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國 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爲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00多公里。印度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爲溫帶氣候。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印度民族有,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等。

早期文明時期(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700年)

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起,印度次大陸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印度先民開始使用打磨細緻的工具,並開始從事穀物種植。

1921年,旁遮普邦叢林中樹枝晃動,突然冒出一羣拿着古怪工具的英國男人,爲首的男人叫邁森。

在這裏,邁森發現了哈拉帕城遺扯,4000多年的印度古文明哈拉帕文明重見天日。就是在邁森踏足的這片土地上,距今4000多年前有着一番熱鬧景象。

公元前1700年,輝煌一時的哈拉帕文明突然衰微,原因成謎,達羅毗茶人開始出現在南印度地區。

公元前1500年―前900年,也就是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土著,初步建立種姓制度

原本雅利安人蟄居在印度西北部的一片草原上,他們從中亞而來,已經略顯疲憊。中亞草原不適合耕種,雅利安人因地制宜飼養馬匹,以畜牧和打獵爲生,在當時已經有了青銅器具和雙輪馬車。

所以公元前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就開始向附近各處擴張,想要發現可以立身之地。

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古印度地區的時間遵循自己的節奏緩慢向前。

古印度能成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關。這片土地既有肥沃的土地來種植糧食,也有河流提供水源,北面還有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

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是達羅毗茶人。達羅毗茶人皮膚黝黑,鼻子扁平,有着自己的語言與宗教。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中,愉快地種植農作物、養殖牛羊。

積極尋找立身之地的雅利安人,其中有一批就盯上了物產豐富的古印度地區。雅利安人離開了自己長期生活的草原,那裏的資源已瀕臨枯竭。

他們從北向南進發,跨過終年白雪皚皚的帕米爾高原,向古印度地區進軍,但是被高大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去路,只好暫時放棄。但雅利安人並沒有死心,之後又多次南下,試圖找到新的道路。最終,他們偶然發現看似密不透風的山脈中竟然有一處缺口,這就是開伯爾山口,雅利安人就從這個小洞來到了印度地區。

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人都養馬,但達羅毗茶人從未想過馬車可以出現在戰爭中。當雅利安人駕着馬車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絲毫沒有準備。雅利安人很快憑藉馬車戰勝達羅毗茶人。

戰爭後期他們甚至找到一種不費吹灰之力的方式圈定領土:他們會放出一匹用來獻祭的馬任它隨意奔跑,如果這期間沒有本地土著站出來反對,那馬蹄之下的所有土地就歸雅利安人所有了。

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之後,開始建立瓦爾納制度

達羅毗茶人戰敗之後,順理成章成爲雅利安人的奴隸。

在身材高大、肌膚雪白的雅利安人看來,戰敗的深色皮膚達羅毗茶人就意味着骯髒與低賤。爲了保證自己的高貴血統不被玷污,雅利安人創立了瓦爾納制度,也就是種姓制度的前身。

瓦爾納的意思就是“色”和“質”。這種制度禁止兩族人通婚,嚴格地規範了不同人種的活動場所,兩邊各玩各的。

雅利安人初來乍到,人口少得可憐。但一段時間之後,人口開始猛增,社會的分工也開始細化。這時候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等級分化,種姓制度也就開始進一步完善。

這裏主要根據的是傳說中普魯沙巨人的故事。

普魯沙是衆神爲了獻祭創造出的巨人,他的身體各部分幻化爲衆生:嘴巴變成婆羅門,雙臂變成剎帝利,雙腿變成吠舍,雙足則成爲首陀羅

婆羅門高居食物鏈最高的頂端,一般是擔任祭祀的職務。剎帝利則是武士貴族。吠舍是農民商人、苦力工匠。首陀羅是食物鏈最底端的人,是最被瞧不起的人,稱爲低賤的人和奴隸。

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低種姓家族爲了提高地位,要求婦女在丈夫去世後跳到火中陪葬,稱這樣可以洗清生前的屈辱。於是印度出現了寡婦跳火坑的奇觀,這種制度被稱作薩蒂制

除此之外還有臭名昭著的童婚制。爲了阻止不同中興的年輕人之間產生血緣污染,要求所有少女在青春期來臨之前就完婚,甚至在十歲之前已經結婚了。

雅利安人入侵之後帶來的改變發生再各個方面,除了種姓制度,他們還開始建立起統一國家,發展婆羅門教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之間,《摩奴法典》頒佈,對種姓制度做出書面規定。

雅利安入侵之後建立的種姓制度在之後不斷發展變化,儘管已經被法律廢除,但直到今天依舊對印度已經是根深蒂固了,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被廢除。

列國爭霸時期(公元前6世紀左右)

列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婆羅門教的許多思想主張已經不再符合社會現實。

公元前500年,筏馱摩那在娑羅樹下悟道,創立耆那教,這是列國時期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之一。

列國時期與中國的春秋時期非常相像,當時印度有16個小家和多不勝數的小城邦,它們各自獨立,征戰不休。在這樣動盪的環境下,思想空前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16國是:迦屍、悟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者)、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鍵陀羅、甘菩遮(劍洴沙)

約公元前500年左右,頻毗沙羅成爲摩揭陀王國的國王,由於他是訶黎人,由他建立的王朝就被稱爲訶黎王朝。

公元前6世紀左右,頻毗沙羅阿闍世統治下的摩揭陀王國達到鼎盛,疆域擴張到恆河流域,成爲印度當時的一大強國。

在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與婆羅門教、耆那教共同成爲影響印度的重要宗教。

希臘入侵時期(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3世紀)

公元前6世紀,印度北部先後遭到波斯國王居魯士大流士的入侵,被納入波斯帝國的版圖。這是印度形成國家後,首次遭到外族入侵。

當時,印度正處在列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系列小國家、城市和部落。各國之間相互獨立,文化不同,時至今日,中國軟件要進軍印度都得配上十多種語言。

這如一盤散沙一樣的印度,偏偏富饒肥沃,周邊國家都垂涎三尺,波斯也是其中之一。國王居魯士就要做第一個喫印度的人。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遠征東方,侵略印度。那個時候的印度還是被叫做婆羅多(梵語的印度)的神祕土地,但是經歷了波斯的侵略與統治,印度已經被揭開了神祕的面紗。當波斯實力逐漸衰敗後,印度開始了各個小國之間的混戰。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印度。

公元前324年,摩揭陀王國的旃陀羅笈多擊敗難陀王朝,以華氏城爲首都建立起孔雀王朝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印度後,在被征服的地區設立總督進行統治,隨後就率軍回國了。但希臘人在這裏的統治並不穩固,印度出現了權カ真空。這就爲旃陀羅笈多看中了這個機會,迅速崛起。

公元前272開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虔信佛教,以佛教“正法”思想統治國家,大カ弘揚佛法,改變了整個國家和東方世界的宗教信仰。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佛教稱他爲天佑慈祥王。

帝國時期(公元前180年左右―公元810年)

公元前180﹣公元10年,在印度西北部和北部有許多小國家,兼具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的特色,被稱爲“印度﹣希臘王國

公元2世紀中期,迦膩色迦統治時期貴霜帝國達到鼎盛,成爲疆域遼闊的大帝國。帝國商業發達、文化多元,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貴霜帝國被稱爲歐亞四大帝國之一,其中三位帝國是,大漢帝國、羅馬帝國、安息帝國。(我大漢帝國比其他三大帝國厲害多了,這裏就不細說了,主場是印度,不打臉今天的主角)

現在,人們常常認爲貴霜人是月氏人的後裔。月氏人是生活在中國河西走廊附近的一支遊牧民族。

漢武帝張騫西域找的就是這支民族。公元前2世紀,在匈奴西遷的衝擊下,月氏人也被迫向西遷徙。

來到中亞後,月氏人征服了已經衰落的大夏(這裏的大夏不是中國的大夏,是西域一個國家的名字)在這片土地定居下來。當時月氏人內部有5個部落,貴霜部的首領丘就卻打敗其他部落首領,統一五個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

貴霜帝國強盛崛起以後,開始變得膨脹,到處是四方戰爭。

公元90年,貴霜帝國國王因求想要娶大漢帝國公主,被班超拒絕,遭到貴霜帝國出兵7萬的進攻,以此威脅大漢帝國,結果班超以2000人馬打敗了貴霜帝國7萬軍隊最後送禮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名,僅以“月氏王”呼之。班超當時根本沒有向大漢皇帝求救,因爲他相信根本不需要援軍就能打敗對手。貴霜帝國從此,也不敢向東擴,直到中國的三國時期,也依然對曹魏有禮,不敢高傲怠慢。

公元二世紀左右,貴霜帝國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迦膩色伽一世,在脅尊者的提議下,召集五百比丘整理經律論三藏,集爲《毗婆沙論》二百卷,這就是爲第四次結集。

公元3世紀以後,印度貴霜帝國衰落,印度再次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很多地區又成了很多國家。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約320~330在位)據華氏城爲首都,建立笈多王朝。並且統一的印度北方。

公元四世紀末期,笈多王朝的超日王,擊敗塞種人,維護了國土,使笈多王朝達到鼎盛時期。

塞種人是中亞來的遊牧民族,驍勇善戰,曾經,笈多王朝被塞種人打敗,被迫送出了王后作爲禮物。

公元631年,那爛陀寺迎來一位從東方遠道而來的僧人。他風塵僕僕,清瘦的面龐明顯和附近的人不一樣,他用有些奇怪的口音和僧人們交流,說自己叫做玄奘

公元七世紀中期,戒日王死後,戒日王朝逐漸衰落,北印度再度出現了羣雄割據的局面。此時的笈多王朝,已經覆滅了很多年。

公元750年左右,孟加拉的地方首領推選瞿波羅一世爲國王,建立起波羅王朝的統治。

波羅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孟加拉的混亂,帶來了和平與繁榮,國家的實カ與日俱增。瞿波羅一世本人就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將佛教立爲國教,大カ支持佛教的發展。

波羅王朝是最後一個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併產生了密宗,影響了西藏、蒙古地區。密宗的誕生,正是因爲波羅王朝的誕生。

伊斯蘭王朝時期(1206年―1685年左右)

1206年,古爾王朝蘇丹吉亞斯·烏德丁·穆罕默德遇刺身亡,統治印度地區的總督艾伯克趁機獨立

1206年,古爾王朝的印度總督艾伯克自立爲蘇丹,建立德里蘇丹國。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王朝。

1388年,德里蘇丹菲魯茲去世,蘇丹國分裂,逐步走向衰落

1398年,帖木兒率軍入侵印度的德里蘇丹國,雙方在在首都德里附近爆發的決戰。圖格魯克王朝一敗塗地,德里德里蘇丹國各地總督紛紛獨立,爲後來亡國埋下伏筆。

1509年,葡萄牙與埃及印度盟軍在印度第烏展開海戰,最終以葡萄牙勝利而告終,史稱“第烏海戰”。

巴布爾利用德里蘇丹國內亂,部分民意代表向他求援爲契機,進攻德里蘇丹國,旁遮普幾經易手,最終於1525年落入巴布爾的囊中。

1526年,巴布爾趁德里蘇丹國衰微之際,率軍進攻,雙方在帕尼帕特地區展開交戰,巴布爾大勝,史稱“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

1526年4月27日,在印度阿格拉建立莫臥兒王朝,正式加冕爲帝。

1555年,葡萄牙殖民者在被佔領的印度殖民地果阿、第烏,建立起宗教

葡萄牙人是最早來到印度殖民的歐洲人,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開闢了到達印度西海岸的航線。此後,葡萄牙的商人、探險家和傳教士源源不斷的來到印度。

葡萄牙人的征服手段曾經十分血腥。此時的印度正處於德里蘇丹國統治末期,各地已經紛紛割據獨立,尤其是南印度地區。這些小國家或是王公貴族統治面對葡萄牙人的入侵時,一盤散沙,毫無抵抗之力。

1530年,莫臥兒帝國的締造者巴布爾去世,其子胡馬雍繼承王位。

1555年,胡馬雍征服蘇爾王朝,恢復莫臥兒帝國在北印度地區的統治。

當47歲的胡馬雍再次回到德里時,終於從流亡的復仇者恢復爲帝。而四周簇擁他的士兵,身上還有着廝殺後的血跡,有不少說着波斯語,那是是波斯帝借給他的軍隊。

16年前,阿富汗的叛亂者將胡馬雍趕出了國家,他只能流亡到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而叛亂者在他的國土上建立起蘇爾王朝,將他的莫臥兒帝國抹去。

1556年,胡馬雍意外身亡,年幼的阿克巴繼承王位。

1556年,莫臥兒帝國帝阿克巴擊敗喜穆起義軍,重新鞏固莫臥兒帝國,這就是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也是阿克巴帝生涯中的第一場重要戰役。

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英國東印度公司家許可證,給與它在印度的貿易特權,英國政府依靠該公司進行殖民擴張。

1613年,英國人在蘇拉特設立商館,英國建立殖民據點的開端

荷蘭和葡萄牙快人一步,已經在印度和錫蘭島上許多地方建立了據點,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後,設法向莫臥兒帝國獲取貿易特權,也想分一杯羹。

1653年建成的泰姬陵,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伊斯蘭式建築,是莫臥兒帝國第五代君王沙賈汗爲紀念已故妻子泰姬·瑪哈爾而修建的陵墓,被稱爲“完美建築”。

英國殖民時期(1685年―1950年)

1685-168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試圖通過武力手段,獲得莫臥兒王朝新佔領的孟加拉地區的貿易權,結果失敗。這是莫臥兒帝國反抗英國殖民的重要戰爭,稱爲英國﹣莫臥兒戰爭。

三年前,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收到了一封英國人的來信,英國東印度公司想要特許權,壟斷孟加拉地區的貿易。好大的口氣!他一生戰功赫赫、開疆拓土,根本沒有把這些歐洲人放在眼裏。

1707年,奧朗則布去世,他的三個兒子爲爭奪王位爆發內戰。

1707年,巴哈杜爾·沙贏得繼承戰爭,登上王位,他在位期間,不斷平定國內叛亂,他死後帝國由盛轉衰。

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孟加拉王公爆發戰爭,就是普拉西戰役。東印度公司取得勝利,吞併孟加拉,這是英國人直接管理印度的開始。而這場戰爭,英國僅僅以3000不到的軍隊,戰勝了孟加拉的7萬大軍。

早在1685年,東印度公司爲了獲得對孟加拉的貿易壟斷權,就與莫臥兒王朝爆發戰爭,同樣是幾千人,對上印度幾萬大軍,然而英國結果被帝奧朗則布擊敗,只好就此收手。

1761年1月14日,阿富汗的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徹底擊敗了馬拉塔人,摧毀了印度面對西方侵略時唯一支可能進行有組織抵抗的力量。

馬拉塔人是生活在印度中部的一支古老的印度民族。他們信奉印度教,堅決維護印度傳統,反對莫臥兒王朝的統治。同時,馬拉塔人還能征善戰,勇猛剛毅,以印度教守衛士著稱。趁莫臥兒帝國衰落,馬拉塔首領賈特拉帕蒂.希瓦吉一舉擊敗莫臥兒軍隊,建立起獨立的馬拉塔帝國,復興古印度。

177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爲了管理孟加拉,將加爾各答確認爲自己的首府和統治中心,從此,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城市一躍而起,發展成印度最繁華的大都市。

1775-1818年,英國殖民者爲征服印度馬拉塔聯盟,發動了三次戰爭,最終馬拉塔大部分領土都被英國掠奪,統稱爲馬拉塔戰爭

1829年12月,在拉姆·莫汗·羅易梵社的努カ下,英國政府立法取締了印度的殉葬制(薩蒂制)。

1854年巴哈杜爾的太子因病去世,印度總督戴賀胥允許另立太子,但繼承人不能稱帝,室成員也不能再住在紅堡。

1857年印度民衆在英國殖民者的霸權奪取之下,仇恨與對立情緒滋生,開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大起義。

1858年,印度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連同後、幾位子女一同流放到緬甸。至此,立國350年的莫臥兒帝國覆滅。

十九世紀中葉,曾經橫跨整個南亞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苟延殘喘。當末代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繼位時,整個帝國處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陰影的籠罩之下,帝基本上成爲了英國人控制印度的傀儡,他的勢力範圍僅僅侷限於德里周圍很小的一片

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孟買成立,簡稱國大黨,是爭取印度獨立的重要政治カ量。

與此同時,有個叫“印度協會”的組織,也在加爾各答召開第二次印度國民會議。

兩個會議的綱領幾乎一樣,都是討論組建政黨,爭取印度人的權利。

1907年,泰戈爾因反對焚燒英國貨物等過激行爲,遭遇排擠退出印度民族運動,轉而徹底投身於寫作事業。

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被首次頒發給亞洲人泰戈爾。消息傳來,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關注時事的百姓都感到意外和驚奇,新聞報道也用着同樣驚訝的字眼描述着這一事件――竟然是印度人獲獎!

1919年3月21日,英屬印度的中央立法議會通過羅拉特法案,以此來鎮壓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1919年4月13日,英國軍隊在阿姆利則對印度人民開槍屠殺,造成數百人死亡,數幹人受傷,史稱“阿姆利則慘案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聖雄甘地開展“非暴カ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推動了印度得獨立。

之前,印度上層還很天真地對英國人抱有幻想,認爲英國是個民主國家,最終會給印度自由的。但是1919年,英國軍隊屠殺聚會平民,釀成阿姆利則慘案,狠狠甩了這些人一記大耳光,幻想破滅了。終究是輸給了現實。

1939年,英國對德宣戰,英印政府當即宣佈印度進入戰爭狀態,就這樣,印度又一次被英國拖入了世界大戰。

不過,彼時的印度並非是英印殖民政府一手遮天。在經過長久的抗爭與博弈之後,印度民族力量早已崛起,是印度政壇上不可忽視的重要カ量。因此,對於英印政府來講,取得它們的支持至關重要。

然而,一戰期間,印度已經被英國人擺過一道,付出巨大,但是獨立的承諾半點不提。此番英國再啓戰端,印度的各黨各派卻不再死心塌地地爲宗主國賣命了。到二戰時期更是隔岸觀火,就算幫忙也是裝模作樣。

1946年3月,英國政府派往印度一個內閣使團,並召開制憲會議,是英國嘗試解決戰後印度的初次試驗,也是印巴分治的先聲。

1947年,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位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提出《蒙巴頓方案》,亦稱印度獨立法案,實現了印巴分治,建立了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當國大黨的尼赫魯拿到方案副本後,一把將文件人道地上,大聲嚷嚷着不行!國大黨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獨立的印度,怎麼可能忍受印度被分割呢?

但是穆斯林聯盟的真納卻非常高興,把印度分成巴基斯坦和印度斯坦兩部分,正是穆盟想要的,這樣穆斯林就可以有自己的伊斯蘭教國家。就是這兩個人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政治訴求,把英國政府折騰得夠嗆。

1947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史稱:第一次印巴戰爭

印度共和國時期(1950年―至今)

1950年1月26日,伴隨着印度憲法的正式生效,印度共和國宣告成立。

二戰後,英國政府明白自身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日薄西山了,印度的獨立乃是大勢所趨。

因此,對於英國政府而言,當下最明智的選擇是確保獨立後的印度能夠繼續留在英聯邦內部,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英國在印度的利益。

1951-1952年,印度舉行首次議會大選,採用成人普選制。在這場選舉中,國大黨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出任印度總理。

1962年,中印邊境爆發戰爭,印度侵略戰爭被中國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 和巴基斯坦因爲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爆發戰爭,史稱第二次印巴戰爭

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間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爲克什米爾分治問題爆發戰爭,史稱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4年印度進行第一次核試驗。

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執政時期,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1998年5月連續進行5次核試驗成爲公開的核大國。

2007年7月19日的總統選舉,普拉蒂巴·帕蒂爾獲勝,成爲印度共和國的首位女總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