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俄烏至今仍未平息的戰火令人憂心。“中方一向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一向站在和平、正義一邊。”“一貫散佈虛假信息和謊言的是美方,不是中方。中方始終從烏克蘭問題的歷史經緯和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客觀公正判斷。”“中國最不願看到衝突戰爭,同時也認爲搞極限施壓和制裁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中方致力於勸和促談。”烏克蘭危機升級4個多月來,中方一再強調,願做勸和促談的“助推器”。而美英等少數西方國家卻一再爲俄烏衝突繼續“拱火”,在世界上製造混亂的同時,也將經濟衰落和社會分裂帶到本國。認清這些問題的本質,可以幫助我們擺正心態,對中國在國際社會發揮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入的認知。

中方呼籲爲當事方直接談判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

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美西方等外部力量始終在經濟、軍事、外交等各領域增大沖突加劇的干預力度,逐漸將其演變爲一場“代理人衝突”。6月中旬,美國又提出爲烏克蘭提供10億美元的額外安全援助,特別是提供新的火炮、海防武器和先進的火箭系統,加大了國際社會參與政治化解這場衝突的難度。美聯社等媒體統計說,加上俄烏衝突後美國這一單筆金額最大的軍援,美已承諾向烏提供56億美元的安全援助。

這樣的“代理人衝突”存在着引發美俄或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直接軍事衝突危機的現實可能性。考慮到多個北約國家與俄羅斯都擁有核武器這一現實,如果俄烏現有衝突無法緩解而且持續升溫,歐洲範圍內就不能完全排除更大災難降臨的可能性。當務之急是迴歸處理國際問題的理性和冷靜,找出問題癥結,勸和促談,使歐洲區域出現的這場衝突能夠及時控制住並有效化解掉。

歐洲國家結束冷戰的最大成果,本應是創造一個真正能徹底埋葬歐洲分裂,實現歐洲最大範圍統一的機會。然而,冷戰後30餘年,歐洲國際格局卻是以將俄羅斯徹底隔絕於歐洲政治與安全進程而告終,由此導致了歐洲更加分裂的現狀。歐洲主要國家構建“泛歐安全”的夢想,也因美國頑固推動北約擴大與轉型而催生出的排他性、等級性安全架構而落空。俄羅斯作爲歐洲大國的身份及其重大合理戰略關切被徹底剝奪和蔑視,更是構成歐洲安全構建中時刻存在的“定時炸彈”。切實推動歐洲戰略自主、理順俄歐原本應有的關係,成爲一勞永逸化解俄烏衝突和歐洲安全困局的根本出路。這也恰恰是中方所闡述的必須“徹底摒棄冷戰思維”,重視和尊重各國合理安全關切,“通過談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立場的應有之義。同樣,中方關於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基本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且這樣的主張目前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重要和更爲迫切。

在美方的裹挾下,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失去構建戰略自主的意願,因北約“欲將俄羅斯驅離歐洲”而導致的歐洲大分裂悲劇目前看還會愈演愈烈。相比之下,中方關於俄烏衝突及歐洲安全困局化解的主張沒有任何私利,站位客觀公正,勸言相關各方按問題的是非曲直,相向而行磋商談判,建設性地解決彼此紛爭。

當地時間2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關於烏克蘭問題的緊急特別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就表示,烏克蘭局勢發生急劇變化,“是中方不願看到的,也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從俄烏衝突升級之始,中方就表明立場,歡迎俄烏直接對話談判,“烏克蘭應當成爲東西方溝通的橋樑,而不應成爲大國對抗的前沿”,並呼籲“爲當事方直接談判創造有利氛圍和條件,因爲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中國“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的主張,不論是道義上還是現實層面都表明,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是推動當前俄烏衝突緩和而非擴大化的可靠力量。

布熱津斯基說,美方應尋求中方的幫助

除了俄烏衝突外,如何解決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核問題也是對國際社會的極大考驗。在這兩個重大事件的應對上,中方的作爲同樣體現出主持公道、勸和促談的建設性作用。

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朝鮮半島核問題是困擾東北亞安全的重大議題。該問題的關鍵癥結是朝美之間的深刻敵對與朝鮮缺乏足夠安全保障,其突出表現是美韓在半島區域頻頻軍演以及朝方進行核武器試驗和導彈發射,外交領域則是相互指責。鑑於朝美之間直接對話存在困難,爲緩解緊張局勢,中方協調各方推動形成六方(中國、朝鮮、美國、韓國、日本和俄羅斯)會談機制,以達成朝美之間及半島相關方以對話磋商方式化解敵意或不信任及確保區域整體安全利益不受損害的目標。從2003年8月開始,在5年時間裏,朝韓中美俄日六方在中國先後舉行了六輪會談,就各方核心安全關切進行深入交流,該機制對增進各方相互瞭解彼此立場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展示出中方勸和促談的良好意願。中國的外交創新,也讓“北京六方會談”成爲一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國際政治詞彙。

2004年2月舉行第二輪六方會談時,各方爲磋商出共同文件沒日沒夜地談,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定。時任中國外長李肇星在和美國國務卿鮑威爾通話時還講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的道理。2005年7月,在北京釣魚臺舉行的第四輪六方會談正趕上連續高溫天,爲防止參加六方會談的各國代表和記者上火,中方專門準備了北京老百姓愛喝的綠豆湯。按照東道主的說法:“可不要小看這一碗祕製的綠豆湯,它絕對可以起到防暑去火的作用。”這一花絮充滿了隱喻——在中國的斡旋和努力下,六方會談的召開緩和了緊張的局勢,減少了朝美擦槍走火的可能性,而綠豆湯的“去火”功效也得到六方代表的認同——中國促成六方會談這樣的談判形式,爲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確定了框架。

不過,在過去10年中,美國總體亞太戰略出現聚焦於大國競爭的重大調整,其通過強化美韓、美日聯盟加劇半島緊張局勢,並將固化韓日對美戰略依賴的設想步步推進。美國2017年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既損害了半島自身的穩定,更是直接將朝鮮半島當成其謀求與中國戰略競爭中獲取所謂“優勢”的棋子。

六方會談確立的各項目標及同步對等平衡解決各方關切的原則,至今仍有指導意義。面對朝鮮半島危機持續的複雜局面,中方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冷靜剋制,堅持對話協商的正確方向,避免採取可能加劇緊張局勢和導致誤判的行動。中方還呼籲半島問題的直接當事方,也就是美國和朝鮮應當儘早重啓直接對話進程。美朝兩國領導人2018年起舉行多次會晤,就改善兩國關係和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達成重要共識。此後,朝鮮作出關於暫停核試驗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的承諾,向半島無核化邁出重要一步。當2021年美朝對話持續陷入僵局後,無核化進程停滯不前,半島局勢變數再次增多。

中國還是談判解決伊核危機的堅決主張者。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2007年12月曾在《休斯敦紀事報》撰文說,中國強烈主張在與伊朗打交道的過程中,美國應保持戰略上的耐心。他認爲,從中國的立場看,美國應避免被拖入與伊朗針鋒相對的對抗之中,應把焦點放在通過談判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上。這位睿智的美國戰略家還表示,通過談判(六方會談)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努力和經驗,可以用到解決伊朗核問題上來,並建議美方應尋求中方的幫助。

與朝鮮半島安全困境源於美對朝敵對政策相似,伊朗核問題出現的根源是美對伊朗極限施壓政策。2015年7月14日,經過艱難談判,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根據伊核全面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相應解除對伊制裁。中國、聯合國、歐盟等國家或組織對該計劃予以支持。然而,換屆後的美國特朗普政府卻在2018年單方面突然退出該協議,轉而對伊朗實施單方面制裁。對如此嚴肅的協議,美國“說退就退”的任性作爲,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面對伊核協議再陷困局,根據事件的是非曲直,中方堅持公正、公道負責任的立場,並明確指出,“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持續對伊極限施壓,是當前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美方對伊朗施加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的錯誤做法,也爲政治外交解決伊朗核問題製造了障礙。

美國窮兵黷武、對外擴張是死路一條

衆所周知,美國已成爲國際秩序構建中最大的破壞性力量。它沒有充分利用冷戰後頭10年國際格局關鍵轉型時期,去推動建立真正最具包容性的區域及全球安全架構,相反,卻始終走在對外窮兵黷武的邪路上。

這樣的一個實力“超羣”的國家在本世紀頭20年深陷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泥潭,更讓美國國內遭受近百年來罕見的多領域衰退、社會分裂,乃至在去年“國會山騷亂”後輿論擔心“美國又再次瀕於內戰”。這表明,美國在國內外宣揚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因其戰略失當而遭受嚴重削弱。但美國卻始終不吸取教訓,反而在最近的G7峯會和北約峯會上反覆宣揚“要擊敗俄羅斯”和“激烈挑戰中國”的荒謬主張。

窮兵黷武、對外擴張是死路一條。一個懶於自我反省並執意在本國國內和其他區域製造動盪與分裂的美國,不可能不在未來招致潰敗的宿命。我們認識或研判美國時,既要看清其實力仍處於一定優勢,更要認識到其決策羣體濫用自身實力,導致自我削弱並給很多國家和地區帶來災難與動盪的悲劇現實。任何脫離這些現實思考的“崇美”和“恐美”心態皆屬病態。

當前值得關注的是,美方以俄烏衝突爲由加快北約的亞太化轉型進程。北約新版戰略概念文件表明,該組織將在未來數年加大與亞太國家的合作力度。美國正試圖以所謂“北約經驗”完成對亞太區域安全架構的塑造過程。美方所有這些舉動無一例外是在區域和全球層面加快針對中國的總體戰略對抗佈局。美方這種沒有外部對手或敵人就不知道怎樣規劃對外戰略的惡劣傳統,導致其資源難以用於國內問題的化解,反而使其更難以勸說其他“盟友”爲美國戰略而犧牲自身的局面出現。一個在中東地區中小國家都接連遭受挫折潰敗的美國,又如何能夠在其挑起的與中方的競爭和對抗中獲勝呢?

回到主題,在國際格局處於關鍵轉變和國際性危機事件頻現背景下,世界更需要和平與安寧,而非更激烈的紛爭甚至戰爭。中國的外交理念與實踐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希望,也給世界帶來更多真正美好的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