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社論:務實推進改革應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

美國等主動讓經濟暫時衰退的做法,正爲中國經濟改善內外不確定性提供了機遇。

主要國家央行的貨幣政策緊縮正觸發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

7月5日,美國債券市場再次發出預警,2年期/10年期國債今年第三次出現倒掛,經濟衰退的陰雲籠罩市場。受此影響,美國WTI8月原油期貨報收99.5美元/桶,跌幅8.24%,素有世界經濟風向標之稱的倫銅也報收7670美元/噸,創19個月低點。投資者的避險情緒推動美元指數創下19年新高,報收106。

當前信息顯示,美聯儲等在馴服通脹上,表現出不惜忍受適度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的態度,將貨幣政策帶入“沃爾克時刻”。

這源自美歐經濟滯脹風險漸行漸近。相比經濟衰退,遏制經濟滯脹纔是關鍵。如果將經濟衰退當作是扁桃體發炎,那麼是否使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影響的是經濟週期的修復速度;而經濟滯脹則不僅會出現經濟衰退的所有症狀,而且將直接侵蝕法定貨幣的信用,使各國財政、貨幣等政策缺乏用武之地。

其實,決定法定貨幣命運的郵差已按了兩次門鈴,一次是1972~1983年的美國經濟滯脹,當時依靠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啓動的“沃爾克時刻”,及里根總統經濟顧問拉弗等啓動的供給革命,通過承受經濟短暫性衰退的代價,馴服了經濟滯脹,挽回了法定信用貨幣的顏面,如今決定法定信用貨幣命運的第二次門鈴再次按響,馴服經濟滯脹,再次爲信用貨幣挽回信譽已刻不容緩。

經濟滯脹並非經濟發展的一種自然原生態,而是源自各國央行爲追求潛在經濟增長和低失業率,而長期縱容利率低於通脹率,使市場的實際利率持續爲負,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喪失優勝劣汰的嗅覺,導致市場滑向檸檬化的劣幣驅逐良幣陷阱。

爲此,只要經濟滯脹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機,美聯儲等通過破壞性極強的緊縮貨幣政策,馴服通脹,恢復貨幣信用,讓市場恢復識別良莠的嗅覺,就是必需之舉。

當然,這將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縮,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從新興市場甚至歐日等國流向美國的趨勢將會隨之強化,美元指數上升、美國國債價格上漲,及美國股市出現結構型行情,都在可解釋的範圍之內。

當前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從增長動力結構上,降低了外部市場對國內經濟的衝擊。同時,中國完備的消費品工業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將成爲美歐等主要國家清除潛在經濟滯脹風險的輔助工具,以減輕貨幣政策壓力,緩解經濟可能的衰退風險。

7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長耶倫視頻通話,二十國集團外長會期間中美外長將在巴厘島會面,也表明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加強中美宏觀政策溝通協調意義重大。

同時,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這兩年來中央適時推出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放管服改革、金融市場開放等,這些深水區的改革能衝破阻力、相繼實施,正是因爲整個社會正在匯聚着一股改革的向上力量。務實推進這些改革,可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投資收益率,而且中國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將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增強市場的風險管理能力和資源優化配置效率,從而提高經濟禦寒能力。

總之,當前主要經濟體正進入兩種不同方向的宏觀調控場景,美國等發達國家面臨系統性政策糾偏的宏觀調控場景,中國則所處的是經濟挖潛的改革場景,美國等主動讓經濟暫時衰退的做法,正爲中國經濟改善內外不確定性提供了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