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工網

來源:人民日報

(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疆)

原標題:西南邊疆——(引題)

興邊富民 闊步前行(主題)

人民日報記者葉傳增 李 縱

這裏綠水青山,綠色發展欣欣向榮;這裏民族團結,文旅融合魅力無限;這裏興邊富民,百姓生活越來越好。在這片山水相連的熱土上,廣大幹部羣衆踔厲篤行,唱響西南邊疆地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奮進之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巴某村,村居環境優美。覃蔚峯攝(人民視覺)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第二幼兒園,孩子們在快樂奔跑。陶家淇攝(人民視覺)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灣紅樹林保護區風景秀美。羅 盛攝(人民視覺)

盛夏,行走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七彩雲南,八桂大地,風光秀美,萬物和諧。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勢頭強

潮漲潮落中,數不清的彈塗魚、中華鱟等在被紅樹林發達根系守護的灘塗裏悠閒嬉戲。這裏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金海灣紅樹林,總面積約3000畝。

“紅樹林在抗風消浪、淨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許多生物生長棲息的地方,保護和修復好紅樹林是我們的重要職責。”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黨支部書記、主任郭國說。

好生態引來珍稀動物“安家”。公園內累計監測到世界極危鳥類勺嘴鷸,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黑翅鳶、褐翅鴉鵑等鳥類195種,中華鱟、彈塗魚、招潮蟹、海天牛等底棲動物207種。

爲了保護紅樹林,溼地公園全面推行林長制,制定任務清單,將保護責任落實到具體個人。近年來,北海市紅樹林面積增加127.11公頃,截至2021年底,北海市紅樹林面積已達4210.99公頃,佔廣西全區紅樹林面積的45.1%。

不只是紅樹林。北海市分佈的珊瑚礁、海草牀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均處於健康狀態,每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雲南充分利用水、風、光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金沙江浩浩湯湯,一路向東,流經“西電東送”重大工程,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

5月20日,白鶴灘水電站最後一臺百萬千瓦機組順利通過無水聯合調試,進入調試運行階段,向全面投產目標發起最後衝刺。

“自去年6月28日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以來,白鶴灘水電站累計發電量已超過265億千瓦時。全部投產後,預計年平均發電量624.43億千瓦時,每年節約標準煤消耗約196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200萬噸,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將起到積極作用。”三峽建工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主任汪志林說。

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陸續投產發電;曲靖市硅光伏產業蓬勃發展……近年來,雲南綠色能源裝機佔比、綠色能源發電量佔比、清潔能源交易電量佔比、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項指標全國領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綠色,已成爲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鮮明底色。

文旅融合,民族風情魅力足

化上美麗妝容,挑一套傣族長裙,再佩戴上精美傣族飾品,伴隨着相機“咔嚓”聲,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告莊西雙景景區,留下一個個美好瞬間。

“來告莊,可不能錯過旅拍環節。遊客們既玩得開心,也在穿衣搭配的過程中,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雲南景蘭文旅集團營銷中心副總監楊穎說,景區圍繞民族特色,以西雙版納傣族集體舞、廣場舞爲主,配合非遺項目展演,每年舉辦民俗文化和節慶活動30多場,帶動旅拍、夜遊等行業蓬勃發展。

“文化是旅遊之‘魂’,只有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好、利用好,才能彰顯獨特魅力、放大發展優勢,讓文化旅遊產業更具生機和活力。”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馬曉冬說。

“從大山裏搬遷來,民族風情沒有改。搬遷小區成景區,還有好酒等你來……”在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達吽小鎮步行街上,盧勇升和夥伴們組成的幸福家園藝術團正在演唱《瑤族迎客歌》,迎接四方遊客。

“我家原來在大山深處,易地扶貧搬遷後進了城。政府支持我們在安置區成立了藝術團,大夥兒靠着民族特色表演喫上了旅遊飯。”盧勇升說。

“手拉手藝術團每週至少表演4個晚上。”小鎮旅遊運營中心負責人程卿介紹,“達吽”是壯語“紅水河”的音譯,意爲“達到理想境界”,“我們希望通過《達吽夜 布努情》系列風情表演,彰顯獨特文化魅力,讓更多遊客瞭解、親近大化縣。”

參差錯落的高閣低亭、風格獨特的飛檐翹角,在街區建設上,達吽小鎮融合布努瑤建築風格,並結合了長壽文化、壯族銅鼓文化等多元文化要素,打造風情濃厚的文化特色小鎮。

近年來,廣西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將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融入景區建設,把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納入旅遊的線路設計、展陳展示和講解體驗,培育旅遊產品、提升旅遊品位,推動廣西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生活改善,興邊富民路正寬

廣西東興市慶豐海水養殖基地內,10個大型陸基圓池內遊動着數不清的小魚苗。一旁,技術人員在對水溫、水質進行監測。

“池子裏養殖的是烏子婆魚等,7月底就可以收魚了。”養殖基地負責人馮文武說。

馮文武是京族人。京族,廣西特有的海洋民族。“曾經的因海而貧如今已經變成向海而興。”馮文武說。近年來,東興市充分挖掘臨海優勢,建成現代高密度海產品養殖示範區、水產養殖技術培訓與教學區示範性基地,提供育苗、養殖、銷售一條龍服務,示範帶動村民發展大蠔、魚類、對蝦等海水養殖產業,平均每戶養殖年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

“我家這10個陸基圓池就是今年新建的,政府在養殖技術等方面給予很大支持。”馮文武說,陸基圓池循環水分級養殖是近年來推廣的一種循環水養殖新模式,相比傳統養殖,一年可以增加兩批次海產品的養殖,增收效果顯著,還更爲環保。

立足臨海實際,東興發揮邊海優勢壯大特色產業。2021年,京族羣衆人均純收入2.1萬元,日子越來越紅火。

邊疆興,邊民富。走進雲南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龍乃村,新鋪的水泥路向村裏延伸,路兩側電網入地工作已經完成,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潔美觀。

“肖大哥,血壓有點高,給你開點降壓藥,記得按時喫。”村醫肖金梅用電子血壓計給村民肖三塊測完血壓,轉身去隔壁藥房拿藥。

“家門口就能看病拿藥,生活更加方便,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肖三塊高興地說。

龍乃村擁有一個現代化村衛生室。衛生室裏,門診室、藥房、輸液觀察室一應俱全,醫用冷藏冰箱、中頻治療儀、電子血壓計等醫療設備接連投入使用,還有兩名村醫在此服務村民。

“村莊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產業發展有序推進,202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4萬元。”看着村裏的變化,龍乃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愛軍滿心歡喜。

“十三五”期間,雲南省大力實施興邊富民工程,連續實施兩輪“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雲南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部署,力爭用3年時間將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推動形成邊民富、邊疆美、邊防固的良好局面。

穩邊安邊、興邊富民。祖國西南邊疆地區,各族羣衆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