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金融》|新时代中国银行业全球化的历史跨越

作者 | 宗良 孙雨心(中国银行研究院,宗良系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奋斗历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这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这十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稳健实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开放稳步扩大,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更加便利。为巡礼式、全景式、全方位反映“非凡十年”的金融成就,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示新时代党领导下金融业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现我国金融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映射着中国发展壮大和对外开放的脚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有序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全球化之路。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必将开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银行业要把握新机遇、贯彻新理念、展现新作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迈向全球化发展的新征程。

新时代以来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成就斐然

进入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银行业顺应大势、把握机遇,稳步推进全球化经营“从大到强”的转型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布局提速,海外机构网络覆盖全球

海外机构布局是衡量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标准,是建立和优化全球服务体系的基本保障。顺应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外经贸快速发展的态势,紧随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国银行业积极通过自设机构、海外并购、扩大代理行网络等方式,实现海外机构快速拓展。同时,中国银行业海外布局持续优化,基本完成在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等成熟市场的布局,更多向非洲、南美、东欧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延伸,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首选区域,实现了由重点式布局向以点带面、连点成片的全球性布局转变。截至2021年底,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从2012年底的1085家增长至1286家,覆盖范围从2012年的42个国家和地区增至62个,其中包括4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形成了遍布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

质量并进,业务规模和收入持续增长

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将国际化作为转型重点,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海外业务发展,推动海外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在战略实施层面,中国银行业坚持市场选择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区域分工和业务合作相结合,深耕专业领域,注重成本效率,海外业务梯队化、差异化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其中,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领头羊,坚定地朝着全能化、全球化“旗舰型”银行迈进。中国银行坚持国际化经营特色,确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综合化多元化为两翼的战略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建设;工商银行深入实施外汇业务首选银行战略,积极开展境外并购、全力推进海外业务发展。其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针对特定区域和业务领域,确立了特色化发展方向,建设银行大力提升“全球撮合家”服务质效;农业银行积极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和外商投资;交通银行将国际化作为“两化一行”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持续丰富跨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此外,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全球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海外资产和盈利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截至2021年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达到14.7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1.7倍;2021年实现境外营业收入3506.3亿元,是2012年全年的2.4倍。

创新赋能,全球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伴随金融科技的加速演进和跨境金融需求的日益深化,中国银行业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在市场多元化、业务综合化、伙伴全球化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成为支持全球经贸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全球服务体系方面,中资银行不断加强与多元化平台的联动,持续推出创新服务和多样化产品,跨境人民币、全球现金管理平台、投资银行、私人银行、银团贷款等重点业务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渠道多样、产品丰富、运营高效的跨境服务网络。在境外机构管理模式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跨境业务区域化、集约化管理,通过设立区域业务中心、强化区域总部建设、整合区域机构等方式,加强资源统筹和管理效能,提高产品线的研发和服务能力。在全球化客群拓展方面,持续加大对“走出去”“引进来”双轮客户的服务力度,同时加快本地化发展转型,服务对象不断向当地非跨国大型企业、全球配置资产的金融机构以及本地个人客户延伸,提升驻在国本地客户覆盖率和业务渗透率,客群构成更加国际化。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21年末,共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近4000个,服务对象覆盖境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家公司客户以及600万个人客户,与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家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中国银行境外机构的本土客户占比超过60%。

实力跃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全球影响力显著提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得益于国内疫情有效控制和经济快速恢复,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实现了业务逆势增长,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领跑全球银行业。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202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榜单中,中国银行业共有144家银行上榜,资产总额与一级资本总额占全球1000家银行份额分别达到25.3%和29.8%,其中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连续四年位列榜单前四名。顺应全球高度重视环境、社会、治理(ESG)和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银行业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聚焦全人类生活福祉提升,通过创新实践不断挖掘业务机遇,促进成果共享、合作共赢,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仍全部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成为稳定全球金融的重要力量。通过签署《联合国负责银行原则(PRB)》《“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 FI)、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者联盟(GISD)等国际平台,中国银行业全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并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金融需求,促进绿色和可持续投资,树立起负责任的绿色大行形象。

积极服务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大局

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全球化经营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支持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银行业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实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中发挥了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银行业积极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业务全球化重点,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资源投入、项目支持和全面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当地企业,充分运用银团贷款、并购融资、项目融资等优势产品,支持沿线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合作园区等重大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主动脉。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累积支持项目超过1300个,合计提供授信支持超过3500亿美元。此外,中国银行业紧贴“一带一路”金融服务需求,注重拓展新型业务领域,以“融资+融智”促成一批标志性业务和成果落地。例如,2015年,中国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首只“一带一路”主题债券;2016年,建设银行创新研发“三建客”系列产品(建信通、建单通、建票通),以贸易融资模式填补对外工程承包及成套设备出口项目中短期融资的空白;2019年,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成为首批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的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金融投资绿色化。

支持企业“走出去”,助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中国银行业紧跟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提升跨境跨业跨市场服务能力,通过打造“投、贷、债、股、保、租”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链条、全周期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构建更加完整、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利用全球网络优势和海内外一体化服务体系,高效满足国内企业多层次跨境金融需求,积极助推中资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加强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国际拓展,大力支持国内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例如,2014年,中国银行首创针对中小企业的“中银跨境撮合服务”,目前累计吸引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中外企业参与。2019年,建设银行率先推出B2B“全球撮合家”跨境撮合平台,目前注册企业用户超13万,为33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数字会展和线上撮合活动累计120多场。

全力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和进展。中国银行业充分利用全球网络和经营管理人民币业务的优势,不断提升跨境人民币服务水平,发挥了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流通主渠道作用。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形成了覆盖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投融资、交易、储蓄、避险、衍生产品等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在跨境贸易领域,中资银行灵活运用境内外两个市场的不同特征,为客户提供全交易链条的综合服务方案,2021年,中国银行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达13.74万亿元;在跨境投融资领域,抓住人民币资本输出机遇,推动人民币在项目融资中的运用,支持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及国内外借款,推动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及投资业务;在金融市场领域,创新人民币债券等相关投资产品,不断丰富离岸人民币交易服务和产品体系;在清算服务领域,以银行海外机构为主体的人民币全球清算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球人民币清算行达到27家。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球化经营是银行通过全球配置资源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深化开放是必然选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注重发挥先行示范作用,重点聚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客户群体,通过优化全球机构和业务布局,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调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打通市场、资金和投资机会,成为促进外循环的重要动力。同时,通过提供优质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增强国内对外资外贸的吸引力和产业链锁定能力,将“金融活水”更多地配置到国内市场主体,为畅通内循环持续注入新的动能。

阔步向前开启全球化发展新征程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俄乌冲突加剧动荡,全球贸易摩擦频发,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旧曲折,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银行业要准确把握新历史新使命,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球化经营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领域阔步迈进,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业全球化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全球化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RCEP、“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经贸金融合作与竞争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要以服务国内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经济对外开放的需求和推进节奏为依据,坚持服务金融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区域战略协作的主基调,完善国际化发展梯队建设,全面参与全球金融竞争与合作,持续丰富境内境外、商行投行、线上线下立体化全球服务体系,合理高效配置资源,畅通内外循环渠道,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文章 |《中国金融》2022年第1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