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广州报道 7月6日,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研讨活动在广州举行,此次活动由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广东省商务厅主办,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人保财险广东省分公司、中国信保广东分公司、广州市商务局协办,广东省信用协会承办。

截至目前,商务领域有各类企业超过1300万个,其中99%以上是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中小微企业总数的一半多,涉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外贸、服务外包等众多行业和领域,这些企业对于稳定经济大盘、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存在资金链风险,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周强建议,为进一步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帮助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一是要重视信用,“以信固本”推动信用资产变现;二是要培植信用,“以信赋能”提升融资服务供给;三是要用好信用,“以信促贷”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信用融资便利中小微企业

海外贸易中,赊销是最常见的一种付款方式。受疫情影响及整体经济形势变动,不少企业遭遇了“应收账款困境”。

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璇介绍了一家佛山制造企业的案例,“疫情暴发后,这家企业出口转内销,平均回款时间要120天,甚至150天以上。企业每月要有7000万的流动资金,一旦现金流不足,工厂就很难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来订单紧接着就是来账单。

信用销售增加以后,大中小企业都存在赊销规模上升、应收账款上升、债务增高的问题,账期的延长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侵蚀企业利润,造成实体经济企业资金链紧张,加速不良资产的形成。这些风险对于中小微企业尤其明显。

根据科法斯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付款调查》,2021年的受访企业中,遭遇逾期付款的企业减少,但逾期时间比前一年延长,平均逾期付款时间从2020年的79天升至2021年的86天。2021年报告超长期逾期付款(超过六个月)的受访企业比例从15%升至19%。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认为,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十分重要。他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机制,将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纳入到《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充分发挥信用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对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信用惩戒,大力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流转。

今年3月,《广东省商务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关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工作通知》强调,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支持广东外贸稳定发展。

不只是外贸企业,信用融资、信用保险也将推广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难题,帮助企业稳健发展。

韩家平认为,企业要重视信用风险的管理,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进行评估、风险转移,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在融资方面,企业不是贷款越多越好,这反而会增加企业负债。

“对中小企业来说,让它的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在不增加它负债的情况下,盘活企业资产,形成现金流。因此要开发特定的信用融资产品,确保一个企业在整个生产周期,即从进原材料到生产到销售到回款的过程中现金流是正的,维持企业运转。”韩家平说。

据介绍,信用融资就是不需要企业做抵押担保,完全凭企业的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比较适宜中小微企业。由于中小微企业本身是轻资产,可用抵押物价值不足,抗风险能力低,非常需要信用方式的贷款。

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风控中心总经理陈亮亮也认为,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资金方要积极拥抱信用模式,企业方也要积极做好信用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要主动将真实的经营情况通过数字化手段与银行的风控系统连接,降低风控成本,另一方面要将企业信用从无形资产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资产。

科技、数字赋能普惠金融

截至今年4月,广东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500万,稳居全国第一。其中,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超过630万户、830万户。

广东省商务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罗练锦表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平台的信用信息管理机制;坚持创新思维,加强产品服务,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商业银行与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和真实交易数据,通过各级政府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订单融资、应收应付账款融资。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金融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陆军认为,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设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生态十分重要,制度安排方面,银行、VC、政策性担保、再担保机构,政府支持的创投孵化器,纾困帮扶专项资金等都要共同参与进来。

“生态体系还应该包括创新性的技术,通过运用供应链、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进出口、税务、信用、资产、交易、物流等数据进行企业画像,建立风险管控模型,推出特色融资模式,例如餐饮行业的装修代券融资,租赁按金的融资,品牌价值的信用抵押融资等。”陆军说。

目前,广东已有不少科技赋能金融创新的实践,持续撬动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例如,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率先建设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下简称“中小融”平台),推动“数据”变“信用”。截至今年5月,“中小融”平台累计服务企业129万家,发布金融产品1487款,累计实现融资1084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产品1317款,占比89%。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融”平台实现“风控+监管”全景预警模型创新,依托数据要素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现数据采集分析、风险预警、咨询投诉等多种监管需求。

此外,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政府职能部门首创财政资金分担科技信贷风险模式,支持知识产权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也聚焦“人才”等核心要素,搭建特色风险评价体系。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信用贷走向“信用+”的实践,将信用与知识产权、出口经营数据等结合推出科企贷、出口贷等。

陆军建议,在实践中,金融机构需要创新一些融资模式,开发创新产品,例如引入信用担保的机制,也要留下余地,例如在信贷员的考核机制上要有一定的容错空间。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柳宁馨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