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逆回购操作规模缩水的有点严重。

7月5日,央行开展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1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1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070亿元。

7月4日,央行同样开展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10%;当日逆回购到期1000亿,实现净回笼970亿元。

6月底,央行连续多日开展千亿逆回购操作,以护航资金面平稳跨过半年末时点;7月初,央行逆回购净回笼本属常规操作,但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单日3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规模实在是有点少。

Wind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规模低于100亿的交易日只有19天,且本次30亿逆回购操作是央行2021年初以来首次进行100亿以下的逆回购操作。

信达证券首席分析师李一爽表示,从历史上看,央行逆回购缩量至百亿以下往往是资金宽松状态解除的征兆,在当前的流动性宽松主要依赖央行支撑的状态下,央行这一反常操作值得重视。

资金面方面,截至7月5日17:00,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较6月末大幅回落,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1.5703%,仍然显著低于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

市场利率或逐步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

南华期货债券分析师高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逆回购规模的下行具有一定信号意义,值得市场关注。回顾历史,上一次公开市场逆回购缩量至百亿以下还要追溯到2021年初。当时资金市场也与当下类似,即短端资金价格,特别是银行间隔夜质押回购利率中枢持续在明显低于政策利率的区间运行。央行缩量操作后,隔夜利率一个月内从0.8%左右一路上冲至3%,最后在央行表态“不应过度关注操作数量后”,逐渐回落到正常区间,但相较最初0.8%左右的价格水平,也已经明显收紧了。

高翔认为,事实上,本次逆回购缩量的影响并不在于其向公开市场的投放的多少,而在于其向市场传达出,或者使市场解读为流动性边际收紧的信号,从而对债市情绪造成压制。因此,考虑到近期跨季之后资金价格与政策利率的利差再度走阔,在央行缩量操作后,不论是出于其信号意义还是参考以往案例,都需要警惕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的潜在风险。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认为,缩量逆回购释放出资金利率有望向政策利率回归的信号。他表示:“此前央行净投放是为了呵护年中资金面,随着月末年中时点过后,机构融出资金意愿进一步增强,市场利率下得快,明显偏离政策利率,反映市场流动性短期过度充裕。央行灵活操作,主要就是确保流动性回归合理充裕,让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附近波动。”

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为何如此重要?

浙商证券固收首席高宇表示,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政策利率容易导致央行控制力下降和债市杠杆率攀升,缩量操作下两者差值收窄有利于央行控制力的回归和降低金融风险。DR007和R007分别代表银行间市场和非银体系的资金成本,一般来说围绕着政策利率(OMO 7D)上下波动,当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政策利率易引发两大风险。

第一,政策利率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投放流动性的成本,市场利率是银行间机构和非银机构获取市场流动性的成本,政策利率持续高于市场利率容易导致央行逆回购资金对一级交易商吸引力下降,进而导致央行通过流动性传导机制掌控市场能力弱化。

第二,市场利率作为机构加杠杆的主要成本,持续处于低位容易造成债市过度加杠杆。从数据来看,5月后银行间质押式回购量多数时间位于历史高位,基本上在 5 万亿以上。

高宇总结,缩量逆回购更多是央行引导短端流动性从合理充裕略高向合理充裕转换,缓解央行对银行体系控制力减弱和债市杠杆攀升风险的主动应对之策。

方正证券固收首席张伟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本次央行缩量续作体现了引导资金价格回归常态化的意图,释放出边际收紧资金面的信号。而这么做的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恢复加快,资金价格也将从疫情冲击下的异常宽松回归常态化水平,二是阶段性敲打债市杆杠率偏高的意图。

逆回购缩量并非货币紧缩信号

尽管资金面有望边际收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缩量逆回购不是央行开启货币紧缩的信号,无需过多担忧。

央行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表述:“观察流动性松紧程度最直观、最准确、最及时的指标是市场利率,判断货币政策姿态也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运行情况,而不宜过度关注流动性数量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数量指标。”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6月以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目前工业生产、货物流动、人员流动等方面均已得到显著改善,经济基本面已有明显回暖,6月PMI已回到荣枯线以上。但本轮经济修复与2020年3-11月不同的是,当前地产投资仍处于下行周期,出口对经济的支撑大概率逐步减弱,即使基建投资后续有所发力,但私人部门投资意愿不强,实体要形成自发性宽信用循环仍需要时间。央行仍需要维持宽货币的环境,以推进宽信用和稳增长的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