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作爲一種鳴蟲,從古至今廣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爲它的鳴聲響亮,也因爲它長相討巧,更重要的是,蟈蟈的“蟈”與國家的“國”同音,所以纔有了“萬蟈來朝”的故事。關於“萬蟈來朝”有多個版本,但不管是哪一個版本,都是皇帝希望在自己的管理下國家能強盛,其他國家都臣服於我國,每到年關都能看到萬國來朝的景象。一些聰明的大臣知道做不到卻又不敢違抗皇命,就想到用一萬隻蟈蟈來代表萬國的方法,等到皇帝一上朝,一萬隻裝在籠子裏的蟈蟈開始“國、國、國”地叫成一片。儀式過後,心情大好的皇帝就會把這些蟈蟈賞給在朝的王公大臣,所以很多王公大臣家裏也會蓄養蟈蟈並聽其鳴聲。康熙、乾隆兩位皇帝都非常喜歡蟈蟈,因此清宮裏設有專門繁育蟈蟈等鳴蟲的機構。末代皇帝溥儀也是一位蟈蟈愛好者,據說小時候上朝時也把蟈蟈帶在身上。電影《末代皇帝》裏有這樣一幕,當年僅有3歲的溥儀在登基大典時,對大臣的朝賀毫無感覺,卻尋着聲音找到了某位大臣懷裏揣着的蟈蟈。

因爲蟈蟈的鳴聲也像“官、官、官”的聲音,而且蟈蟈的後足強勁有力,善於跳躍,也有升官的意思,因而蓄養蟈蟈的官員大臣越來越多,據說清朝八旗子弟沒有不玩賞蟈蟈的。

蟈蟈的形體、鳴聲和美好的象徵賦予了它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也多次出現在文人雅士的繪畫作品、玉器擺件以及鼻菸壺等工藝品上。其中,蟈蟈白菜是最著名的玉器擺件。對國家而言,寓意國有萬財,國家興旺;對個人而言,則意味着招財納福、步步高昇!因爲寓意好,所以除了玉器,還有用金、銀、骨骼等材料雕刻或者鑄造的蟈蟈白菜。

蟈蟈也是平民百姓的愛寵。直到現在,很多地方走街串巷賣蟈蟈的自行車旁總是圍繞着不少小孩子,纏着家長給他買一隻蟈蟈帶回家。女人們喜歡把蟈蟈籠掛在屋子裏或者院子裏聽聲,男人們則喜歡把蟈蟈籠藏在口袋裏,便於隨時拿出來把玩,在別人面前炫耀,或者三五人坐在茶館裏喝茶聊天時,拿出各自的蟈蟈互相品鑑一番。在很多街頭小店裏,有創意的店主會在門口或者店裏掛一隻精製的蟈蟈籠,讓客人在挑選商品的同時,能夠欣賞到舒悅的蟲鳴聲,感受大自然的氣息。

蟈蟈喜歡站在草叢、小灌木的高處引吭高歌,這樣它的聲音會傳得更遠、更廣,以便吸引更多的雌蟈蟈。蟈蟈的歌聲響亮高亢,它們喜歡烈日當頭的感覺,陽光愈強,其鳴聲愈響亮。一隻蟈蟈唱歌沒有意思,它們喜歡在“歌唱比賽”中讓雌蟈蟈發現自己的“才華”,給雌蟈蟈更多的選擇機會,所以往往是一隻開始鳴叫就會引起其他個體跟着鳴叫,從而形成了田野上的大合唱。

蟈蟈的歌聲是通過一對前翅相互摩擦而發出的,有敲擊金屬的感覺,而且聲音響亮,可以傳至一二百米遠的地方。確切地說,它們是在演奏,而不是歌唱。蟈蟈的左前翅覆蓋在右前翅上。雄蟈蟈左前翅基部的一條橫脈變粗,橫脈上有一系列發音齒,特化爲音銼;右前翅的後緣基部骨化爲刮器;右前翅的基部還有一個透明膜質狀的鏡膜,是發聲的共鳴區。這3個部分組成了蟈蟈的發音器。右前翅上的刮器與左前翅上的發音齒摩擦發出聲音,再通過鏡膜產生共鳴,擴大聲音的強度。蟈蟈在發聲時,馬鞍形的前胸背板會翹起,雙翅也會隨着背板的翹起與蟲體形成一定的角度,通過雙翅的反覆開合產生悅耳的鳴聲。它們雙翅開合的速度非常快,以至於蟈蟈在鳴叫時,雙翅看上去是虛化的。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2.4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