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6月,對中國來說頗有意味。

一個星期前,德國媒體對來自25個非洲國家和其他12個國家的1000多名決策者進行了一項有關“影響力”的調查,這些決策者們中有政府官員、記者、企業家、非政府組織的僱員。結果顯示,歐洲和歐盟在非洲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減弱,而中國正在崛起。比如投資與合作的效率、速度、可靠性等方面,中國已經超過了歐洲。

中國受到尊重的原因,不僅於此。

也是這個月,印尼防長普拉博沃在香格里拉對話發言時,再次強調了區域國家致力於創造一個和平友善的環境,以“亞洲方式”解決分歧和挑戰,他還爲中國近年來的政策辯護,“印尼相信中方將以智慧和仁慈擔負起他們的責任”。

伴隨着中國的日益發展,世界範圍內對中國的研究日益成爲了一門時代顯學。

衆多國際觀察家們感言,世界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國奇蹟中學到很多東西”。過去,很多發展中國家以西方爲學習對象,但現在人們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

但也有人並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比如美國。

29日的北約峯會,美國試圖把北約模式複製到亞洲來,把其印太盟友都變成戰略圍堵中國鏈條中的一環,這就是美國近來常說的“重塑中國周邊”戰略提綱挈領的行動。

在非洲,美國也試圖圍堵中國。去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首次訪問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和中國在該地區爭奪影響力。

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美媒早就指出,想要實現目的是幾乎不可能的。

原因何在?

國際關係理論新自由主義學派代表人物約瑟夫·奈最早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使人們從關心領土、軍備、武力、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域擴張、軍事打擊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關注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硬實力,是綜合國力的展現,而軟實力,纔是人類歷史演化中不斷構建的生存方式和意義系統。在約瑟夫·奈的最新文章中,他表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軟實力重要源泉,而這是很多國家所沒有的。

顯然,中國的崛起,或者更準確地說,中國的復興,富強是軀體,文明纔是靈魂。

(一)

中國的發展,曾經一直伴隨着質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斷有人預測中國何時垮掉,而到1991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有關中國崩潰的預測更是不絕於耳。

1995年,美國《外交政策》刊登了政治學家傑克·戈德斯通的長文《中國崩潰在即》,預測“最可能出現的局面是辛亥革命的重演”。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荒謬的“預言”依然不斷。2001年,美國又出版了一本聳人聽聞的書《中國即將崩潰》,還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2015年,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專家史大偉(David Shambaugh)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中國崩潰即將到來》。2018年,美國著名雜誌《國家利益》發表了文章,煞有其事地問道:如果中國崩潰了,我們準備好了嗎?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回頭看這些,根本不是科學的預測,而是無知甚至是別有用心的惡毒期待。

有專家就曾經總結,西方誤讀中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爲意識形態偏見等等,總是讀不懂中國。“不願意瞭解中國奇蹟背後的理念及其政治制度安排,那你就繼續逗留在黑暗中吧,最後後悔的一定不是中國,而是西方。”

但事實是現代中國的發展,是人類前所未見的奇蹟。

中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發展

1949年,中國是世界上人均GDP最低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但今天我們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即將跨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7.3歲,已經與美國大體相當。

更爲重要的是,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崛起打破了三大發展迷思。

一是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的“玻璃天花板”。中國不但實現內生自主的發展,而且不斷攀上發展的新階梯,跨越了“貧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未來也會跨越日本等國陷入的“高收入陷阱”,邁向發展的最高階梯。

二是打破了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更快發展的迷思。中國作爲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比資本主義國家要快得多的發展,短短几十年時間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是打破了西方列強“國強必霸”悖論中國靠十幾億人民的辛勤勞動、創新革命富起來,奉行“國強好仁”;從不輸出戰爭與苦難,而是爲世界創造巨大發展機遇,堅定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崛起不但是新現實,更具有新意義,不但是中國力量,更是“中國道理”。如同中國經驗爲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一樣,中國道理也將爲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二)

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逐漸讀懂中國。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當中提到,“中國是僞裝成國家的文明”。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對中華復興的評價則是,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達到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成果,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強大的文明自信。

這種文明已經延續了五千年,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自信,這種自信源於歷史的積澱、包容的文化、創新的精神、天下的情懷。

而中國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在於“和”。

作爲中國傳統智慧的重要觀念,“中和”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體系有着極其重要的位置。《道德經》中關於“守中致和”的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和”原則,是目前我們所倡導的和諧文化的重要理論來源。

和則生美。《國語·鄭語》中寫道:“聲一無聽,物(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意思是,只有五聲和諧才能成就美妙的音樂,單一的聲音並不動聽;同樣,一種顏色就單調乏味,一種味道也倒人胃口,一種東西無從比較好壞。

古人其實很早就認識到,獲得“美”的享受,需要通過“和”來實現。董仲舒說:“天地之道美於和。”

中國古代建築講究中軸線的對稱和與風景的協調,音樂演奏講求五聲之和,美食講求烹飪調料的調和,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都樣深受“和”文化的影響。

“和”文化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輻射到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律學、倫理學等許多方面,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修養和文明程度。

在華夏文明的進程中,“和”是中華民族最牢固的文化基因。

(三)

古往今來,無論是“中庸和諧”的文化精神,還是“以和爲貴,以和爲美”的價值主張,或者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處世之道,都足以看出“和”之於中國人的重要性。

和,更是一種力量。

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很大的不同點是包容性和善於學習,自誕生初期,就是兼容幷包,融合各種文化。

現在我們看到的中華文明的代表,有遼寧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有浙江河姆渡文化的水稻,有四川三星堆文化的縱目銅人面具,有陝西半坡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更有中原殷墟的甲骨文和後母戊大方鼎。

東南西北中,不同地區,不同形態的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匯合成了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不斷向外學習。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軍事上向胡人學習如何打仗;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雲岡石窟中的盧舍那石佛,是藝術上的學習和吸收;從明朝後期到近代的“西學東漸”,是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和被吸收的歷史過程,甚至在語言上,我們也能夠從外來詞彙中不斷豐富漢語。

兼容幷蓄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和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和而不同”。

《論語·子路》中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國人的處事邏輯從來不是置矛盾雙方於對抗和衝突的地位,而是將其放在一個更宏觀的體系中賦予其互補的意義,認爲這兩者在互補的作用下扮演各自的角色,即使存在對抗和衝突也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行爲予以和解和處理。“和而不同”是中國人面對這個世界的總原則,也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的大智慧。

這種處事邏輯也會自然地運用在處理國家之間的關係上。

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費正清就認爲,中國最成功的外交政策就是非暴力,外交斡旋及其他非強制性的方式通常優先於強制手段。這體現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上尤爲明顯,即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包容並蓄,和而不同,構建起這個國家流水般溫和有力、無法阻擋的步伐,形成了中國崛起的力量根源。

(四)

長期觀察國際政治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年輕時也熱愛西方文化。但7月3日,他在“和文化沙龍南昌站暨毛鋪草本年份酒南昌上市發佈會”上大方坦承,現在更喜歡中華文化。

“中國的崛起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文化。”在主題爲《和而不同——中國的崛起與中國文化的前景》的分享中,金燦榮用“陰柔似水,耐力持久”來形容中國崛起背後的文化源動力。

探尋和深入挖掘流傳千年的中國和文化,這也是毛鋪草本年份酒所一直追求的。毛鋪草本年份酒與網易新聞聯合打造的泛文化訪談節目《毛鋪和文化錄·中國和力》,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衆多大咖嘉賓分享他們對和文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結晶的洞見,以中國和文化的廣泛普及,爲中華傳統復興貢獻力量。

此次和文化沙龍暨毛鋪草本年份酒上市發佈會南昌站上,除了金燦榮教授的主題分享之外,在隨後的論壇環節,他還和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江西師範大學教授方誌遠等嘉賓共論“和而不同”,嘉賓們的精彩發言不斷碰撞出思想火花,引來了陣陣掌聲。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欣,也通過視頻的方式參與到這一文化雅集中來。

著名影視演員雷佳音也將以毛鋪草本年份酒代言人的身份,通過視頻爲毛鋪草本年份酒的上市發佈送上祝福。在演藝圈浮躁攀比的背景下,雷佳音始終腳踏實地,多年苦練演技,以兼容幷蓄、守正向上的價值觀與衆多作品征服了觀衆,這也正是“和而不同”的絕佳詮釋。

在中國和文化的探尋過程中,如果要尋找一件最契合“和”的事物,只可能是酒。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說文解字》中對酒的解釋是:“酒,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易中天對此的解釋是酒的意義在於“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人類通過酒來寄託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思想,延續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和”,這是作爲飲料的酒上升而具有文化意義的過程。

另一方面,酒的釀造其實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釀酒的材質多種多樣,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米等等都可以釀出獨有風味的酒,有的酒材質甚至不止一種糧食。原料的差異,不但讓酒的風味、口感產生奇妙的變化,也是對釀酒地域文化的一種表達。

這使得中國的白酒產生了豐富的品種與風味。中國的白酒有共12種代表香型,12種代表香型每一個的風格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香型中,每一個品牌的風味也不一樣,但無論是哪種香型,都屬於中國白酒,這是中國和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的重要體現。

而毛鋪草本年份酒更將其一直堅守的“和而不同”發揮到了極致。它以極具創新性的做法將草本漿與白酒相融合,融草本精華之萃,集合苦蕎麥、葛根、枸杞子等五味草本精華,經過科學配比,造就了口感甘潤醇厚,餘味悠長,而且擁有《一種具有降血脂功能苦蕎酒的製備方法》、《抗酒精性肝損傷的護肝白酒及其生產工藝》兩項國家發明專利,通過科技賦能健康。

白酒行業素有“酒越陳越香,老酒好於新酒”的認知,毛鋪草本年份酒在“草本漿”之外,還主打了“真年份”的概念,其原酒經陶缸陳釀了12年以上,每一滴毛鋪酒都擁有真實年份,且取得了中國酒業協會、方圓標誌認證集團的權威認證。

“和而不同,草本毛鋪”,毛鋪草本年份酒無論是其在產品層面追求飲酒與健康的完美融合,還是在文化層面倡導的“和而不同,包容向上”的文化價值,都與中國和文化息息相通,傳承着中國數千年來的智慧,也成爲了和文化在當代的最佳承載者之一。

(五)

古老的智慧如今結出了現代的果實。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速成長在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蹟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從弱者的文化向強者的文化轉變奇蹟。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曾經在一次演講中用一個淺顯易懂但很巧妙的例子來描述這一變化:

劉歡唱過兩首歌,一首是1993年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主題曲《千萬次地問》,在紐約燦爛夜景的電視劇片頭中,《千萬次地問》所唱出的“千萬裏,我追尋着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其實講的其實是中國人和西方的關係。

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劉歡唱《我和你》時,身邊多了一個英國著名歌手莎拉·布萊曼,共同唱出的已經是“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

而到今年的冬奧會,中國已經有自信向世界輸出我們的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雪花,最終匯聚成人類一朵共同的雪花,中國向世界展現了一個絕妙的主題。

而這,正是我們中華文化裏“和而不同”的精髓體現。

中國的崛起,正在改變着世界的面貌。這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但它有一個偉大的未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