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疫情“風暴眼”到戰疫“保供者”,北京新發地市場“痛定思痛”後的涅槃重生 | 電訊調查

2020年夏天,被稱爲北京最大“菜籃子”的新發地市場,一度成爲疫情“風暴眼”。

當時,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第一時間深入第一現場,採寫的調查報道《當北京最大“菜籃子”突然摁下“暫停鍵”……疫情來襲,新發地市場三位“經營大王”的奮鬥和期待》,引起較大反響。

今年,北京出現新一輪疫情,深刻轉型、涅槃重生後的新發地市場成爲抗疫一線的“保供者”,爲保障北京“菜籃子”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發:7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孔祥鑫、吉寧、王普

2020年6月11日,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暴發,身處疫情“風暴眼”的新發地市場摁下“暫停鍵”。經歷了兩個多月休市整頓後,管理者痛定思痛,啓動市場管理新模式;經營者重振旗鼓,樹立創新經營新思路……兩年間,新發地市場開啓了史無前例的轉型探索之路。

2022年4月22日,北京出現新一輪疫情反彈,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新發地市場進一步增加產地供應、打通交通梗阻、加強社區服務……成爲保障北京“菜籃子”供應平穩有序的重要力量。

從“風暴眼”到“保供者”,新發地市場重啓之後承擔了哪些重任?背後實現了哪些轉變?進行了哪些規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再次走進這個北京最大的“菜籃子”。

最大“菜籃子”再挑重擔

佔地面積1600多畝的新發地市場,被稱爲北京市民最大的“菜籃子”。目前供應着270種蔬菜、280種水果、100多種糧作物,擁有定點客戶4000多戶。每天進入車輛超過4000輛,承擔了北京七成左右的蔬菜供應。

4月22日,北京市出現新一輪疫情反彈,市民在緊張情緒下頻頻囤貨,物資供應一度緊張。新發地市場再度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與2020年所處疫情“風暴眼”不同,這一次人們關心的是新發地市場能否成爲首都北京物資供應的“穩定器”,保障好市民百姓的“菜籃子”。

“根據以往經驗,出現疫情反彈後,可能會出現物流不暢等現象,影響市場供應。”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說,“因此我們動員商戶全力增加產地農產品的採收和儲備,在政府指導下配合做好蔬菜直通車到社區服務,做到了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新發地市場不斷優化供應保障方案,比如爲了保障供應,市場設立了進京對接服務保障專班和服務熱線,大部分進京高速路口檢查站均有工作人員對接。”張玉璽說,有的檢查站即使沒有派出員工值守,司機也可撥打市場服務熱線。

在相關部門監督指導下,新發地市場點對點幫助協調解決核酸檢測、通行證等問題。目前,新發地市場平均每天上市蔬菜近2萬噸、水果1萬噸、生豬2000多頭……最大“菜籃子”有效保障了市場平穩。

作爲市場裏的“菠蘿大王”,每天上午10點多,向煥霞都會親自指揮貨車卸貨。在菠蘿的應季時間,向煥霞每天銷往北京各大商超的菠蘿達30多噸。

“有一段時間物流不通暢,極端情況下,車輛下高速要排一天一夜的隊。經過相關部門出臺有力舉措和市場的協調,現在從海南運來的菠蘿都能順利進京,路上的時間大大縮短。”向煥霞說,隨着季節轉換,現在不少時令水果也開始順利上市。

爲確保交易安全穩定,市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成爲特殊時期的典型辦法。

市場組織“蔬菜大王”、百強商戶和配送大戶建立AB團隊保供機制,兩組人員在經營過程中互不接觸。一旦一組人員出現問題,另一組人員依然可以承擔保供任務。進京車輛保障專班也進行“兩班倒”,確保各地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

因爲疫情防控,有一段時間北京部分社區被封控。作爲與新發地市場長期合作的新發地百舸灣農副產品物流公司,出動了全部的41輛蔬菜直通車,及時向各社區提供農副產品。公司負責人韋桂坪說:“新發地市場提供了很多資源,我們也發揮新發地市場‘菜籃子’常溫冷鮮庫的儲備優勢,輪銷輪儲保障居民們日常所需。”

“新一輪疫情反彈剛剛出現時,由於受到封控信息的影響,有些地區出現了囤貨潮、搶購潮。”新發地市場總經理張月琳說,“我們一直堅信,傳言澄清後市場會恢復穩定。一方面,市場引導商戶不要懷着僥倖心理大規模進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適當增加市場供應量,保障市場供應充足。”

每天上午11點多,市場“茄子大王”李軍會按時卸下一車的茄子,不久之後它們將出現在北京市各大商超的貨架上。

“前段時間我們每天的上市量是40噸左右,疫情反彈後,上市量提高到每天60噸。現在疫情防控形勢平穩,價格也趨於穩定。”李軍說,他在河北等地有2400畝的生產基地,上游的供應沒問題。

目前,新發地市場蔬菜上市量維持在1.9萬噸左右,水果1.2萬噸,供應保持了動態平衡。“無論是疫情出現波動,還是防疫平穩有序,保供始終是我們的第一要務。”張玉璽說。

“痛定思痛”後的深刻轉型

在新發地市場的正門口,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拿着測溫設備認真測量覈查每位進場者的體溫,一一查驗健康寶狀態和核酸疫苗證明。在市場內,有工作人員對垃圾桶等點位進行消殺,屬地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交易物品和重點點位進行核酸採樣。

作爲大型批發市場,交易的農副產品來自全國各地,人流量、車流量較大。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新發地市場在入場時執行三項要求:所有人員必須科學佩戴N95口罩;必須持有24小時內有效核酸陰性證明;必須完成第三針疫苗的接種。另外,對重點區域每天進行6次環境消殺,在市場內一共設置了11個核酸檢測點,其中有一個24小時的方艙點位。

“根據現在的數據,市場每天的核酸檢測人數超1.3萬人次。”新發地種植聯盟副理事長童偉說,2020年新發地暴發聚集性疫情的慘痛教訓,時刻警示着市場中所有人。如此大規模的市場必須把防疫作爲重中之重,必須時刻貫徹落實好國家和北京市的各項防疫要求。

2020年暴發的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導致了335例確診病例。從6月13日開始休市到8月15日市場南區重新復市,新發地市場經歷了兩個多月的休市整頓。

“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然在2003年非典疫情時積累了防疫經驗,但是面對新的防疫形勢仍然感到捉襟見肘。”童偉介紹,休市2個多月遭受了一定損失,也承受了很大壓力。“疫情就像一個‘放大器’,放大了市場的安全隱患和歷史問題,集中暴露了市場的經營短板和管理缺陷。”

重啓後的新發地市場率先刀刃向內,動了一次“大手術”。

市場復市後推出的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個體消費者不能進入市場了。在北京市有關部門指導下,新發地市場執行批零分開政策,取消了市場零售功能,不向個人消費者開放,堅持市場批發屬性,告別“散養”狀態。與此同時,爲保障好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市場外設立了便民菜市場,減少中間環節。

“巨大人流和車流帶來了疫情聚集的風險,市場內私搭亂建等歷史問題也隱患重重。”張玉璽說,市場不能再是攤大餅一樣的發展,要做到精細化。

張玉璽介紹,2020年復市後,市場採取了分區經營、網格化管理,儘量減少人員、車輛的相互流動;加強人員管理,做好和商戶銜接,摸清人員信息和交易情況。“市場現在要求每個工作人員都佩戴胸牌,個人照片和基本信息一目瞭然,可以迅速定位人員來源,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在新發地市場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洋蔥大王”李樹全,清晰地感受到市場復市以後的新變化。“市場秩序變得更好了,環境更乾淨衛生了,整體服務也更暖心了,這些變化讓我們踏實多了。”“土豆大王”餘功成則表示:“現在改善後的市場環境,不但有利於提升貨品檔次,還爲我們贏得了客戶。”

摁下“重啓鍵”的新發地市場加強了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管理,加快了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步伐。

“上游加強種植基地的建設,下游加強與商超、二級市場的對接,保證物流暢通。”張玉璽說,“打破批發市場的‘抬杆經濟’,產品直接從田間地頭走向消費端,嚴格管理品控關口,目前新發地市場與商戶合作,在全國建設了300萬畝的生產基地,正在積極建立自己的商業品牌發展規模化農業,保證好採購商和消費者的利益。”

向煥霞告訴記者:“我在海南擁有800畝的種植基地,從南到北一條線走下來,北京的消費者2天之內就能喫上海南的新鮮菠蘿,還有荔枝、柑橘……我們一年四季的水果供應不會斷。”

此外,新發地市場組建的蔬菜直通車觸及將近1000個小區,同期還啓動了與快遞公司的車隊合作,完成一級批發市場到二級批發市場貨物的中轉,“我們把農產品的整個產業鏈都跑了一遍,對每個環節有一定的瞭解。”童偉說。

轉型總是在不斷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新發地市場也曾嘗試在便民菜站基礎上,拓寬供應鏈組建商超深入社區服務。但是有關人士透露,這一嘗試並沒有取得突出成效,“我們面對零售的業務還沒有充足的經驗,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思考怎麼立足批發市場,更好觸達消費個體。”市場相關負責人說。

“疫情給市場帶來了嚴峻考驗。”張玉璽說,近年來,大家正在不斷完善市場管理、轉變發展思路、推動轉型升級,也許未來還會遇到危機和隱患,但築牢安全防線、緊跟時代步伐的決心不會變。

融合發展成大勢所趨

目前,非接觸式的線上業務進入到蓬勃發展階段,衆多市場主體紛紛順應潮流做出改變,這也是已經涉足電商業務的新發地市場的重要創新方向。

童偉介紹,疫情之下新發地市場線上業務獲得了發展的空間,直播帶貨模式正在迅速成長。

“雖然有的還處在初級階段,屬於簡單的網上售賣,但專業化的電商直播機構公司開始出現,這種線上線下大融合或許將成爲一種趨勢。”童偉說。

記者在短視頻平臺看到,一些播主或在直播間裏推薦市場裏的爆款果蔬,或現場探店品嚐最新上市的品種,不少市場經銷商則在社交平臺轉發推薦生鮮產品。

“視頻能讓廣大消費者更形象地看到我們農產品的形態,這就是所購即所得,所見即所得。”商戶李軍說,在市場的帶動下,他正在努力學習短視頻直播技術,希望能開拓更多供貨渠道。

童偉說,目前已經有近100家公司進入新發地市場從事直播帶貨業務。近期市場會對社區團購、直播帶貨進行梳理,推動優質的供應商和直播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提高產出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培育直播生態圈。“把基礎網絡鋪設好,整合好辦公環境,可以形成規模效應。”

記者瞭解到,新發地市場正在加快農學院建設,一方面加快和國內生產種植領域的農業帶頭人對接,邀請他們過來傳授技術,展示最新農業成果。同時聘請農業大學的資深教授,組成專家委員會,對市場的種植、物流、銷售全環節進行指導。“我們希望能打破知識壁壘,大家共享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張玉璽說。

談到未來,張玉璽說,農批市場作爲農副產品流通主渠道的基礎功能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同時,市場也要適應新的需求,滿足新的需求,尤其是要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例如,前不久出現的囤購潮讓一些商戶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快速調貨導致貨物積壓的‘滯銷賣難’,對商戶和原產地造成了經濟損失,這就是對於市場信息、消費需求缺乏數據化解構的表現。”

目前,從批發市場的功能來看,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存在供應量和需求量的不匹配,滯銷賣難的現象還時有發生。新發地市場計劃進一步推動數字化、信息化的轉型,把產品批發功能提升成商品數據的使用處理功能,將銷售服務不確定的信息清晰化,提高貨物的流通效率,確保貨物供應和產品需求匹配,形成產地發貨——物流匹配——交易完成——物流分揀——社區前置倉匹配的閉環模式。

“同時,我們會進一步思考,加強與商超、電商企業和快遞企業合作,在社區做好網點佈局,嘗試電商服務,朝着打通最後一公里的社區化服務方向邁進。”張玉璽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