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險企資本補充需求明顯提升。除發債股東增資這兩種較爲常見的方式外,還有險企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或者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份等方式“自我補血”。

據《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統計,2022年上半年,險企計劃“補血”總額已達565.107億元,同比增加16.95%。

增資金額遠高於去年同期

2022年上半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共披露15家保險機構變更註冊資本,擬增資、擴股總額353.607億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183.198億元

“‘償二代’二期實施後,資本認定標準尤其是核心資本的認定標準更爲嚴格,同時,保險業務和投資業務的風險因子也都有所上調,導致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有所下降。因此,目前保險公司資本補充需求明顯提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儁生表示。國壽財險同樣表示,“補血”主要爲了滿足行業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公司的業務發展需求。

此外,從披露增資的計劃看,險企再現大手筆增資是增資額遠超去年同期的重要原因。

如今年上半年,增資額較高的分別是:平安養老險計劃增資105.2億元,國壽財險計劃增資90億元,共計195.2億元。去年同期,增資額較高的分別是中郵人壽和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分別計劃增資120.336億元和16.2億元,共計136.536億元。

發債規模縮水

除增資擴股外,險企也在密集發債“補血”。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中國債券信息網共披露了9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發債規模合計211.5億元,低於去年同期的300億元。

其中,太平人壽和工銀安盛人壽各發債50億元;人保健康、國任財險各發債30億元。除了已經發行完畢的債券,更多險企上半年雖已發佈發債計劃但還未“落地”,如中國人保擬發行180億元資本補充債,新華保險擬發行200億元資本補充債等。“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的規模受淨資產、公司信用評級等因素的影響。因今年債券市場收益率較低,保險公司可用的發債額度基本用完,所以今年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債的規模開始收縮。”龍灣湖智庫首席經濟學家陳輝分析,“但壽險公司保單質押貸款ABS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發現,不同險企發行的資本補充債票面利率差異較大,最高的達6.25%,其次爲5.50%,最低的爲3.45%。

同時,當前市場利率呈下行趨勢,險企新發債券利率較此前也有所下降。如建信人壽2021年發行6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爲4.3%;今年3月份發行20億元債券,票面利率爲3.7%。

另外,招商局仁和人壽去年6月份和11月份各發債10億元,票面利率分別爲4.9%和4.8%;今年6月份發債11億元,票面利率進一步下降至4.3%。

“自我補血”成亮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除上述兩種方式外,還有險企通過將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或者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份的方式來補充資本。

如英大泰和財產保險將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增資35億元,轉增後註冊資本增加至66億元;太保產險則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本,合計轉增股份4.78億股,合計金額約爲12億元。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寧威表示,將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以及將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份的增資方式,前提條件是要有利潤才能將利潤轉爲公積金。如果險企判斷未來將有持續利潤產生,企業通常將公積金轉增股份。

“這種方式無需考慮引入新股東帶來的磨合問題,還可以規避增資擴股可能發生的‘無人’認購或認購不足等資本市場層面的不利影響。”寧威表示。這種增資方式在業內被稱爲“自我造血”,是公司處在良性發展階段的表現之一。陳輝稱,中國保險業過去20年年化淨資產收益率(ROE)超過10%,高於銀行業、證券業,這表明中國保險業的“自我造血”能力比較強,主要因爲保險業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過去20年享受了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和發展紅利等。

當前保險業進入轉型深水期,從長遠看,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纔是險企長久發展之根本。陳輝分析認爲,面向未來,中國保險業應切除歷史遺留下來的“股權之爭”“治理之傷”“財務之亂”等毒瘤,聚焦主業,鼓勵藉助周邊的保險科技生態等進行內部改革,藉此實現保險內部職能“減肥”,同時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強化“業務之專”“服務之憂”“經營之穩”等基因,實現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