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僑鄉廣東恩平市區,一條錦江如玉帶般穿城而過,在城央的錦江岸邊,聳立着一座西洋風格且有近百年曆史的公立圖書館,但人們習慣稱之爲大鐘樓。這樓是一座城市的共同記憶,日前,諳熟恩平歷史的91歲胡東平先生,在這大鐘樓裏回憶起魯迅的夫人——許廣平與大鐘樓及恩平鮮爲人知的往事。

胡東平(左一)在大鐘樓介紹許廣平在恩平情況

1951年,胡東平時任恩平公安局政保幹事,是年9月,許廣平率領的中央土改團第五團進駐恩平指導土改工作,該團一百餘人,其中司局處級幹部十餘人和專家學者就有四十餘人,胡東平是負責第五團在恩平的安保工作任務。

“中央土改第五局進駐恩平後,許廣平就是住在這大鐘樓”,胡東平回憶起那段崢嶸的歲月,心情仍然澎湃,他強調,“許廣平當時的公開身份是五團長,在恩平工作一百多天,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真實身份。許廣平親自負責君堂片區的土改工作,她平易近人,工作親力親爲且細緻,恩平土改工作完成後,君堂片區是最少有遺留問題的”。

期間,許廣平在宣傳貫徹黨的土改政策時,常用魯迅的“民族魂”和“孺子牛”精神勉勵恩平幹部羣衆出色完成土改的偉大任務。其後,她向《長江日報》撰文,暢談參加恩平土改的感受。事情已過去了數十年,但僑鄉恩平老一輩人們記起這位魯迅夫人,他們說,許廣平很平易近人,對指導土改,儘管上頭有硬政策,但她總是講究實事求是。

胡東平表示,許廣平在恩平工作這事蹟值得去挖掘,這是恩平的紅色文化,因爲蘊含着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承載着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和生存發展的智慧。在新時代,紅色文化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與影響日益凸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