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他們要引爆亞洲?

上觀新聞

北約東擴,終點在哪?北約將與中國爲鄰嗎?這是1997年,美軍與“中亞維和營”在哈薩克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前,《環球時報》提出的問題。25年後,北約用其行動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

不管是今年的北約峯會首次邀請日韓澳新四個亞太國家領導人與會,還是北約的指揮者美國,不斷強化其在亞太地區已有的同盟關係,希望以此塑造一個“大多邊”安全架構,都說明北約在攪亂歐洲後,正試圖將觸角伸向亞太,從而“走向全球”。然而歷史證明,北約的手伸向哪裏,就會在哪裏製造分裂和動亂。對此,亞太國家不能不警惕。

1997年,北約正式決定邀請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加入該組織,爲1999年北約開啓冷戰後首輪東擴打下基礎。

2022年,北約馬德里峯會首次邀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四個國家領導人與會,爲該組織的“亞太化”做好“熱身”。

回顧北約歷史可以發現它先是拉攏西歐對抗東歐和蘇聯,之後又聯合東歐對抗俄羅斯,現在又想拉着亞太國家對抗中國。可以說,北約一邊向東擴張,一邊製造分裂。

如果說,北約首任祕書長、英國人伊斯梅對該組織核心功能的概括——把蘇聯擋在外面,讓美國人待在裏面,壓住德國人,在很大程度上詮釋了北約長期以來在歐洲發揮的作用,那隨着北約制度架構及活動區域向歐洲以外地區蔓延,這一典型的歐洲式“北約認知”已經不夠充分。

當前與未來北約的本質和發展趨勢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在美國的“北約觀”中尋找答案。

隨美國戰略調整節奏“起舞”

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負責推動實施冷戰後北約轉型與擴張的常務副國務卿斯特羅布·塔爾博特反覆宣揚,儘管是軍事組織,但北約擁有廣泛的政治功能,它的擴張進程強力推動着申請國國內政治與社會制度的“西方化轉型”,促成一個更廣闊範圍內“大西洋共同體”的出現。

的確,對美國而言,北約無疑是在確保華盛頓軍事實力絕對優勢的前提下,以安全紐帶強力改變他國內政,進而基於各國國內製度同質性構建的“安全共同體”。

這種區域安全架構有3個突出特徵:美國霸權主導性、秩序內國家等級性以及明確排外性。

長期以來,美國絕大多數政治精英都直言,北約是美國確保其全球霸權的最重要戰略資源;沒有北約,美國將會喪失控制歐洲國家的工具,更難以持續推進合乎美國霸權利益的歐亞大陸安全秩序演變進程。

北約歷史上每次重大戰略轉型都是美國主導的,並以與蘇聯或俄羅斯更尖銳對抗這種破壞性的循環模式呈現出來。

圍繞北約擴員與功能發揮,是僅限於歐洲地區還是要延伸至歐洲以外更遠區域的問題,美歐在冷戰結束之後的摩擦一直沒有停止,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強力干預巴爾幹危機、到21世紀頭十年“穩定”伊拉克和阿富汗國內局勢,再到當前更爲頻繁地捲入亞太事務等現實看,北約突破了僅處理歐洲事務的界限,配合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不斷重新界定其功能。

伴隨美國戰略重心聚焦亞太並密集推出相關政策,北約正在推進其“亞太化”進程,試圖通過渲染所謂“中國威脅”儘快加強其在亞太的功能和制度存在。

想在亞太複製“歐洲分裂”

爲配合美國全球“反恐”,北約在2006年裏加峯會上正式推出“聯繫國”計劃,以與日韓澳新等美國亞太盟國建立安全相互協調的新機制,這實際上啓動了常態性推動北約“亞太化”的進程。

2010年北約在里斯本峯會上公佈的戰略概念,將涵蓋“聯繫國”計劃在內的“全球夥伴關係”方案置於優先位置。

此後北約在這一機制下持續加大與亞太所謂“共同價值觀國家”在情報、軍事等領域的協調力度。

在過去10年,北約以“全球夥伴關係”方案爲紐帶,彙集亞太盟友資源聚焦“處理”阿富汗問題,並加快協調與日韓澳新等國的安全防務關係。

在美國的主導下,北約正將其在過去30多年獲得的“經驗”——通過製造歐洲分裂從而主導歐洲安全,快速應用到該組織構建亞太安全架構的實踐進程之中。

北約以其囊括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單一多邊安全機制確立了美國在歐洲的霸權格局,華盛頓在亞太地區建立一個類似北約機制的動機相當強烈,相關行動正緊鑼密鼓地展開。

美國不滿足於目前“拼盤式”的亞太地區安全架構,其現有的諸多雙邊軍事同盟、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四邊機制”以及“五眼聯盟”這種所謂“二三四五”佈局,難以體現美國在整個區域內求霸權、示等級、搞排他的固有行爲模式。

近年來,美國一邊在亞太地區不斷嘗試推動優化現有聯盟機制的融通一體化,一邊推動北約從制度與行動上儘快移入亞太,以進一步強化北約“亞太化”的勢頭。

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近期在多個場合強調,北約與亞太夥伴要在包括海上安全、網絡技術等多個領域加強務實合作。

日韓澳新領導人6月底首次參加北約峯會發出的政治信號非常明確,那就是北約與美國亞太盟國間的協調將更頻繁、更深入。

北約“亞太化”構想在美國強推的所謂“印太戰略”中的作用十分明顯。

美國現在希望通過強化美日韓、美澳新等小多邊安全機制調整已有同盟關係,以最終打造一個“大多邊”安全架構。

將破壞區域和平與繁榮

隨着戰略重心不斷東移,美國近期明顯加快了亞太安全架構佈局的節奏。

除了加速推動日韓澳新等亞太國家加強和北約的聯繫與合作,包括拜登在內的美國政要還密集訪問其他亞太國家,製造“恐華”國際輿論氛圍,推動受訪國家安全防務戰略儘快與北約以及美其他盟國實現對接,加快形成以北約爲核心同時帶動美國亞太盟國遏制中國的區域乃至全球安全架構。

美國的這些舉動,與其在歐洲持續激化北約國家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從而製造分裂的做法十分相似。

北約東擴已經導致歐洲出現俄烏軍事衝突、俄與北約持久對立和歐洲大分裂。

據此觀察,美國主導的北約“亞太化”將成爲攪亂亞太地區的禍水,破壞區域和平與繁榮。

這一軍事聯盟必將以大國地緣政治角逐的戰略邏輯,逼迫亞太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導致亞太地區爆發更多、更激烈的區域危機和衝突,並很可能促使亞太地區安全與經濟出現大分裂,從而徹底打斷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根據日前在北約馬德里峯會上批准的《北約2022戰略概念》,這一軍事聯盟在未來10年有3項核心任務:威懾防禦、危機預防管理,以及合作安全。

在威懾防禦方面,美國及其盟國都在增加軍費,而這會在多個地區引發軍備競賽,導致地區局勢緊張。

在危機預防管理方面,要記得北約曾在南聯盟、伊拉克、阿富汗等國進行所謂“危機預防和管理”,而華盛頓這些行動的後果,全世界有目共睹。

在所謂“合作安全”方面,如果北約要加強在亞太地區的核心功能,很可能在臺海和南海問題上製造嚴重危機,在此過程中對其所謂的全球夥伴關係進行規劃並加以快速推進,這一過程也會是對其他國家內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進行改造的過程。在情況複雜的亞太地區,北約的做法一定會引發矛盾和衝突。

削弱聯合國的權威性

北約的“亞太化”進程如果進展順利,最終將出現一個“全球化北約”的安全格局。

這將是美國全球安全架構藍圖的核心之所在,然而卻並非真正愛好世界和平的國家所樂見的。

《北大西洋公約》聲稱,公約締約國重申對聯合國憲章的信念,並希望與所有人民和所有政府和平相處。

北約還稱,其“集體防務”核心功能的合法性來自於聯合國憲章第51款有關“集體自衛之自然權利”的規定。

然而,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發動科索沃戰爭,又篡改聯合國相關決議發起對利比亞的政權變更戰爭,並在防區之外不斷開展軍事行動,這些無一不表明北約的行動已與聯合國憲章和宗旨漸行漸遠,該組織已蛻變爲對外極具進攻性且完全服務於美國霸權的“武器”和幫兇。

一個拉着“價值觀同盟”大旗、幹着謀求美西方霸權和削弱聯合國權威性勾當的北約,正試圖通過對各國進行三六九等劃分,在亞太地區製造新的分裂和集團對抗。

北約今年舉行的特別峯會、外長會以及馬德里峯會,都在密集討論和拍板與美國亞太盟國強化協調的制度安排事宜,並無一例外地以渲染所謂“中國威脅”來宣揚北約的全球安全功能。

更值得關注的是,北約近期反覆強調建立和設定國際規則的重要性。

確實,國家間關係的持久穩定離不開各方對國際規則的信守,但一個宣揚“文明優越論”“主權相對論”並玩弄集團政治的軍事同盟,其所要推行的規則不可能獲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認可。

未來全球安全架構絕不能以“全球化北約”這種聯盟體系爲核心構建,而必須迴歸鞏固聯合國核心地位的理性和健康之道。

來源:環球時報|易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