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數字技術在農村的廣泛應用,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動能。今年以來,江蘇省出臺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其中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農業農村等部門應當推進農業數字化;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實施方案》,要求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7月6日,省委網信辦、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舉辦“2022江蘇省數字鄉村發展大會”,會上透露,2021年我省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國首位,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名列全國第二。

數字化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數字鄉村如何更好賦能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

電腦能“養魚”,手機能“種地”

坐落在蘇北洪澤湖岸邊的雙高漁場,成羣的鱸魚在魚塘中悠閒地遊動,幾隻盤旋的水鳥忽而掠過水麪,留下一弧清亮的水花。技術人員孫磊拿着手機,查看着塘口數據。“以前都是人工一個個池子去測量,24個魚塘測下來要小半天。靠老經驗投餵飼料、判斷缺氧,常會出現誤差,影響魚的產量和品質。”漁場負責人孟浩說,去年,漁場給350畝魚塘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測、養殖設備智能控制、視頻監控、水質調控等十餘項智能監測系統,技術員通過大屏、PC和手機就可查看170個傳感器實時採集的水溫、PH值、氣溫等數據,某項數據不正常時顯示紅色,系統會自動報警,智能傳感器也會自動開啓增氧機。

電腦能“養魚”,手機也能“種地”。在鹽城市鹽南高新區,有一片1400畝的“數字水稻田”,田頭裝備可監測溫度、風向、土壤墒情、稻田長勢、病蟲害等各類指標,並實時反饋到智能平臺。“這片田依託數字化智能管理平臺和物聯網技術,技術人員不需要出門就能對水稻地進行灌溉。同時,每天有大量生產數據被記錄沉澱,傳統農民的種植經驗也逐漸轉化爲‘種植模型’,爲後期生產提供參考,種田也可以很輕鬆。”稻田運營方珠溪一米(江蘇)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淑娟介紹。

養魚“摸鼠標”、種地“點手機”、開會“上雲端”……這些農業生產中的新鮮事,如今在鄉村不斷湧現,爲“數字鄉村”建設的推進,爲數字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爲進一步發展數字農業,南京市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南京市以打造農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爲目標,力爭打造10個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20個智能化水平先進的數字化農場。泗陽縣政府與京東集團於6月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共同提升和發展泗陽數字經濟產業、推進泗陽智慧城市體系建設與鄉村振興體系建設。作爲當地智慧農業核心,東臺市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將農業相關部門、農業產業園的海量異構數據進行接入、彙集、整合,構建農業自然資源數據庫、農業動態信息數據庫和社會資源數據庫,打造農業“一張圖”等智慧應用服務。

建設數字鄉村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省先後出臺“互聯網+”現代農業、高質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等政策意見,成立由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工作統籌指導。同時實施智慧農業升級賦能行動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累計建成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14家,在全國率先建成省級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累計採集數據量2億多條。

打造數字化基地,對接更廣闊市場

“在這裏一下子就能瞭解全國的西紅柿行情,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怕賣低了。”灌雲縣南崗鎮的西紅柿種植戶徐桂春,最近每天都要去鎮裏新建的數字化農業管理中心,在大屏上觀看西紅柿在大中城市主要農貿市場的批發價。在比較周邊市場價格情況後,他拿出手機簡單點了幾下,就與鹽城市一家農貿市場的批發商達成了2000公斤西紅柿的購買協議。

這樣的改變得益於灌雲縣數字化蘆蒿產業基地的打造。“去年,我們通過打造數字化蘆蒿產業基地,實現了農產品產、供、銷全流程可追溯管理,同時藉助完善的冷鏈物流和自主銷售團隊,暢通渠道,幫助農戶更好地對接市場,探索增收的新路徑。”灌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邱伏兵介紹,通過打通市場、暢通銷路的方式,幫助農戶逐步增強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通過數字化服務,幫助種植戶掌握行情走勢,瞭解農產品定級標準和質量安全的檢測指標,幫助農戶根據市場需求自主選擇生產方向,實實在在地提升產品品質,從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是農業增收的基礎保證。”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江蘇積極發展“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電商新業態,以打造平臺經濟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如蘇州食行生鮮自行開發產地直採、物流配送、社區自提、產品追溯等信息系統,構建“生鮮電商平臺+全程冷鏈配送+社區智能冷櫃自提”運營模式,逐步形成輻射長三角區域的生鮮配送供應鏈體系。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20個試點縣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加強對“產、供、銷、管”各環節數據採集匯聚,建成鹽都草莓、贛榆紫菜等多個縣域單品大數據平臺,助力產業優化升級。2021年,全省縣域活躍店鋪數量達到24萬家,帶動就業人數近300萬元,全省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1065億元。

“數字化”在爲現代農業插上翅膀的同時,也滲透到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挪車”難是常常連在城市裏都會感到頗爲困擾的一大難題,但在豐縣師寨鎮,指揮員能夠通過“數字鄉村”平臺在短短几分鐘內就處理好一起“挪車”需求。2020年投入使用的師寨鎮的“數字鄉村”試點工程,融合了各類區域功能,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向數字化治理的智慧轉舵。智慧平臺還在基層醫療方面的應用讓居民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看病”。目前豐縣人民醫院醫療集團將基層分院全部接入遠程會診系統,並建立標準統一的遠程醫學會診分中心,鄉鎮居民患者可在縣醫院、鄉鎮分院醫生的幫助下,通過“遠程會診平臺”享受到全國頂尖專家面對面診療服務。

開展10個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其中徐州豐縣、蘇州張家港、南京浦口、連雲港東海成功入選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爲省內數字鄉村建設發展提供標杆樣板。豐縣、張家港兩個案例入選國家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

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聚焦全鏈條再發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認爲,未來,農村數字經濟發展要立足三個方面:發展鄉村新基建,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加強數字技術對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治理、服務的全面滲透。

打造完善的產業鏈離不開暢通的供應鏈。目前,京東科技助力泗陽縣建設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孵化電商企業、展銷農特產品,形成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基地。同時整合縣級物流中心和鎮級綜合物流電商服務中心,打造縣、鎮、村三級快遞物流體系,加快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實現村村通快遞,打通最後一公里。

“目前來看,農村地區供應鏈、產業鏈總體還是比較分散、薄弱,通過打造統一、開放的供應鏈體系,從而暢通鄉村生產、消費循環,將有助於各地區特色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從而帶動資金、技術、人才更快速向鄉村集聚。”京東科技數字城市羣副總裁王正明建議,希望更多發揮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帶動,激活並帶動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五個流動”,攜手各界共同推動技術進鄉、農商興鄉、農品出鄉、金融到鄉、人才回鄉“五鄉”行動。

作爲“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範企業”、首批“江蘇省數字鄉村服務資源池”,匯通達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構建了農村市場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產業服務平臺。“我們將產業鏈中的廠家、經銷商、分銷商乃至最終的零售商羣體,甚至消費者、個人用戶端的數據,都通過軟件服務系統實現閉環,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商品、技術、服務、金融等數字化解決方案。”該公司副總裁、CTO孫超說,高效數字化城鄉流通體系,將原本差異巨大的城鄉二元市場‘拉平’成統一的大市場,將有助於構建城鄉雙向流通‘新商路’,促進農村消費市場提檔升級。

“未來,數字農業的競爭是全產業鏈的競爭,而不是某一環節競爭或者是單純價格競爭,因此農業產業數字化一定是要做全鏈路、多鏈條的數字化。”孫超說,例如,目前大部分農產品的銷售還是侷限於產地周邊地區,這主要是品牌化不夠、供應體系跟不上等原因造成的。要想讓農產品變成農貨、網貨,首先要解決農產品標準化、品質化、品牌化的問題。同時,要加強種養殖環節和加工環節提檔升級,完善農產品供應體系。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曹麗虹表示,下一步,將以打造農業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爲目標,聚力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加快農業各環節全鏈條數字技術應用,打造100個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200個智能化水平先進的數字農場(牧場、漁場)、10個特色產業鏈數字化試點縣。聚力推進管理服務精準化,圍繞農業產能監測、生產性服務、安全生產、“三農”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以“蘇農雲”爲底座打造一批覆蓋全省的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增強宏觀分析決策能力和生產經營服務能力。聚力推進社會協作高效化,推動科研機構、創新企業等成立創新聯合體,建立農業數字化專家智庫,打造農業數字化創新研發高地;聯合金融機構研究具有操作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政策,探索農業數字化投入新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