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爲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喫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喫糉子的習俗。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喫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傳統民俗

  • 競龍舟


競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於吳、越、楚,現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爲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

  • 掛艾草與菖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採艾以爲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爲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採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 端午食糉

糉端午食糉,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糉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糉子有鹹糉和甜糉兩大類。端午食糉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放紙鳶

放紙鳶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紙鳶稱爲“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 拴五色絲線

拴五色絲線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爲吉祥色。五彩絲線或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孃媽”生日。



夏日容易上火,缺氧,胸悶氣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多飲水,消暑,通風。白樺茸作爲一種藥用真菌,亦可以作爲茶飲。白樺茸做茶,飲之味略苦、有淡淡的白樺茸獨特的清香。但若茶飲濃度較高,其苦味隨之增加。在傳統茶葉市場發展與更新的同時,以樺褐孔菌爲原料,採用獨有配方,經挑選、粉碎、選篩、分裝製得的樺褐孔菌代用茶茶包,成爲當下便利的,時尚的選擇。白樺茸茶包從理論上講可以與茶葉同服,且不會影響白樺茸的效果。但畢竟白樺茸是一種藥用真菌,味感不同於茶葉。因此,宜定量分次飲用白樺茸,餘下時間仍可以專心品嚐各種茶葉了。兩者互補,既可以追求到茶葉的清香,又可以捕捉到白樺茸的獨特功效。同時,以樺褐孔菌爲原料,採用獨有配方,經原料破碎、投料、提取、過濾、濃縮、純化、噴霧乾燥、過篩、包裝、理化指標檢測等主要工藝加工製成的樺褐孔菌固體飲料產品以及用樺褐孔菌爲原料,經過原輔料稱量混合、制粒、乾燥、整粒、總混、壓片、包裝等工藝加工製成的樺褐孔菌壓片糖果產品也是白樺茸適應市場需求而衍生與更新的產品。更加滿足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健康需要。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