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广网

(视频:赵佳琦)

央广网南通7月5日消息(杨梦奎 通讯员吴丹丹)“8年了,我们总算是又见到了救命恩人!”7月4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来了一对特殊的母女。

原来,这对母女中的女儿李娟(化名)是2014年的江苏“昆山爆炸”事件中的伤者,其烧伤面积达到了95%。当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27岁的李娟在通大附院治疗了300多个日夜,于2015年4月顺利出院,可算是捡回了一条命。这次,母女俩特地从山东济宁来到南通,来感谢昼思夜想的救命恩人们,了却萦绕在心头多年的夙愿。

李娟向通大附院医疗发展救助基金会注入了自己的爱心(央广网发 通讯员摄)

走出阴霾,第一时间拜望救命恩人

7月4日,在通大附院烧伤整形科的门口,李娟的母亲一看见当时救治女儿的张逸主任医师,不由分说的“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里满含着激动的泪水。

张逸见状赶忙伸手将其扶起,李娟母亲拿着早就准备好的鲜花和锦旗,塞到张逸的手里,嘴里一个劲儿地说着感谢,感谢全体医护人员救了自己女儿一命。

“我腿脚不方便,跪不下来。”一旁站着的李娟不停地鞠着躬,这感人至深的一幕让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也不由得为之动容,不少人的眼眶里也渐渐湿润起来。

“朱医生,你还记得我吗?”李娟见到刚查完房的副主任医师朱兴华,立刻像个孩子似的奔了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当然记得啊,我当时还和你说过你原来就很漂亮,以后会更漂亮的,现在看到你恢复得这么好,我也替你高兴啊!”朱兴华此时眼里也满是泪水,温柔地拍着李娟的肩膀,安抚正在落泪的她。

在烧伤整形科病房,李娟每见到一个当时救治护理过她的医护人员,她都能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名字。“通大附院是第二次给予我生命的人,5号楼9楼烧伤整形科是我第二次出生的地方,张逸医生、胡克甦医生、朱兴华医生、祁俊医生、王磊医生、张霞护士、吴杨炀护士……这些医护人员,还有照顾我的护工我这辈子永远都不会忘记!”

2014年8月,李娟在昆山爆炸事件中受伤,大面积烧伤,幸运的是,在通大附院经过300多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将她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回。8年过去,她先后经历了数十次的植皮手术,夜以继日的复健,身体在逐渐康复的同时,李娟也终于鼓足勇气,从封闭的家中走到了阳光下,她彻底走出阴霾疼痛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山东来到南通,拜望阔别8年的救命恩人。

300多天的炼狱般治疗,创造生命奇迹

“8年前,娟娟打工的厂里粉尘爆炸,几乎全身严重深度烧伤,在接到医院病危通知后,我们感觉天都要塌了,当时娟娟全身上下都是管子,只有医生护士每天陪伴在左右。”谈到刚来医院的女儿,李娟的母亲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多亏了在昆山现场指导急救的张逸主任,把他们这批危重伤员接到通大附院救治,在所有医护人员最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下,这才让丫头又活了过来。”

“李娟是当时最危重的病人,全身上下正常皮肤所剩无几,伴有多部位的多发伤、复合伤,在救治中需要闯过休克关、感染关、多脏器功能衰竭关、创面修复关等,哪一关稍有差池,后果都难以预料。”张逸想起第一天躺在悬浮床上被裹成“木乃伊”般的李娟,忍不住蹙起了眉。尿量、脉搏、血压、痰液、血液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每一项细节背后都可能是病情变化展露的冰山一角。时间就是生命,张逸带领的抢救团队都以医院为家,不分昼夜、没有下班点,连续工作几十小时是常态,随时根据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非常温暖尽责,每次给我换药都要花费几个小时,想各种办法减轻我的痛苦,常常一次换药结束后医生都是满头大汗,医生朱兴华腰椎间盘突出,换药后常常无法站立;每天要照顾我的进食和大小便,一次我长时间便秘,护士吴杨炀竟徒手为我抠大便,这么脏的活都愿意做。”说到这里,李娟的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

2015年4月8日,李娟作为最后一批出院的伤员顺利出院。“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各级领导来医院慰问昆山伤员、慰问医护人员时,高度评价了通大附院的救治工作。

“谢谢你们让我完成一个由来已久的心愿,我要把这一点温暖和爱传递给和我一样的烧伤患者。”在通大附院事业拓展与对外合作处,李娟向通大附院医疗发展救助基金会注入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