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後,滙豐人壽即迎來股東方的大手筆增資。

近日,滙豐人壽公告稱,公司唯一股東滙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擬向其增資6.35億元。增資後滙豐人壽註冊資本將由10.25億元增至16.6億元。目前,該變更註冊資本事項尚待上海銀保監局批准。

針對此次增資,滙豐人壽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成爲滙豐全資控股的壽險子公司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實現業務增長計劃、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爲更多客戶提供全面的、以需求爲導向的保險方案與服務。 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產品創新、分支機構拓展、投資能力以及服務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滿足中國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內客戶快速增長的保險保障需求。”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亦表示:今年一季度滙豐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56%,償付能力充足,在這樣的背景下控股股東大筆增資,說明控股股東希望通過增資來加快業務發展。

變身外資獨資險企

資料顯示,滙豐人壽是由滙豐保險(亞洲)與國民信託於2009年合資組建,股東雙方各持50%股權,註冊資本爲10.25億元人民幣,公司總部設於上海。2020年,國民信託將所持50%股權轉讓給滙豐保險(亞洲)。彼時,滙豐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表示,該筆收購交易將有助於實現我們加快亞洲業務發展的戰略目標,尤其是在富有活力、高速發展的粵港澳大灣區全面鋪開業務。此外,其也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財富管理服務能力,爲集團業務戰略的又一重點提供動力。

“中國有望在未來成爲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增持壽險合資公司股份體現了我們持續投資內地市場的堅定承諾。依託集團的國際服務優勢以及強大的數字化與財富管理能力,由滙豐全資控股的壽險子公司將顯著提高我們在內地的業務規模,並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拓寬產品範圍,以滿足內地客戶快速增長的保障、健康以及財富管理需求。”滙豐保險環球行政總裁張博思亦曾說道。

去年12月30日,滙豐人壽稱,收到上海銀保監局的批覆通知,同意國民信託將所持滙豐人壽50%的股權轉讓給滙豐保險。轉讓後,滙豐保險持有滙豐人壽100%的股權,國民信託不再持有滙豐人壽股權。

今年6月27日,滙豐人壽發佈重大事項公告稱,公司已於2022年6月10日按照有關規定完成股東變更相關事宜。變更後,本公司的控股股東爲唯一股東滙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註冊於中國香港特別行 政區),其由滙豐控股有限公司(註冊於英國)全資控股,本公司實際控制人爲滙豐控股有限公司。由此,滙豐人壽正式從一家合資險企變爲外資獨資險企。

股權變更事宜剛剛完成,滙豐人壽即迎來外資股東的大手筆增資。從增資數額看,這也是滙豐人壽成立以來的最大一筆增資。在此之前,滙豐人壽曾有過三次增資經歷,均由中外股東分別出資。

具體來看,2010年12月,滙豐人壽獲准增資1.75億元,註冊資本由5億元增至6.75億元;2011年10月,滙豐人壽再次獲准增資2億元,註冊資本金從6.75億元增至8.75億元;最後一次增資是2013年,滙豐人壽獲准增資1.5億元,註冊資本金從8.75億元變爲10.25億元,並保持至今。

那麼,變身外資獨資險企後,滙豐人壽將獲得哪些優勢?李文中向本報記者表示:“國內一些中外合資的保險公司面臨發展困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資股東與外資股東在經營理念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容易發生衝突,但是由於雙方在公司內部都缺乏絕對話語權,導致公司重大決策難以落實與執行。滙豐人壽由合資公司變爲外資公司後將更有利於公司經營戰略的落實與實施。不過,變成外資公司後滙豐人壽將面臨企業文化重塑和如何真正實現本土化的挑戰。”

滙豐集團方面亦表示:“在過去的十多年裏滙豐人壽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我們很高興可以有機會增加投資、繼續擴大業務規模,與中國壽險市場共同成長。”

銀保渠道業務佔比超9成

作爲一家已經成立13年的壽險公司,滙豐人壽仍未進入盈利週期。

2021年,滙豐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4.46億元,同比增約30%,但全年淨利潤則虧損2.25億元。2022年第一季度,該公司虧損延續,淨利潤爲-2.23億元。對於虧損的原因以及將採取哪些手段減虧等問題,滙豐人壽亦未回覆,但在李文中看來,或與滙豐人壽變身外資公司後,公司加快業務發展,新單業務大幅增長有關。

作爲銀行系險企,滙豐人壽擁有讓其他保險公司豔羨的渠道優勢。但自2013年滙豐人壽宣佈關閉上海運營的個人營銷渠道後,其對銀保渠道的依賴性越來越高。這從該公司近幾年年報披露的數據就能看出。2016年年報顯示,滙豐人壽保險業務收入中,銀保渠道收入爲8.22億元,佔比高達96.4%,個人代理和員工直銷僅爲0.15億元和0.14億元。2017年年報顯示,滙豐人壽保險業務收入中,銀保渠道收入爲11.57億元,佔比高達97.7%,個人代理和員工直銷僅爲0.15億元和0.12億元。

2018年及2019年報顯示,滙豐人壽原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產品、保護投資款新增繳費前三的產品以及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繳費前三的產品全部是以銀行代理爲主要銷售渠道,佔總保費比例98%左右。到2021年滙豐人壽銀保業務收入爲22.66億元,佔整個保險業務收入的92.6%,其保費收入前五的產品均來自銀行代理渠道,且多爲分紅型年金險。

一位壽險業內人士曾告訴本報記者:“銀保渠道佔比過大說明它的渠道過於單一,不利於它的獲客和產品創新等。另外,銀保渠道佔比過大會導致它的佣金支出很高,因爲依賴銀行渠道,每賣出一份保單,都需要給銀行返還一定的中間佣金,這樣它的利潤就會承壓。”

的確,對銀保渠道的高度依賴,也造成滙豐人壽給銀行貢獻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大幅增加。數據顯示,2021年,滙豐人壽手續費及佣金支出達1.66億元,較2020年的0.83億元增長了一倍。

一位險企管理層人士曾向本報記者表示,雖然銀行系險企擁有強大的先天渠道優勢,但通常外部依賴性強,一旦遭遇宏觀經濟政策、資本市場或是合作機構策略等變化,高成本推動和高回報承諾換取的高增長勢必難以爲繼。並且,在目前整體經濟下行,資產都存在很大的貶值風險,整個系統性的投資風險也會很大,投資可能血本無歸,也可能略有盈利,無法覆蓋賣出產品的成本,“銀行系”險企的投資能力更需要檢驗。同時,對於服務能力的提升應受到更多的重視。

李文中亦告訴本報記者:“銀保渠道業務的最大價值就是能夠快速上規模。互聯網新規之後中小公司將重回線下渠道也使得銀保渠道更加重要,在個人代理渠道承壓轉型的大背景下,銀保渠道的價值也相對提升。當然,由於銀保渠道銷售的多是理財型保險產品且保險期限較短,雖然上規模快,但是也意味着賠付增長也很快,這會給公司形成較大的流動性壓力,也不利於公司業務的長遠發展。

不過,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總監朱儁生認爲,過去銀保渠道只能帶來規模,不能創造太多價值,但近幾年銀保渠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大型險企也在重新評估銀保渠道的價值。銀保渠道的特點是業務量上來的快,所以很多險企會在規模和價值之間做出一些取捨。但朱儁生也強調,從長期來看,通過銀保渠道發展期繳業務更有利於將來的業務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