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改變生活#生活中我們一般把情緒分爲喜怒哀樂四種,排除詩人納蘭性德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說新詞強說愁。”這種鮮衣怒馬少年時對愁的好奇新鮮感的這種情況,我想在座的各位應該沒有喜歡愁這種情緒想與愁相伴的吧?除了愁,哀之外我想怒-生氣這種情緒也是人人避恐不及的情緒。沒有人不喜歡快樂愉悅,開心是一天,傷心也是一天,那爲什麼我們還是有壞情緒呢?今天我要做的就是理清壞情緒的來龍去脈幫助大家更好的感知情緒。

生氣在百度百科中有兩個解釋1生氣是指生命力活力2生氣指不和自己的心意而發怒。第一個解釋很好理解,那麼第二個意思的不合心意怎麼理解呢?不和心意可以包括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公平條約的簽訂,八國列強火燒圓明園,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殺等等使我國蒙受屈辱的事件我們作爲中國人就應該生氣,就應該站出來敢於發聲,敢於大聲說這就是不合我心意的事情敢於生氣,隨着國家的榮辱同頻共振。國家層面的生氣不僅是情緒上的表達更是作爲中華民族一份子應盡的責任。著名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自發行以來如同一把野火,以燎原之勢揭露社會中存在的缺陷。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書中如是說到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爲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爲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爲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喫着、喝着、呼吸着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他們也閉着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喫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爲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爲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爲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其犀利的語言針針見血,批評社會上人人利己的精緻主義,對待社會的污點缺憾麻木茫然的隨便主義。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出力,今天你容忍他人的欺負弱小,賣黑心糧,違反道德法律,明天你就將成爲受害者。今天你不生氣明天恐怕就只剩哭泣。國家和社會層面的生氣是每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這種品質與我們的社會價值觀與自我責任感息息相關。

那麼除了這兩種層面的生氣外,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生氣我們怎麼處理呢?,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幾個情景:1 一家人正在喫飯,有一個雞腿在飯桌上,家裏有兩個小孩大人把雞腿給了其中一個孩子沒有顧及另外一個,沒有得到雞腿的孩子十分生氣拍桌子大叫起來,另一個情景是你的父親正在要求你做一件事,但你並不想做這件事(這件事不涉及任何道德法律水平)你與父親討論着,越討論你的態度越來越差越來越不耐煩,父親的情緒也越差他對與你拒絕感到很憤怒。他衝你發火。這兩個情景一個是自己憤怒一個是他人憤怒,表面看上去他們都是在生氣,其實不然憤怒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僞裝情緒,憤怒的背後多數是恐懼。我們仔細回想下當事人的原初感受也就是最初感受。孩子和父親生氣都是因爲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存在感,父親和孩子都在害怕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有一種虛弱感,爲了掩蓋自己的虛弱感他們用憤怒來武裝自己。孩子沒有得到雞腿他回想是不是媽媽不愛自己了,父親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不中留自己的話聽不進去了,父親沒有之前在你心中的那麼偉岸了(很明顯這是個大男子主義的父親)。我們再以父親這個情景爲例。父親很生氣往往被髮火的你也很生氣,更有甚者兩人大打出手刀刃相向。父親對你發火就是在對你投射憤怒這種心理情緒,如果你像碗一樣把投射的這種情緒接住你會有很大的情緒波動。心理學家科胡特的解決辦法是——“不含敵意的堅決”。這個術語,可以理解爲,拒絕別人的投射時,你很堅決,但同時,你又沒有一點敵意。這是一個雙重的過程。首先,對於別人對你投射的情緒,我不中招,無論我順應其意志做了B,還是我拒絕其意志不做B,我都沒有被其威脅性的信息C擊中。 同時我沒有威脅性的信息發出 這雙重情況一旦發生,敵意就無法湧動。那麼我們怎麼做到沒有敵意的拒絕呢?當你的情緒被觸動的時候,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觸動了你情緒的那個人身上,就是累積內在力量的開始。 ——摘自張德芬經典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同樣你可以去感受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小腹,心口等。除了瞭解了當有人向你釋放威脅性信息的時候我們的解決方法,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在別人說出某些看似針對你的話題的時候你會十分生氣,你身邊應該有這樣的朋友:她們脾氣很好,十分平和不易動怒。那爲什麼有些人容易生氣有些人不容易生氣呢?其實生不生氣的決定權在自己,具體就是,我們將一些行爲或情緒視爲可以接受、可以表達的,而將另一些行爲或情緒視爲不可以接受、不可以表達的。於是,我們心中就淤積了太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會藏在潛意識中。結果,一旦有些信息刺中了藏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東西,它們就會被激活,於是我們就會失控,而表現出自己無法控制的敵意來。所謂失控,就是潛意識暫時控制了自己。每一個被嚴重壓制的情緒都是一個情結,而每一個情結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盲點。這個盲點一被觸動,我們就會失控。但假若這些盲點得到了覺察,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時別人再去觸碰這個地方,就不會激發自己嚴重的情緒。可以說是你自身給自己的設了很多限制,你的身上有很多鬱結的情結,鬱結之處越多你就越容易被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控制,所以下次你遇到事情再生氣的時候你可以把你自己從情緒裏抽離出來去覺察自己的生氣的緣由一旦這種緣由被發現之後,這個情結慢慢的在日常生活的操練中就會化解了。我想格局越大的人大概就是身體的鬱結之處越少的人吧。除了弄清楚投射外還有一個黃金法則--想要什麼,先給什麼。通常,我們過於關注別人,並且無意中會認爲,別人纔是我們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永遠在我們心中。如果你想要別人如何對你,你就要如何對待別人,想憑藉所謂的條條框框去束縛他人的言行而自身不做任何改變是天方夜譚。而當你改變的時候不用考慮太多別人會自動改變。

生活中我們一般把情緒分爲喜怒哀樂四種,排除詩人納蘭性德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說新詞強說愁。”這種鮮衣怒馬少年時對愁的好奇新鮮感的這種情況,我想在座的各位應該沒有喜歡愁這種情緒想與愁相伴的吧?除了愁,哀之外我想怒-生氣這種情緒也是人人避恐不及的情緒。沒有人不喜歡快樂愉悅,開心是一天,傷心也是一天,那爲什麼我們還是有壞情緒呢?今天我要做的就是理清壞情緒的來龍去脈幫助大家更好的感知情緒。 生氣在百度百科中有兩個解釋1生氣是指生命力活力2生氣指不和自己的心意而發怒。第一個解釋很好理解,那麼第二個意思的不合心意怎麼理解呢?不和心意可以包括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方面。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公平條約的簽訂,八國列強火燒圓明園,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殺等等使我國蒙受屈辱的事件我們作爲中國人就應該生氣,就應該站出來敢於發聲,敢於大聲說這就是不合我心意的事情敢於生氣,隨着國家的榮辱同頻共振。國家層面的生氣不僅是情緒上的表達更是作爲中華民族一份子應盡的責任。著名臺灣作家龍應臺的《野火集》自發行以來如同一把野火,以燎原之勢揭露社會中存在的缺陷。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書中如是說到你怎麼能夠不生氣呢?你怎麼還有良心躲在角落裏做“沉默的大多數”?你以爲你是好人,但是就因爲你不生氣、你忍耐、你退讓,所以攤販把你的家搞得像個破落大雜院,所以臺北的交通烏煙瘴氣,所以淡水河是條爛腸子;就是因爲你不講話、不罵人、不表示意見,所以你疼愛的娃娃每天喫着、喝着、呼吸着化學毒素,你還在夢想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你忘了,幾年前在南部有許多孕婦,懷胎九月中,他們也閉着眼夢想孩子長大的那一天,卻沒想到喫了滴滴純淨的沙拉油,孩子生下來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爲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爲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爲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其犀利的語言針針見血,批評社會上人人利己的精緻主義,對待社會的污點缺憾麻木茫然的隨便主義。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出力,今天你容忍他人的欺負弱小,賣黑心糧,違反道德法律,明天你就將成爲受害者。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