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及“新市民”,由此,服務新市民,幫助其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成爲了相關各方重要的議題之一。

所謂“新市民”,最初指的是長期居住在城市並有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後來這一名詞的指代範圍逐漸擴大,成爲原籍不在當地、因各種原因來到一個城市的各種羣體的集合統稱,數量在3億人左右——這個龐大的、佔比超全國人口1/5的羣體能否在城市安居樂業,顯然不僅事關城鎮化率,更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當下,社會保險的全國統籌尚未全部實現,風險保障不足已經成爲就業較爲靈活的“新市民”的一大心病,在社會保障制度難以快速變革到位的情況下,靈活的商業保險完全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可以看到,自《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印發以來,很多地區、很多保險機構都圍繞服務新市民展開了一系列的創新。典型如深圳,作爲新市民高度聚集的一線城市,服務好新市民羣體至關重要。在深圳銀保監局指導下,當地保險業積極聚焦新市民保險服務需求,取得不俗成效。

僅以微保爲例,作爲深圳當地領先的保險中介平臺,其圍繞新市民就業羣體的保障需求,聯合微信支付推出了務工卡+靈工日結保險”數字化解決方案,靈活就業羣體在微信上使用務工卡打卡上工,單日投保,單日結算,有效解決了過去對單日職業風險保護的遺漏;針對新市民的創業需求,其還攜手國內知名險企,聯合微信支付爲小商戶提供優質普惠的保險服務,推出二維碼收款安全險、收款全面保、店員福利保等多類保險產品,彌補相關保障缺失。

此外,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惠民保”作爲典型的低保費、高槓杆的普惠型健康險產品,也正被越來越多地區納入到服務新市民的進程中,以減少其後顧之憂。

本文作者正是在總結近年來的惠民保發展實際以及新市民羣體的現實困境基礎之上,旗幟鮮明地指出,惠民保的運營模式就是解決新市民羣體保險需求的最優模式。

以下即爲文章全部內容:

近期,北京和上海兩地的銀保監局先後發佈了本地惠民保的相關數據,再度引起了社會和保險行業對惠民保積極作用和未來發展的熱烈討論。

數據顯示,“北京普惠健康保”2022年總承保人數超300萬;而“滬惠保”首年覆蓋超739萬名上海市民,累計賠付超7億元,賠付件數達到18.9萬件……兩地的惠民保在保險方案和推動模式上都有些許差異,但總的來看首年運營結果可以令社會、參保人和服務主體公司滿意。

此外,4月以來,多地銀保監局都下發了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相關通知,而惠民保作爲分散風險的管理工具,具有極高的性價比和風險槓桿,可在方案和推廣優化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揮普惠和保障功能,服務新市民羣體。

惠民保可以通過產品形態多樣化和保障範圍拓展兩個維度,向縱深發展,把握普惠服務和風險分散的主線,堅定拓寬保障範圍,開放參保資金來源渠道,聚焦風險事故補償和財險損失減損,應成爲下一階段惠民保業務持續穩健發展的主要方向。

惠民保蓬勃發展,200多個地級市開辦該業務,參保人數超1.2億 

開辦城市突破兩百個,數據持續增加。根據中國衛生信息與醫療健康大數據學會健康保險工作委員會發布的“惠民保”發展模式研究報告統計,至2021年10月末,全國已有200多個地級市開展惠民保業務,參保人羣超過1.2億。惠民保的開辦城市數量呈現由南向北、從東到西的趨勢逐漸增加。僅在今年6月,青海西寧、內蒙古包頭、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又啓動了適合本地居民的惠民保方案。

產品聚焦醫療保障,形態略有差異。目前各地惠民保主要對參保人的住院醫療費用提供保障,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承擔醫保外費用、既往症賠付責任、賠付比例、具體保額、賠付比例和免賠額等。

參保對象覆蓋面廣,投保條件寬鬆。從各城市的惠民保方案來看,絕大多數的方案都面向當地的全年齡段居民開放,且允許帶病投保,沒有疾病等待期,只是在針對“既往症”的保障責任方面,不同產品條款的責任設定有所差異。

保費性價比高,支付方式多樣。惠民保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爲社會反向巨大的現象級普惠健康險產品,“普惠”特徵直接體現在更加實惠的保費上。團體、一年期、高免賠額(高是相對於國內一般商業醫療險而言,在海外成熟市場,面向最廣大人羣的保障類產品設定較高自付比例是普遍且合理的)、低運營費用和銷售佣金等因素疊加,實現了價格的普惠,吸引了最廣大的人民羣衆,讓健康保險不再是普通羣衆眼裏,年繳保費動輒過萬的“奢侈品”。

此外,個人支付、團體支付、部分城市開放醫保個人賬戶支付,以及部分富裕城市爲特定人羣提供保費補貼等多種付費方式,也促進了惠民保的普及。

商業健康險市場供需錯配:人民需要價格適宜的消費型醫療險,惠民保爆紅成典型

惠民保在近一兩年的時間裏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鋪開,無疑受到了廣大參保人的普遍歡迎原因,業內很多專家都做過準確詳細的分析,筆者在這裏只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談一些一家之言。

需求端,廣大人民羣衆對健康風險保障的需求顯而易見

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個人層面,都對廣大人民羣衆的合理醫療需求和“基本醫保保基本”之間的醫療費用支出缺口,有着清晰的認識。

在國家層面,始終支持鼓勵國民通過商業健康保險,補足基本醫保範圍之外的醫療費用支出缺口。

在社會個人層面,隨着近年來的醫保體制改革以及扶貧攻堅,中國人看病貴的問題得到逐步改善,但潛在醫療費用支出對生活的消極影響仍是廣大人民羣衆的普遍認識。

筆者自從業以來,每年都能在行業的各種場合聽到“社會需要加強風險和保險教育”,“客戶的保險需求需要引導”,“保險是賣出去的”等諸多正確言論,也曾深以爲然,但在內心深處始終有個問題難以解決:

國家層面一再明確表態支持商業健康險發展,廣大城鄉居民對潛在醫療費用支出的擔憂顯而易見,農民工兄弟對醫保的渴求更是有增無減……方方面面的需求是如此清晰,那還要如何引導需求呢?

2016年百萬醫療險的出現,回答了這個問題。

供給端,能匹配最廣大人民羣衆消費能力的商業健康險供應不足

健康險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或進一步說,能匹配最廣大人民羣衆消費能力的醫療險產品供給不足。

百萬醫療險,誕生即爆款,其通過互聯網傳播,在教育背景較好的中青年客戶羣體中迅速得到認可,並按照血緣關係逐步擴散到全部家庭成員。至此,保險行業方纔形成共識,或是不得不改變認知——人民羣衆首先需要的,自我認定優先級最高的是價格適宜的消費型醫療險產品,而不是那些被險企賦予保險保障以外諸多意義和功能的“價格昂貴”的非消費型重疾險產品。

百花齊放的百萬醫療險們邁上了滿足客戶優先需求的康莊大道,但供給仍然不充分,14億中國人還並不是人人都能熟練使用互聯網自行投保合適的醫療險,也因商業保險科學定價的客觀原因,仍有廣大的老年人羣和帶病人羣缺少適合的產品可以買,更確切地說是滿足投保條件且費用可負擔的醫療險。由此,在一部分渴望改變的保險人的努力創新下,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更普惠的惠民保誕生了。

在這裏必須提到,健康險、財產險和養老險公司,無論是出於主觀想法還是客觀條件,並沒有對沖擊重疾險產品銷售的心理障礙和影響自身代理人隊伍穩定的擔憂,在惠民保的前期開發和推廣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多個調研報告來看,專業代理人對惠民保的看法也是正面居多,真正以客戶需求爲導向提供專業服務,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多方搭橋,連接供需

酒香也怕巷子深,惠民保更怕無人知曉、低費用無人推廣。好在平臺方的參與爲每個城市惠民保的推廣創造了提升覆蓋率的基礎;國資財產險公司和地方國資背景的公司的主動積極參與,改變了商業健康保險傳統的依賴代理人觸達客戶的方式;部分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地方政府更站在社會治理的高度來看待本地惠民保的推廣,發動與居民關係密切的街道社區基層機構都參與到惠民保的宣傳推廣中;政府的信用背書,更爲惠民保參保人數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市民境遇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這3億人口大市場,商業保險大有可爲

今年3月,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將在金融領域做好新市民羣體的服務提升到了“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高度。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也曾在公開場合提及,所謂“新市民”,就是在城鎮已經居住的,但是還沒有戶口的,或者是剛剛拿到戶口不足兩年、三年的羣體。這個羣體人口數量大概有3億多,他們都面臨着安居樂業、就業創業、租房買房、孩子上學、老人養老等需求,且這些需求都是實實在在的。

在一些地方,新市民的佔比已經相當可觀,例如在上海,有研究認爲新市民數量已達1000萬左右;即便是在山東,也有研究認爲,新市民羣體已超2500萬,約佔山東總人口的近25%。

相對於城市的“原住民”,“新市民”羣體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面臨着更多的費用支出壓力,也承擔着更多的風險,面對這一人羣,商業保險大有可爲。但必須看到,現有的商業保險,特別是商業人身險的銷售模式、產品價格以及產品複雜程度,與“新市民”羣體自身特點並不匹配。

期望商業人身保險公司主動改變既有模式,滿足新市民羣體“低保費支出、高風險槓桿,怕銷售誤導”的切實需求是不現實的,在這一過程中亟待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引導,並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如同一位監管部門領導講話中提到的,與過去相比,如今新市民“進城”的內涵有了新的變化。過去看重的是“掙錢有門路”,如今人們還希望“權益有保障”。

新市民羣體有着龐大的人口基數,多樣化的保障需求,做好他們的風險保障服務,既有利於新市民羣體更快融入城市、安居樂業,也有利於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擴大消費新羣體,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些條件都爲各地創新升級惠民保產品,擴大保障範圍提供了有力支持。

惠民保運營模式就是服務新市民的最佳模式:亟待擴展保障範圍,提升運營透明度,降低中間費用 

從海外市場的相關案例來看,涉及到民生的重大保險方案,遠的如德國的李斯特養老金,近的如新加坡的健康保障Medishield計劃和定期壽險計劃,從啓動到成功鋪開,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具有公信力國家機構站臺推廣;

二是保障責任簡單清晰;

三是直接面對客戶,消減佣金等中間費用降低成本;

四是對不同特點的人羣提供直接的保費補貼或間接的個稅補貼。

如新加坡的Medishield計劃,類似國內開發的個人醫保賬戶可購買的具有普惠性質的補充醫療險,在自願投保的規則下,新加坡國民參保率接近100%;此外,具有家庭風險補償責任的定期壽險通過極大減低中間費用後的科學定價,以非常實惠的價格和簡單清晰的保險責任在公共平臺提供給新加坡國民,也實現了極高的參保率。

德國在推廣李斯特養老金的過程中,也通過官方平臺將各家商業保險公司可以提供的李斯特養老金方案的收益率和運營費用支持直接呈現給客戶,做到最大化的運營透明。

這些做法既保證了普惠金融的普惠精神,也通過參保率的提升保障了參與其中的保險公司的合理利潤。

綜上,筆者認爲目前惠民保的運營模式就是解決新市民羣體保險需求問題的最優模式。

當然,在現有以極高的性價比提供醫療保障服務的基礎上,惠民保應當更有所作爲,堅持科學定價,最大程度降低中間費用,提升參保率,以最優惠的保費向“收入剛起步,生活支出多”新市民們提供保障,多維度降低其風險損失。

具體來看,惠民保未來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探索:

擴充普惠產品線,極簡化定期重疾類、老年慢病管理類、少兒定期專病險等大有市場

根據與業內直保公司和再保公司的多位產品精算領域的專家溝通並測算,以普惠的方式可以設計開發以下產品以服務新市民羣體:

1. 極簡化的定期重疾險。簡單易懂,保險責任設定突出大數法則,去除商業重疾險中的“輕、中、前症和分組多次給付”等營銷噱頭高於普惠人羣普遍保障需求的責任,保額設定根據年齡風險分段設定,突出疾病影響下收入損失補償功能。

2. 老年慢病管理類型產品,在垂直服務領域嘗試以HMO的方式降低慢病醫療服務和購藥費用。

3. 少兒定期專病產品,設定較高的保額,避免新市民羣體的子女因重大疾病造成整個家庭因病致貧的情況。

建立專門投訴機制,防止不合理的“通融賠付”,爲惠民保發展打造良性環境

建議針對惠民保類型的產品建立專門的消保投訴機制,與當前商業保險的消保投訴統計做區隔。

這樣做的好處是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不因小案件可能出現的糾紛而放寬正常的理賠審覈。惠民保的常態與長效運營,需要一個符合保險精算科學的健康環境。

同時,要嚴厲打擊對惠民保的騙保騙賠行爲,保障惠民保的運營環境。

升級數字化手段,實現覈保、理賠聯動

對於已經投保過醫療險類型惠民保產品的客戶,在投保疾病類型產品時,可以做到既往醫療歷史數據的核保校驗,實現科學覈保、快速理賠。

堅持產品定價合理科學,定期爲主,費用可調

服務新市民羣體的惠民保產品,必須堅持長期健康經營,在做到惠民和海納百川的同時,也要考慮費率的充足性與合理性。

醫療通脹以及醫療通脹對免賠額作用的影響都將直接導致費率的可持續性。符合預期的費率調整,將會對參保率和保險公司參與性都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

服務新市民,惠民保完全有條件,也應該在現有的模式基礎上向縱深發展,更有作爲。令人欣喜的是,在一些東部和南方的沿海城市,地方政府和保險公司已經做了先行探索和嘗試。如深圳和寧波,當地醫保部門和國資背景的公司已經按照惠民保的方式,推出了價格實惠、支持醫保個人賬戶支付的定期給付型重疾產品。

此外,一些地方金融監管機構也已認識到惠民保的內涵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豐富,以更好的服務新市民羣體。上海的金融監管部門已經明確提出,“鼓勵擴大個人醫保賬戶餘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覆蓋面,研究擴大‘滬惠保’覆蓋面、豐富普惠型保險產品供給的可行性。”

相信在多方的共同聚焦下,切實服務“新市民”保障需求的共識下,惠民保在中國完全可以走向更加廣闊的空間。

(來源:慧保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