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堅持人民至上

郭如才


我們黨來自於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爲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爲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黨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百年曆程,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爲黨百年奮鬥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揭示了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原因。

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是爲廣大人民謀幸福的黨,從成立開始,就把爲人民服務寫在了黨的旗幟上。黨的章程開宗明義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規定了黨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在任何時候都把羣衆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羣衆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繫。這就要求全黨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爲崇高理想奮鬥和爲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斷把爲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這是尊重歷史規律的必然選擇,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

回望百年奮鬥歷程,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爲根本立場,把爲人民謀幸福作爲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爲制定政策的依據,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團結帶領人民匯聚起衆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同創造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偉業。

歷史啓示我們,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只要全黨始終堅持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爲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就可以把廣大人民羣衆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人民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如何認識人民羣衆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羣衆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黨始終強調“人民,只有人民,纔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放在人民中間還是少數。黨的宏偉奮鬥目標,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如果自詡高明、脫離了人民,或者凌駕於人民之上,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只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黨才能始終擁有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

回望百年奮鬥歷程,從建黨的開天闢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各個歷史時期,黨都始終堅持深深植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自覺拜人民爲師,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珍惜人民給予的權力、用好人民給予的權力、自覺讓人民監督權力,從人民羣衆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歷史啓示我們,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興黨強國的根本所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反之,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走向衰敗。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更加需要我們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羣衆中的創造偉力,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爲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發展爲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爲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鬥目標,激勵着黨永遠堅守,砥礪着黨堅毅前行。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爲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回望百年奮鬥歷程,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戰爭、趕走日本侵略者,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是爲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樣是爲了人民根本利益而鬥爭。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是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黨中央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組織實施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歷史啓示我們,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它不是一句空洞口號,必須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羣衆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須從人民羣衆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努力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羣衆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繫羣衆,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羣衆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羣衆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之一。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黨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黨才能無往而不勝。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爲羣衆的自覺行動,把羣衆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回望百年奮鬥歷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取得最密切的聯繫”。黨的八大把“羣衆路線”寫入黨章,要求“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羣衆路線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正是由於黨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始終高度重視抓作風建設,始終高度重視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全黨精神面貌和作風狀況才煥然一新,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閉幕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就鄭重指出:“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衆,使我們黨始終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開展了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黨內集中教育,推動全黨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羣衆觀點,進一步增進同羣衆的感情、增強做好羣衆工作的本領,不斷築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羣衆根基。

歷史啓示我們,羣衆路線是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衆,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羣衆。只有把羣衆觀點、羣衆路線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實到每個黨員行動上,下最大氣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人民羣衆不滿意的問題,才能使黨永遠贏得人民羣衆信任和擁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只要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選自《新湘評論》2022年第13期)

本刊評論員:創造更大輝煌的重要指引《新湘評論》推出放言評論文章: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彰顯擔當作爲梁衡:文章爲美而寫(上)梁衡:文章爲美而寫(下)


掌上閱讀黨刊

《新湘評論》

2022年第13期

點擊封面

進入電子刊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