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圖片1

前因:1、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2、蓋吳起義;後果:國史之獄

前因

1、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2、蓋(ge)吳起義:北魏時由盧水胡人蓋吳主導的一場民變

公元446年,北魏皇帝拓跋燾在長安宣佈禁佛,命留守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太子拓跋晃廢除全國佛教,史稱“北魏太武帝滅佛”。

其實,在此之前,拓跋燾便有了滅佛的徵兆。

原來北魏上下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全國崇尚佛教,包括拓跋燾自己也喜愛談論佛理。但是後來,南朝宋文帝進行北伐,拓跋燾才發現因爲大多數人都遁入空門,朝廷竟徵不到兵,且按北魏當時的律法,和尚是不用服兵役的。於是,拓跋燾決定改變律法,宣佈凡是五十歲以下的僧人,都必須還俗從軍。

後來,北魏因長期打壓鮮卑以外的胡人,引發了民變蓋吳起義,拓跋燾起兵西伐,途中在長安稍作休整。

不料,魏軍發現長安佛寺中藏有大量官銀、武器與美女。官銀是佛僧與北魏達官來往所獲,武器是僧人與民變首領蓋吳勾結而得,美女則揭示出僧人淫逸享樂的生活。

文章圖片2

八公圖 陳閎

拓跋燾知曉後,大爲憤怒,下令焚燬長安所有的佛像、佛經,坑殺長安全部的僧人。

此外,拓跋燾對佛教的偏見,除了上述的這些經歷之外,還來自於兩個人的“洗腦”,一個是宰相崔浩,一個是天師道天師寇謙之。

崔浩,是拓跋燾的寵臣,曾幫助拓跋燾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受命編纂國史,是北魏當時最爲顯貴的漢人。崔浩信仰道教思想,由他建議所開打的戰爭,往往是運用道教陰陽思想所完成,於是拓跋燾對道教學問頗有好感,加上崔浩加油添醋,用許多溢美之詞美化道教,導致拓跋燾逐漸棄佛崇道,改變了朝政氛圍。

寇謙之,則是北方天師道的代表人物,他受到崔浩的支持,被拓跋燾任爲國師,在首都建立了道壇。

有一次,拓跋燾夢見爺爺與父親責怪他聽信饞言,拓跋燾夢醒之後,感到相當不安。崔浩與寇謙之便告訴他,這必定是佛教高僧玄高施法所致,請拓跋燾抓捕玄高,避免他繼續作惡。

拓跋燾聽信之後,便命人將玄高抓進囚牢,另一在平城傳教的高僧慧崇也受到牽連,與玄高一同被捕入獄,不久被處死。這是北魏滅佛事件的先聲。

文章圖片3

崔浩

之後北魏正式開始了大規模的滅佛活動。

拓跋燾不僅摧毀各地佛寺與佛經,還下令禁止王公與百姓私自藏匿僧人。如被發現,一律誅族。這讓所有鮮卑貴族極爲懼怕,不敢與嗜殺的拓跋燾作對。

北魏境內的所有地方官兵收到旨意,也開始清除各地佛寺與僧人。這些佛教徒抵擋不住,寄望於朝堂之上,信仰佛教的太子拓跋晃。

當時,拓跋晃違逆了父親的旨意。他並沒有立即下達滅佛的命令,暗中透露了信息給各個佛寺,於是僧人大多都躲去了山西大同境內的武周山,躲避了全城的搜捕。各地信佛的人,也在暗中幫助僧人逃離。其餘成功避禍的僧人,在此次滅佛活動後,則想辦法逃到了南朝,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來自西域、印度的僧人,也因此不敢往北,紛紛來到南朝傳教。

文章圖片4

講述北魏歷史的知名電視劇《錦繡未央》

這次滅佛事件開中國古代滅佛先河,除了有大量佛教徒慘遭迫害之外,由前秦君王苻堅、後秦君王姚興打造出的許多佛寺與佛塔,也幾乎毀於一旦,如此大規模的活動,總計摧毀了四千座佛寺與五萬名僧人。

後果

國史之獄:謀臣崔浩身陷國史之獄,遭受誅族

結論:北魏滅佛,是中國歷史上佛教遭遇的一次大危機,直到北魏文成帝即位後,這場危機才終於平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