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作为一种鸣虫,从古至今广受人们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鸣声响亮,也因为它长相讨巧,更重要的是,蝈蝈的“蝈”与国家的“国”同音,所以才有了“万蝈来朝”的故事。关于“万蝈来朝”有多个版本,但不管是哪一个版本,都是皇帝希望在自己的管理下国家能强盛,其他国家都臣服于我国,每到年关都能看到万国来朝的景象。一些聪明的大臣知道做不到却又不敢违抗皇命,就想到用一万只蝈蝈来代表万国的方法,等到皇帝一上朝,一万只装在笼子里的蝈蝈开始“国、国、国”地叫成一片。仪式过后,心情大好的皇帝就会把这些蝈蝈赏给在朝的王公大臣,所以很多王公大臣家里也会蓄养蝈蝈并听其鸣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非常喜欢蝈蝈,因此清宫里设有专门繁育蝈蝈等鸣虫的机构。末代皇帝溥仪也是一位蝈蝈爱好者,据说小时候上朝时也把蝈蝈带在身上。电影《末代皇帝》里有这样一幕,当年仅有3岁的溥仪在登基大典时,对大臣的朝贺毫无感觉,却寻着声音找到了某位大臣怀里揣着的蝈蝈。

因为蝈蝈的鸣声也像“官、官、官”的声音,而且蝈蝈的后足强劲有力,善于跳跃,也有升官的意思,因而蓄养蝈蝈的官员大臣越来越多,据说清朝八旗子弟没有不玩赏蝈蝈的。

蝈蝈的形体、鸣声和美好的象征赋予了它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多次出现在文人雅士的绘画作品、玉器摆件以及鼻烟壶等工艺品上。其中,蝈蝈白菜是最著名的玉器摆件。对国家而言,寓意国有万财,国家兴旺;对个人而言,则意味着招财纳福、步步高升!因为寓意好,所以除了玉器,还有用金、银、骨骼等材料雕刻或者铸造的蝈蝈白菜。

蝈蝈也是平民百姓的爱宠。直到现在,很多地方走街串巷卖蝈蝈的自行车旁总是围绕着不少小孩子,缠着家长给他买一只蝈蝈带回家。女人们喜欢把蝈蝈笼挂在屋子里或者院子里听声,男人们则喜欢把蝈蝈笼藏在口袋里,便于随时拿出来把玩,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三五人坐在茶馆里喝茶聊天时,拿出各自的蝈蝈互相品鉴一番。在很多街头小店里,有创意的店主会在门口或者店里挂一只精制的蝈蝈笼,让客人在挑选商品的同时,能够欣赏到舒悦的虫鸣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蝈蝈喜欢站在草丛、小灌木的高处引吭高歌,这样它的声音会传得更远、更广,以便吸引更多的雌蝈蝈。蝈蝈的歌声响亮高亢,它们喜欢烈日当头的感觉,阳光愈强,其鸣声愈响亮。一只蝈蝈唱歌没有意思,它们喜欢在“歌唱比赛”中让雌蝈蝈发现自己的“才华”,给雌蝈蝈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往往是一只开始鸣叫就会引起其他个体跟着鸣叫,从而形成了田野上的大合唱。

蝈蝈的歌声是通过一对前翅相互摩擦而发出的,有敲击金属的感觉,而且声音响亮,可以传至一二百米远的地方。确切地说,它们是在演奏,而不是歌唱。蝈蝈的左前翅覆盖在右前翅上。雄蝈蝈左前翅基部的一条横脉变粗,横脉上有一系列发音齿,特化为音锉;右前翅的后缘基部骨化为刮器;右前翅的基部还有一个透明膜质状的镜膜,是发声的共鸣区。这3个部分组成了蝈蝈的发音器。右前翅上的刮器与左前翅上的发音齿摩擦发出声音,再通过镜膜产生共鸣,扩大声音的强度。蝈蝈在发声时,马鞍形的前胸背板会翘起,双翅也会随着背板的翘起与虫体形成一定的角度,通过双翅的反复开合产生悦耳的鸣声。它们双翅开合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蝈蝈在鸣叫时,双翅看上去是虚化的。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2.4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