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工網

來源:法治日報

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

原標題:八百里皖江水清岸綠江豚躍(主題)

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設推動長江大保護綠色蝶變(副題)

法治日報記者 李光明 範天嬌

“一隻、兩隻、三隻……”

2021年3月4日8時許,在長江干線銅陵鐵錨洲外江,安徽銅陵海事處海事執法人員用手機拍下十多頭江豚時不時躍出水面玩耍的畫面。它們時而翻騰,時而跳躍,露出渾圓的腦袋,引得人們歡呼雀躍。

這些被譽爲“水中大熊貓”的江豚曾一度出現生存危機,甚至瀕臨滅絕。它們的出現,是長江生態環境得到修復的最有力的例證。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全面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着力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事關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局。八百里皖江(長江安徽段)處於長江中下游關鍵江段,近年來,安徽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八百里皖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長江大保護得到持續深入推進。

八百里皖江,舊貌換新顏。散佈河道的非法碼頭拆除了,河邊林立的“散亂污”企業關停了,廢棄礦坑“變身”成了人工湖泊……江灣披上了綠衣,江水蕩起了漣漪,串起了長江沿岸的處處好風景。

圖爲位於長江東岸的薛家窪曾經是“散亂污”的代表,如今經過整治已經成爲美麗的生態溼地,被譽爲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城市生態廳”。法治日報記者 李光明 攝

生態修復成就澄江如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生態環境保護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中佔有重要的基礎地位。

江豚對水生態環境極爲敏感。

無獨有偶。一位安徽船主在路過長江安慶段時也與江豚“偶遇”,他拍的視頻裏:十幾頭江豚成羣結隊跟着船遊動,其中還有一頭可愛的江豚寶寶。它們離船不遠,能清晰地看到它們圓圓的腦袋、烏黑的脊背以及那微微揚起的嘴角。

“以前跑船時也見過江豚,數量比較少,像這樣的‘一大家子’還是頭一次碰到。”在這位常年在長江跑船的船主看來,能夠與野外江豚羣“同行”,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改善有很大關係。

野生江豚羣追逐戲水的場景,讓如今如詩如畫的八百里皖江充滿了靈動。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決扛起把好山好水保護好的政治責任,把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號工程”予以推進,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長江安徽段保護的重大問題,先後出臺多個長江大保護政策文件,已形成以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爲統領,水清岸綠產業優、新一輪“三大一強”、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禁捕執法長效管理等4個升級版文件爲配套的“1+4”政策體系。

政策的集成效應,正在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

安徽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一二級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提前實現排污許可“全覆蓋”,建成長江入河排污口綜合監測體系;

深入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對長江流域累計排查出的10624家“散亂污”企業全部完成整治,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對排查發現的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治,並深入推進“清廢行動”,建立排查“四聯籤”制度和污染防控長效機制;

加強船舶港口碼頭污染防治,完善港口碼頭環境基礎設施,長江干流拆除非法碼頭、非法採砂234座,全部復綠或恢復自然岸坡,釋放岸線45公里;

安徽沿江各地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加強主要污染物入河總量和排放標準(濃度)雙控制,有效促進沿江城鎮產業優化佈局和水污染防治;

……

八百里皖江悄然發生綠色之變,雜亂叢生、固廢堆放江邊、岸邊毀綠種菜等舊時“傷疤”已然褪去,換上了悠悠綠顏。

據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發佈的2021年《安徽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去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安徽省長江流域國家考覈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達到92.7%,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爲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水清了,岸綠了,漁業活動、水污染少了,江豚、揚子鱷生活得也更自由自在了。

從“捕魚人”變爲“守護者”,安慶長江江豚西江救護中心江豚管護隊的隊員們對江豚有着很深的感情,也見證了保護工作帶來的變化。“江上違法捕撈和垂釣的現象少了很多,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進來,攜手保護江豚。”隊員們說。

爲保護好生活在安徽境內的我國特有珍稀物種,安徽省加強重點水生生物棲息地改造,增補適宜揚子鱷生存的繁育棲息地,完成棲息地範圍內148戶居民搬遷、696.8公頃土地流轉,2019年至2021年累計成功放歸揚子鱷930條,升級設立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長江江豚種羣數量大幅下降趨勢得到遏制。

漁民上岸收穫生態紅利

“公司運營得不錯,我投資5000元,一年過去就分了7000元。”今年年初,在馬鞍山三姑娘勞務服務有限公司會議室裏,股東韓寶鳳喜笑顏開。

這家以提供保潔服務爲主的三姑娘勞務公司,從公司老闆到股東全是“上岸漁民”,如今已經告別了“靠江喫江”的日子,走上了“創業致富”的道路。

在公司負責人陳蘭香的身上,已找不到過去風餐露宿的痕跡,臉上滿是女企業家的自信。

“我們一家在薛家窪的漁船上生活了20多年,住家船面積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冬天凍死了,夏天熱死了。”陳蘭香回憶說,當時薛家窪水域有很多碼頭、漁船,水污染比較嚴重,環境可以說是髒亂差。

2019年5月,馬鞍山市全面啓動長江禁漁工作,同年7月在全國率先完成長江及其重要支流禁捕退捕。陳蘭香一家響應政府號召上了岸,享受各項上岸政策,自此在城裏安了家。2020年底,在當地有關部門幫助下,陳蘭香又帶領8戶漁民創業,辦起了勞務服務公司。

說起公司起名,還是件趣事。因爲陳蘭香在家中排行“老三”,母親隨口一句“三姑娘”成了她大半輩子的名字。上岸後,“三姑娘”改了名,拿到了印有“陳蘭香”三個字的新身份證,公司也開張了,掛起了“三姑娘”的招牌,註冊了“三姑娘”商標,業務有聲有色地做起來了,去年營業額達160餘萬元,除去開銷盈利22萬元,實現了“開門紅”。

“三姑娘上岸記”是上岸漁民成功轉型的生動寫照。

爲保護母親河,安徽省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實施全面禁捕,全部完成長江干流安徽段及其8條重要支流、4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範圍內12722艘漁船退捕、30421名漁民退漁工作,實現建檔立卡、證註銷、船封存、網銷燬四個100%。

漁民上岸後,馬鞍山實施“一對一”結對幫聯、就業幫扶“暖心行動”,落實禁捕退捕資金35億元,積極引導退捕漁民轉產轉業,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優化漁民就業創業環境,實現轉產就業應就盡就、養老保障應保盡保。

長江十年禁捕,執法監管也必須跟上。據去年11月18日提交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的《關於我省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安徽省已累計開展聯合執法行動5027次,查辦違法違規案件997件、涉案人員1040人,查獲涉案船舶145艘,清理取締“三無”船舶1083艘,收繳非法網具12501張(頂);檢查市場主體793773個(次),監測電商平臺(網站)471716個(次),下架(刪除、屏蔽)非法交易信息905條。該省還在全國首創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度,加快形成環境監督“一張網”,沿江池州、銅陵兩市開展全域試點。

如今,陳蘭香一家生活的水域邊,薛家窪生態園、濱江生態溼地、濱江文化公園融合成亮麗的江岸線,江水浩渺,水鳥翩躚,吸引遊客紛至沓來。“三姑娘”的丈夫張周華還主動加入薛家窪水域護漁隊,用行動默默守護着這片如畫風景。

協作聯動凝聚保護合力

“長江大保護”離不開法治護航,生態保護之網也需要司法力量共同織密。近年來,安徽法院系統強化與環境資源行政執法部門、檢察機關、公安機關之間的工作聯動,實現環境司法與環境執法的有效銜接;安徽檢察機關全面推進“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落實落細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巡查等工作措施。公安機關以打擊涉江突出犯罪爲重點,進一步健全執法辦案協作機制,多地區、多警種形成整體打擊合力。

在省內聯動的同時,安徽省還深化區域協作,與滬蘇浙協同編制《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簽署長三角區域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聯防聯治合作協議,與河南、湖北、江西及滬蘇浙等相鄰6省(市)簽訂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協議,強化一體保護、協同治理。滬蘇浙皖還共同簽署《關於建立長三角區域長江大保護司法行政協作方案》,共同推動區域環境執法監督,統一環境監管執法,制定生態環境統一執法規範。

長江保護重點領域立法也在不斷完善。安徽與上海、江蘇、浙江同步出臺《關於促進和保障做好長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制定出臺全國首部長江江豚保護條例《安慶市長江江豚保護條例》,並開展涉長江保護有關文件清理,對現行有效的221件省本級地方性法規中可能涉及長江流域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進行篩查,已廢止蕪湖市5件行政規範性文件,對與中央有關精神和長江保護法要求不銜接的24部(件)規章、行政規範性文件擬修改或廢止。

從臨江不見江,到親江更親水,安徽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持續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工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八百里皖江浩浩湯湯,揚起新帆再啓程,“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多彩勝景正得以重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