到精神,到政策,到平臺,一系列的(支持)。科研資金方面,目前已有六億、七億的資金過來。緊接着各種政策出臺,各種資源對香港更加開放:比如香港學者可以申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人更廣泛參與國家科技建設項目等。

香港要善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

《南財對話》:近年來,國家支持香港科研發展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香港特區政府也不遺餘力推動創新科技,您認爲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有怎樣的優勢?

陳清泉:習主席的信中指明瞭方向,緊接着各種政策出臺,從政策再到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現在世界上有幾個著名的大灣區,硅谷大灣區是金融加高科技,紐約大灣區是金融加服務業,東京大灣區是金融加高端製造,而我們粵港澳大灣區從面積、人口、經濟體量都大過它們,我們要建設成爲世界最美好的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有“9+2”城市羣,“2”指的是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所以從習主席指明方向,到出臺政策,再到平臺,(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的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香港北部要建設科創中心,有4個平臺,與深圳、廣州等合作,第一個平臺就是深圳跟香港交界的河套,要建成高新區,第二個是深圳的前海,鼓勵香港的青年人在那裏創業,第三個更大規模的是在廣州的南沙,第四個是在澳門跟珠海之間的橫琴。從指明方向,到政策、平臺,從物質資源到精神支持,給香港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歷史上難得的、最好的機遇。香港科技工作者應該分秒必爭,把過去錯過的時間彌補過來。

香港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中西合璧的國際大都會,稅率很低,法制很健全。這樣自由優秀的環境,可以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年輕人。我曾經幫助新加坡大學建立新的學科,根據我的經驗,重點要吸引年輕人,因爲那些有名的專家,在本國已經有基礎、有根底,很難離開。但他的弟子不一樣,請來之後就形成了一個網絡,與他的老師、他在世界各地的師兄師姐還保持聯絡,很快了解前沿在哪裏,方向是什麼,減少彎路,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做原創性的科研,而這正是我們所需。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具有前瞻性、有韌性,就是要敢於進入無人區,願意坐冷板凳,香港在這方面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香港的科技工作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覺性,增強使命感,爲將中國建設成爲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要做到身在香港,心懷祖國,放眼世界。

祖國好香港就好

《南財對話》: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爲香港帶來無限機遇。香港在大灣區的創科發展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內地優勢互補,共享發展機遇?

陳清泉:祖國好,香港就好,因爲香港是祖國的一部分。

科創方面也是如此。創新科技發展要有好的生態,科技的生態鏈有四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基礎研究,或者科學,一般在大學開展;第二個要素是把科學變技術,一般在應用研究院開展;第三個要素是高科技企業,把技術交給高科技企業,將技術轉化爲產品;第四個要素是金融,用金融支持孵化創新技術,並做大做強,這樣就形成了很好的生態鏈。

典型的例子就是硅谷,在那麼小的地方,如何形成很好的科創中心?因爲它具備四大要素,第一是名校,伯克利、斯坦福都在那裏。第二是應用研究院,在伯克利、斯坦福都有國家實驗室,還有谷歌、英特爾等跨國高科技企業的研究院,這些研究院就培養了一批青年人盡全力搞科研,爲他的整個生涯提供一個出路。而香港在這方面很缺乏,香港的應用研究院很小,所以我號召在香港上市的央企,或者外國公司,應該在香港設立研究院。從1997年迴歸以後,我們就應該有自己的科研規劃、科技計劃。

第三個要素是高科技企業,香港也沒有。而小小的一個硅谷,英特爾、谷歌、蘋果都在那裏,我都參觀過。在深圳有華爲,還有國家實驗室,而香港沒有高科技企業,所以我也希望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將一部分的高科技產業放在香港,比如高端傳感器、生物醫藥等,因爲只有形成生態鏈,才能夠發展。

第四個要素是金融,香港有金融,但對高科技的支持不夠,要向硅谷學習,怎樣正確地孵化,資助高科技的發展。

總結起來,一個高科技的生態鏈需要四大要素:第一基礎研究,第二應用研究,第三高科技企業,第四支持高科技的金融。香港只有其中兩個,一個是名牌大學,一個是金融,造成了香港只是個論文工廠,缺乏產業化,因爲生態鏈不健全,存在短板,香港缺乏應用研究院,缺乏高科技產業,而深圳、廣州有,所以香港與內地存在天然互補,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主席提出的期望,希望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珠聯璧合,強化產學研創新協同,着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香港開埠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在創新科技的發展有這樣好的條件和前景。

(作者:趙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