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廣網

央廣網貴州7月7日消息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不斷從選點示範入手,着力在規範管理、規模化發展、輻射帶動、打造新興產業及重塑品牌上做文章,全面盤活土地資源,多措並舉抓發展,幫助羣衆豐富“果籃子”、鼓足“錢袋子”、豐盈“糧袋子”。

近日,走進七星關區龍場營鎮臥牛、南坡等四個村,千畝紅纓子高粱正拔節生長,玉米、水稻連成一片,隨風搖曳,勾勒出低海拔河谷地帶夏日特有的一道鄉村靚麗風景,讓人心曠神怡。

高粱水稻田長勢良好(央廣網發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去年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酒廠的老闆來我們臥牛村租了幾十畝土地種植高粱,我們也去參觀學習,確定了我們這個地方種植出的高粱質量非常好,所以在村委的帶領下,我也種植了20多畝。”臥牛村農戶楊昌龍告訴記者,他今年種植的高粱比去年茅臺鎮酒廠來收購的都還要好,在下一年他將要擴大高粱種植地,好增加產量、增加收入。

龍場營鎮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地方種植紅纓子高粱,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加上適宜的溫度,使得當地的高粱早於其它地方成熟,畝產能達到300公斤左右。並且在成熟以後,由貴州省遵義市的收購商給老百姓統一收購,訂單式的種植模式,既調動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臥牛村持續鞏固三個傳統產業,種植玉米2000畝,水稻500畝,大豆400畝。發展一個新興產業,種植高粱500畝,吸納10餘戶農戶積極參與,莊稼長勢喜人,有利提高羣衆收入。”龍場營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阮孝軍說。

據瞭解,龍場營鎮爲了增強糧食生產綜合能力,在充分利用現有耕地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和小麥套玉米等種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還在低海拔氣溫較高區域探索小麥與高粱輪作方式提高複種指數,充分盤活耕地資源,鼓勵支持種植大戶將因外出務工或勞動力欠缺導致撂荒的部分原有耕地流轉復墾種植高粱,增加農民收益。

此外,爲了盤活土地資源,充分抓住產業結構調整機遇,龍場營鎮還因地制宜,在元巖村海拔1400米左右的荒山採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李子產業,吸納種植大戶帶動老百姓積極參與。

走進元巖村千畝脆紅李元基地,連綿起伏的山坡中,一棵棵脆紅李隨風搖曳,一個個蒙着果霜深綠色的李子掛滿枝頭,甚是惹人喜愛。“現在除草、施肥後,過個把月後李子樹結的果子纔會又大又甜,才能賣出個好價錢。”正在忙碌除草的李永輝笑着說。

村民李永輝正在鋤草(央廣網發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三分種,七分管”。由於勞動力缺乏、技術管理粗放等原因,導致不少果樹遲遲不見效益,該鎮從選點示範入手,着力在規範管理、規模化發展上做足文章,現在效益逐漸顯現。“剛開始種這個李子,我們確實心裏沒底,但現在看到結果了,這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下了。”看着滿山待成熟的李子,元巖村支部書記王仕益感嘆地說,“這2400畝脆紅李,就是我們村民的‘搖錢樹’。”

七星關區龍場營鎮種植的脆紅李 (央廣網發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年以來,爲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在七星關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龍場營共種植玉米11380畝,種植馬鈴薯11940畝,大豆7500畝,高粱1500畝。特別是我們種植的高粱,今年我們是試種,目前長勢良好。”龍場營鎮黨委書記朱勇介紹,龍場營鎮通過積極落實糧食安全生產,不斷提高羣衆的收入,有效地助推了鄉村振興。

據悉,未來七星關區龍場營鎮將加大投入,着力在山地經濟產業上做文章,提升耕地生態效益,幫助羣衆豐富‘果籃子’、鼓足‘錢袋子’、豐盈‘糧袋子’,爲老百姓打造“幸福不動產”“綠色提款機”的同時,也爲鄉村振興添活力、增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