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樂在助人,行善養德

孫思邈講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人做善事,就是在積德,積德會得福,壽命自然會長。

新加坡慈善家許哲女士,一生健康快樂,壽終時113歲。

許哲女士從小受母親影響,決心一生行善助人。

後來,她曾到巴拉圭幫助窮人受教育,傳授健康知識,分文不收。

她在新加坡、泰國等地,開了三十多家養老院。

除此外,私底下還照顧着二十多位老人。在106歲時,有人請教她長壽的祕訣。

許哲女士說:“看到那些受幫助的人,我就感到很快樂,心中沒有煩惱,所以長壽。”

樂於助人,不僅是一種好品德,還是一種健康良方

醫學研究發現,長壽者中95%以上的人,都有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品德。

《千金要方》雲:“道德日全,不祈壽而壽延,不求福而福至,此養生之大經也。”

最好的養生,就是養好品德,保持內心清靜。

人爲善,福未至禍已遠;人爲惡,禍未至福已離。

《壽世保元》一書中說:“積善有功,常存陽德,可以延年。”

樂善好施,心態恬淡,無憂無慮,就會去禍得福,延年益壽。


02

樂在喫苦,中和養心

《菜根譚》中說:“達士以心拂處爲樂,終爲苦心換得樂來。”

一個胸懷曠達的人,就算境遇再艱難,他也會在苦中找到快樂。

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謹,受杖刑、坐牢後,又被流放到貴州龍場驛站。

剛開始,面對隨時會喪命的惡劣環境,想死的心都有。

慢慢地,他接受了現實,並學會自找樂趣。

他每天都會堅持靜坐,憑着自己的記憶讀理學。

爲了排解了憂悶,王陽明用大白話唱民歌,跳最狂熱的舞蹈,還給土著人講心學。

就這樣,王陽明不僅健康地活了下來,而且還悟出“知行合一”的心學大道。

常言道:“身不苦,則福祿不厚,心不苦,則智慧不開。”

喫苦等於喫補。苦難能讓你學會面對,學會承受,學會放下。

生活中,有不如意是常態。扛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

中醫講:“喜怒哀樂未發是中,發而皆中節是和。”

人有七情六慾,哀傷、憂愁和憤怒過度,就會心失中正,身心受損。

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保持心態中和,元氣纔不會大傷。

無論處在何種境遇,都能苦中作樂,照顧好身心健康,人生就贏了一大半。


03

樂在知足,寡慾養神

孟子曾指出:“養心莫善於寡慾。”

學會知足,是最好的養心神之法。

人知足,就算喫糠咽菜也快樂;不知足,即使喫香喝辣也苦惱。

有一對夫妻,以賣燒餅爲生。每天晚上回家,夫妻倆就開始盤賬。

當發現比昨天多賺了幾塊錢,他們都會大笑。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同樣是有一對夫妻,開辦了企業,富甲一方。

當他們發現,所持股票跌了30%時,夫妻兩人大哭一場後,跳樓自殺。

而實際上,他們死後留下的固定資產,一輩子也用不完。

《道德經》中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聲色名利,人人都想要,但不能過度,適可而止。

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慾望,就如同無底洞。如果貪得無厭,只能自食惡果。

其實,人這一生所求,不過就是幸福和快樂;一生所願,也不過就是平安和健康。

懂得節制,已擁有的,知足;自己沒有的,知止,就不會招來無妄的禍害。

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寧。保持平常心態,心神不失養,人活得才能更舒適。


04

古人說:“憂則傷身,樂則長壽”。

愁也過一天,樂也一天過。既然如此,何不輕鬆面對、泰然處之呢?

堅持“三樂法則”,身心兼修,養生纔有實效,生活才能從容。

身心和合,心態平衡,生命纔會更加豐盈。

願你我,都有陽光般的心態,無病無災,無煩無惱,康壽度百年。


文章來源:京博國學原創(ID:jingboguoxu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