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爲了利益和很低俗的人生目標,就放棄自我,放棄求真。現代人的普遍缺陷是:智力在場,而人格缺席。

對此,魯迅說只有不停地反抗才能讓人性中的惡和私逐漸消失遁形。那我們該反抗什麼呢?拿什麼反抗呢?

1

人的啓蒙

地球上的幾乎所有生物的生存全靠本能,而人除外。人需要啓蒙,有智慧。只有對人進行人性和智慧的啓蒙,人的人格才能健全和健康,人性才能朝着良好發展。如果一味地發展人的智力,忽視人的人格,人的命運之路將愈發艱難。

人有自我選擇的意識和能力,但在這之前,必須要對人的精神實行啓蒙教育,讓人認識到如何做人。這裏面蘊含着人性的深層力量,如果被喚醒,人生將充滿勃勃生機。啓蒙就是讓人這個主題做好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自我與世界的關係直接決定着人性的善惡走向。

2

反抗意識

一個人必須具有反抗意識,才能得以發展和改變,也即一個人要想從世俗的庸流中超脫出來,就必須讓自己變得不與往日的舊世界同流合污,培養自己創新和創造的源動力。自我的反抗意識在人的發展中意義重大。

尼采提倡生命創造、強力意志、原始衝動,這些歸根結底都是反抗的一種。而加繆認爲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唯有不斷地反抗,才能去除空虛和無意義感,進而給人生以價值和希望。因此,他堅決贊同西西弗斯的做法,認爲他在不斷重複的“推石頭上山”的過程中成就了自己,同時也展現出生命的偉大。

在拒絕平庸者那裏,一切安逸和順從都是不可取的,危險和挑戰纔是人生的主色調。必要時,我們甚至要與現世的惡魔作鬥爭,爲了精神和意志的勝利,即便毀滅,也在所不惜。對此,尼采聲稱:站在山頂俯瞰世界的人,註定要承受精神極度痛苦的命運。

3

良知和道德

無論加繆還是尼采,所遵循的都是西方哲學中的主流思想,他們的生命抉擇往往帶有着極強的激進和衝動,因此也有着常人難以駕馭的破壞性,尤其是西方人提倡的自由意志,在中國人的性格和爲人處世中,很難有效發揮。中國人性情穩重,善待他人,往往把自己理解的哲學非常委婉地雜糅進生命。

中西文化對比就會發現,中國純粹的文人和大哲喜歡靜,不喜歡動。中國文化熱衷於體悟和養心,不熱衷於論證和思辨。在中國哲學中,混沌、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等理念是認識的主流,而在西方哲學中,二元論、個體和個性的解放、自由意志和民主,纔是生命的主角。可以說,在認識方法上,中西文化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分水嶺。一個往左,一個往右,漸行漸遠。

至王陽明,提出了人的倫理問題,也就是良知學說。其核心主張就是要遵從自己的良知做人,而這正是當今社會的人們所極度缺乏的。爲何如此說呢?因爲從民國開始,中國開始引入德先生和賽先生,以至於很多領域都過度西化,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而西方的科技文明、民主制度和人權要求等這些現代概念,雖然帶有一定的發展積極性,但同時也產生出很多物質所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人的異化,良知和道德的淪陷缺失。

過度的強調科技和法律,人們做事就會很機械死板,嚴格按照制度走。然後人們在做事或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時,不再從內在的自我良知出發,不再從善惡是非出發,而是從是否對自己有利、是否能滿足一己私利等很小我和低俗的慾望出發,在這種出發點變異的情況下,人只有淪爲工具,這就是目前的現實,也是發展的困境之一。

把人當做工具或利用的對象,這從根本上擾亂了社會主流價值的方向,人從荒唐走向荒謬,人生從這個慾望走向另一個慾望,人與人的關係必然會冷漠、自私和隔閡。

結語

無論是啓蒙,還是反抗,都需要良知做基礎。它是事物原理的根本,是一個人之所以爲人的必備品質,如果忽視或不加以重點培養,社會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智力發達但卻毫無憐憫之心和大德善心的勢利小人,那些富有良知和大愛善行的君子該如何作爲呢?好人受排擠、受戕害是必然的,因爲人性趨利避害,而不是向善從德。另一方面,好人必須得爲人類整體做出一定的犧牲。

聰明人越多,商業越發達,社會就越浮躁,越勢利,而社會整體發展不能全靠商業和智力,人格和德行纔是社會和諧美好的基礎,纔是人得以進入幸福的條件。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