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梁梟    

7月4日晚,在小米12S系列產品發佈會上,雷軍表示:“大部分場景小米都贏了。還有一些場景的確我們輸了,但是我覺得跟iPhone相比絕對是‘半斤八兩’。”

堅持“對標蘋果”表明,小米進軍高端市場的目標仍然堅定。不止小米,國產手機品牌都在嘗試“補位”華爲,衝擊高端市場。但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600美元以上價位段,蘋果以71%份額佔據第一,國產廠商仍待突圍。

7月5日,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希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軟硬件功能升級未能拉開差異化體驗的情況下,上探高端確實阻力較大,本質上是各家的技術比拼從顯性轉向隱性的過程。目前行業都在向技術的深水區進發,但研發投入的高額成本卻需要更高的產品營收來支撐。

堅持對標蘋果,徠卡這張牌加成幾何?

時隔半年,小米集團(HK1810,股價13.36港元,市值3333.5億港元)董事長兼CEO雷軍又將小米的新款手機和iPhone作起了對比。

7月4日晚,小米發佈了12S系列產品,並稱其爲“高端化變革再次邁出關鍵一步”。根據發佈會信息,小米12S系列與徠卡聯合設計,搭載驍龍8+(臺積電4nm工藝製程)和索尼IMX 707傳感器,後置採用三攝設計,主攝5000萬像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提到手機發熱問題時,雷軍將小米12S Ultra與iPhone 13 ProMax對比,並稱:“對標iPhone在小米內部不是一個口號,大部分場景小米都贏了。還有一些場景的確我們輸了,但是我覺得跟iPhone相比絕對是‘半斤八兩’。”

價格方面,小米12S系列售價在3999元至5999元之間。不少網友表示,即便帶了徠卡,6000元還是略貴,再參考此前“跳水”力度,“等等”黨們還是希望在降價或“雙十一”等活動時入手。

此次小米新機的一個核心賣點即爲與徠卡合作升級的影像功能。徠卡是來自德國的相機品牌,此前華爲與之合作時銷量不俗。但在手機廠商紛紛綁定知名相機品牌的背景下,升級影像還是高端市場的敲門磚嗎?

Canalys Analyst分析師劉藝璇7月5日晚間通過微信告訴記者,影像升級的紅利還在,但和華爲當年與徠卡合作帶來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優秀的影像表現更像是高端化的地基。

其實,單從售價就不難看出小米走高端市場路線的雄心。在華爲遇阻後,想要進軍高端市場“分羹”的國產手機廠商不只小米一家。OPPO在去年和今年分別發佈高端產品Find X3系列和Find X5系列,而摺疊屏產品Find N售價超過7000元;vivo今年也推出摺疊屏手機vivo X Fold,售價接近萬元。

7月4日,吉利旗下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紀時代)與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魅族科技)正式簽約,星紀時代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權。星紀時代定位高端手機市場。

爲何都瞄準高端賽道?先看市場環境。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高端手機市場銷售額增速爲24%,遠超整體智能手機7%的增速。劉藝璇也表示,疫情以來高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並未受到明顯的影響,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超高端市場(800美金以上)都是全球最大。“大盤”出貨量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積累高端符合市場邏輯以及品牌自身成長路徑。

這一點得到了廠商的認同。7月5日下午,有接近手機廠商的知情人士通過微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消費低迷,缺乏刺激用戶換機的因素,而手機市場“除了高端,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國產廠商突圍高端市場遇挫,華爲的成功難以複製?

廠商們如此賣力,我國高端手機市場國產品牌佔有率近況卻不容樂觀。

7月5日下午,王希表示,根據IDC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600美元(不含稅基準,約合4300元以上)以上價位段,蘋果份額第一,爲71%;華爲是安卓陣營第一,佔比11%;接下來依次是榮耀佔比5%、小米佔比4%;OPPO佔比3%。排得上名的幾個國內廠商,合計份額尚不到30%。

但在2020年上半年,也就是華爲受阻前,中國600美元以上價位段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中,華爲佔比達到44.1%,與蘋果佔比之和爲88.1%。也就是說,彼時國產手機在高端市場有了和蘋果抗衡的能力。

然而,隨着華爲高端市場份額下降,這一高光時刻也成爲歷史。對比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儘管2020年以來國產手機制造商加碼高端機型,但喫下華爲份額的還是蘋果。從當前數據來看,國產品牌突圍高端市場仍沒有明顯進展。

7月5日下午,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通過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儘管“高端=高價”的認知仍普遍存在,但單以高價顯示高端,收效將越來越小,高價至少需要有足夠的產品力支撐,技術、品牌缺一不可。

華爲確實引領了一種模式,即用“高技術”來支撐高端,這一點也被很多品牌借鑑。但在覈心技術上,目前國產品牌與蘋果相比確實存在差距。“舉例來說,SoC之間的差距至今無法彌合,系統層面的差距同樣存在。”丁少將稱。

劉藝璇也進一步表示,對手機產品來說,供應鏈沒有不可逾越的壁壘,因此“堆料”不是難事,而自研芯片卻可以爲廠商建立競爭壁壘。

在這方面,大多數國產廠商還沒能握住建立壁壘的鑰匙,更多還是依賴高通、聯發科、臺積電等供應商。而國產廠商旗艦機搶“首發芯片”綁定新機,更是一度成爲行業風向。

如果說某些技術還可以學習、借鑑甚至購買,那做品牌只能靠積累。丁少將認爲,華爲此前的成功有較強的偶然性。整體覆盤下來,華爲是用一系列自主可控的“高技術”和與生態合作關聯的技術符號,形成了品牌聲量。

即便如此,華爲在全球市場與蘋果、三星同臺競技,中間也經歷了數年發展。“品牌影響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即便華爲‘讓出’市場,國產品牌在一段時間內也很難補上,反觀蘋果,因爲本身有高端品牌認知,可以很快喫下這些市場。”丁少將稱。

至於當前國內手機廠商在高端突圍的情況,王希表示,在軟硬件功能升級未能拉開差異化體驗的情況下,上探高端確實阻力較大。表面上看,是給消費者帶來巨大感知的技術創新迭代速度放緩;但本質上,是各家的技術比拼從顯性轉向隱性的過程,比拼的是長期研發投入。因此,目前行業都在向技術的深水區進發,但研發投入帶來的高額成本則需要更高的產品營收來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