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经济学,并不一定思考世界经济活动;懂经济学,就看透了身边那些令人不解的事。

第二:传统经济学大多在公式上推论,和数学一样公式化,现在的经济学范式在转变,数据来源于社会统计、调查,用眼看、用行走丈量。

🌵《看!这就是经济学》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梁捷,他能敏锐地捕捉传统经济学已经在默默转变,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传递大众经济学通识,并非是他本人独创。

特别之处在于他用普通市民行走街巷调查的方式,边走边解读,大有《变量》何帆老师在生活中的寻找小趋势的理念。在这些小现象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都是数据的点位,同时,我们自己所到之处,正是经济学市场核心,用经济学思维去解释现象,疑惑迎刃而解。

作者居住在上海老旧小区,他便从旧小区破旧但租金贵的现象谈起,我在北京二环老旧小区居住过十年,每天上下班经过商铺,很多现象不理解,作者都了经济学上的解释。

例如:为什么这一代的商铺总是不断更新?这么贵的租金,为什么总有新商铺不断入坑?房东永远比老板精明?……

🌵我有个反思,之前很多问题,因为处于低认知层次,就早早地形成了逻辑闭环。看到事物,分辨率很低。

例如:以前看到店铺倒闭,我会附议人群讨论:这钱都让房东赚去了,打工的永远不如租房的。

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房东只能获取固定的房租,店铺老板承担巨大房租压力的同时,也同时有创造市场价值的潜力,最大化土地产生的价值,很多网红奶茶店,在巷子深处,消费者不远几十里来消费,而房东只赚取房租,租给谁都一样的钱。

再如:网站大数据会推给符我们个人口味的信息,只要你搜索过、关注过任何内容,再次打开APP就会铺天盖地袭来一大波类比信息,希望影响你的观看时长,或者消费决策,这是高水平的经济模式。

经济学上叫“配对机制”,互联网营销的配对模式,表面上对顾客而言,可以缩短交易过程,减少挑选的麻烦,避免中介赚差价,但同时这种暗箱操作的经济模式,强加给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也同时有信息不对等的危害。

交易过程,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保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那么提高认知维度,增强信息量,升级逻辑思维高认知水准。

🌵作者尝试从自己一天的生活出发,探讨身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这种形式非常讨巧,容易让读者代入视角,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与大家讨论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

例如麦当劳、星巴克、上班族的经济驱动行为模式。

学经济学的益处,很多人还停留在:捂住钱袋子,用智慧和预测眼光赚更多的钱的阶段。

现代经济学,已经在逐渐扩大范围,逐渐趋向解释和解决我们都将面临劳动市场结构老龄化、贫富差距加剧、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教育及医疗资源不公平性上升等一系列关乎个人民生保障的问题。

🛏 教育投资是最划算的投资吗?
🛏 谁在支付老人的养老金?
🛏 未来房价会如何走势?

经济学不仅关心效率问题,更关心平等概念的界定。

大众无需强啃经济学原理大部头,也无需着急着眼于世界贸易的经济学问题,身边处处是经济学问题,大众经济学知识,专业的人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便能举一反三,解释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将何去何从。

🌵人人都该了解点经济学:

一堆人为一块金子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有人拿起一块钻石走了。

抢金子的那帮人并非没有能力抢钻石,而是:

自始至终,就根本就没人告诉他们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

这就是认知能力高低的区别。

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也是认知,你认为一文不值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是宝贝。

你认知强,就比别人提前看到事情本质,提前看穿你所在行业中后期的发展,甚至终局。

还会更清楚,钱在哪里。

商业认知的不对称,带来机会的不平等。

你必须培养自己敏锐的商业认知,才有可能在机会到来时一把抓住。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