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长春7月6日消息(记者郭东隅)“全国总冠军车队的院校是,吉林大学!”6月19日,北京。2021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颁奖典礼上的喝彩犹在耳畔。

“影响成绩的指标有很多,包括赛车性能,车手的技术,现场的决策等等,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7月6日,长春。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工程训练中心607-3教室里,带队教师王达已经和学生们投入到下一赛季的冲击。

登顶之路漫漫,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油、电双冠”这一程,吉林大学学生赛车队走了15年。车队自2007年组建,2010年征战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2018年首次夺得燃油方程式全国总冠军,四年三冠,直到2021年夺得燃油、电动方程式双料冠军。车队用九年跑完一场比赛,又用四年登上顶峰。

“我们现在已经走到了一个在世界足坛巴西队的位置,每年都是夺冠的热门,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每年都会夺冠,因为赛车有很多突发的因素。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以赛事夺冠为最终目的,是以锻炼能力培养素养为最终核心。”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振海说。

2021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颁奖典礼(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吉林大学学生赛车队每年覆盖本科生200余人,现有指导团队有10名老师,3名核心指导教师。王达是车队的第一批队员,也是现在的带队老师。15年来,他和车队一同成长,也圆了自己的梦。

“我2016年博士毕业,之前没有想过留校任教,但是就是觉得还有一个心愿没了,就想夺冠。”

通向“油电双冠”路是坎坷的,亦是精彩的(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梦想之路,并不好走。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每年一届,这意味着车队要用一年时间完成方程式赛车的设计、制造、测试全过程,造出一台车。单车3000余个零件,半数以上出自学生之手。3-4个月的场地试验,一个小失误,可能是一个大部件的推翻重来。

“比如说今年我们的燃油方程式赛车,测试的时候,后悬架上横向稳定杆突然断了,当时场面非常刺激,整个车身后部靠一边的位置就跟地面相接了,然后拖出一长串的火花。虽然说没什么危险,但经济损失挺大。”王达哑笑。

42场模拟训练,用智慧与汗水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8千元一副的热熔胎,一年要消耗整十副;媲美一级方程式的碳纤维单体壳车身,学生一层一层手工制作;驾驶模拟器上,车手一年耗时近500小时的反复练习……从无到有,铺就的不仅是一条冠军之路,还成就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我们一些同学,可能从高中起就是F1的车迷,怎么样能够做一个小小的F1工程设计呢?做这个小赛车就是他的一个最好的机会。”电动方程式车队队长王奕斐说。

“队员们除了上课以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这里,每年新队员进队之后,我就跟他们讲,如果把我们的工作形容成一门课的话,这门课一个非常重要大的内容就是你要学着跟各种各样的队友沟通交流。我们经常看到,刚刚进队学生,因为观点上不一样,就会红脸。但是毕业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情谊更像是战友。”王达看着学生们的成长,就像看见一路走来的自己。

单车近3000个零部件,半数以上出自学生之手(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过去的10年,内燃机由610cc升至710cc、电动方程式赛车异军突起,小小的学生车队,见证了十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受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以静态项目、网络答辩的形式开展。车队完成12场远程答辩,提交函评材料300余页,筹备技术文档20余万字,自行组织模拟训练42场,最终获得5个单项第一名和1个单项第二名,并捧得两座金杯,成为第一个同年摘得“油、电双冠”的高校。

“未来我们要重点做两个事,一个是我们要打造全国第一个赛车设计的专业方向,因为现在全中国都没有一个赛车设计的人才培养基地;还有一个是,今年我们会在我们的车库,建设全中国第一个、比肩国际的大学生方程式的研发基地,我们叫它’辕梦工场’。”

青春因梦想而闪光,梦想因坚持而绽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底盘调校、内燃机的效率、车身及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设计、系统里的每一个数据的分析优化,都使赛车的性能发生变化。一切都是为了极致创造。

因为热爱,奔赴山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