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河網

大河網訊 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迭代和國家大數據戰略的貫徹落實,大數據已逐漸成爲高速發展的新引擎。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以數據有序共享服務黃河流域(河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部、省數據共享交換機制,深度應用國家、省、市三級共享數據,賦能黃河防洪保安全體系構建、推動水利管理智慧化等8大應用場景,明確20項專題任務,提升黃河流域(河南段)協同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主要目標】打造“河南樣板”

日前,中央網信辦會同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大力開展以數據有序共享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工作,支持海南和河南省分別圍繞自由貿易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開展部、省數據共享應用試點。

《實施方案》明確,2022年10月底前,黃河防洪保安全體系加快構建,水利管理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洪水災害防禦氣象服務能力更爲全面,鄭州防汛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更加智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生態修復基礎支撐持續強化,林草溼荒生態綜合監測能力進一步增強,非天然地震識別更加精準,生態環境要素綜合監管能力不斷提升,爲通過數據有序共享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河南樣板”。

【場景應用】確定8大應用場景20項專題任務

《實施方案》確定了賦能黃河防洪保安全體系構建、推動水利管理智慧化、提升洪水災害防禦氣象服務能力、推進鄭州防汛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智慧化、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生態修復、推進林草溼荒生態綜合監測、推進非天然地震監控精準化、加強生態環境要素綜合監管等8大應用場景的20項專題任務。並且列出了每個應用場景所需的數據集合,明確了每個專題任務的時間節點和任務分工,壓實工作責任。

防洪“四預”能力如何與大數據相結合?《實施方案》明確,2022年7月20日前,將自然資源部門基礎地理、遙感影像等數據,氣象部門災害預警、中長期預報產品等數據和我省社會經濟等數據融合至黃河下游防洪會商預演系統,預判洪水可能造成的受災情況,提升洪水汛情預報精度,對黃河下游水情、雨情、工情、險情進行預警,開展洪水演進和洪水風險等仿真預演,完善洪水預報預案。

同時,2022年7月底前,運用氣象部門衛星雲圖(氣象)、雷達拼圖、氣象災害預警和短期、中長期預報產品等實時數據,結合我省水文實時雨情、水情,擴大監測範圍,豐富監測指標,加密預報頻次,提高預報精度,提升水利管理智慧化水平。

洪水災害防禦氣象服務能力如何提升?《實施方案》提到,2022年8月底前,通過疊加共享數據,完善黃河流域氣象服務共享平臺實況監測模塊;2022年10月底前,結合氣象衛星遙感數據,開展陸地植被生態、大氣環境、水體洪澇和森林火點衛星遙感監測,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綜合監測水平;2022年10月底前,構建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精細子流域的面雨量預報模型,計算暴雨致洪面雨量閾值,提高洪水氣象風險預報和災害防禦能力,降低因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引發的超標準洪水風險。

數字技術助推鄭州防汛監測預警應急指揮智慧化,《實施方案》明確,建立集監測預警、值班管理、響應發佈、災情處置、責任人管理等功能於一體的數字防汛系統,配套建設數字防汛移動端和專題庫,實現防汛能力數據準確掌握,水情、雨情、汛情實時感知,防禦指令快速部署和防汛指揮調度扁平化。

林草溼荒生態如何數字化?在完善林草資源監測基礎數據的基礎上,建立與國土“三調”成果相銜接的河南林草溼荒資源數據庫,完善河南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大數據賦能林草生態修復、災害防控及資源監測,2022年10月底前,依託國家森林資源智慧管理平臺,完善我省林草溼荒綜合監測體系,及時掌握林草資源動態變化情況。

《實施方案》還提到,通過提高自動化分析識別能力及信息服務能力,推動天然地震監控精準化。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綜合監管,提升空氣質量形勢分析研判水平及水污染源綜合監管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