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坐落於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近年來,通過優化原料煤的供配方式、鍋爐控制優化改造、回收利用燃料氣等十幾項節能降耗措施,該項目每年節約原煤4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萬噸。瞄準減碳增效、綠色發展的目標,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正在積極由現代煤化工示範區加快向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轉型。圖爲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夜景。新華社發

一邊是我國仍以化石能源爲主的基本國情,一邊是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全力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同時如何實現“天藍地淨”?“魚”與“熊掌”能否兼得?在6月舉行的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上,委員們表示,要實現“雙碳”目標,能源要做好加減法。

化石能源:更加清潔高效

提起“減碳”,化石能源何去何從一直備受關注。

“要看到我國的能源消費仍以化石能源爲主。”全國政協常委蘭雲升表示。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長4.6%、4.1%和12.5%,分別佔能源消費總量的56%、18.7%和9%,繼續佔據主導地位。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煤炭不僅是我國保障經濟穩定發展的“穩定器”,也是兜底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煤炭資源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決定了在今後較長時期仍將是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基石。”全國政協常委李和平說,“應該保障煤炭的基礎地位和基礎作用,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裏。”

儘管如此,委員們認爲以煤炭爲主的化石能源也並非要“高枕無憂”,無所作爲,要不斷利用科技手段做好“減法”。

“在‘雙碳’目標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已成爲我國推動能源革命和轉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中之重。”全國政協常委高鴻鈞指出。

全力保障能源供給安全,蘭雲升建議要發揮煤炭主體能源作用,在內蒙古、山西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加大規模化、智能化開採,夯實儲備基石;推動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有序整合小型煤礦,釋放先進產能,淘汰落後產能;落實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機制,提高煤炭供應穩定性。

“同時也要發揮油氣壓艙石作用,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立足常規油氣資源,提高產量和採收率;加快深海、深層和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培育油氣增儲上產新動能;確保原油產量重回2億噸,天然氣產量實現穩步增長。”蘭雲升說。

蘭雲升同時提到,“立足當前以化石能源爲主的基本國情,避免‘運動式’減碳,有序開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加大綠色油氣田、綠色煉廠建設,在鋼鐵、石化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降碳技術改造工程。”蘭雲升說。

李和平還建議要聚焦煤炭精準高效利用,構建全國煤質數據平臺。對全國各大煤炭基地的煤質進行全面調研普查,掌握我國不同產地的煤質特性數據,實現對煤炭特性的精準掌控;以燃煤發電、煤化工及煉焦等產業用煤質量標準及服務行業爲導向,滿足不同產業需求,構建全國煤炭煤質大數據平臺,爲政府在新增項目、開拓市場提供決策依據,爲煤炭生產企業提供精準銷售指導,爲煤炭利用企業提供匹配用煤平臺,爲實現煤炭分級分質、高效利用提供精準有效煤質數據。

新能源:多能協同發展

西南的風、東南的水……除了化石能源,風、光、核、水等清潔能源近年來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當前,我國清潔低碳能源各方面發展條件日趨成熟。從技術成熟度上看,風電、太陽能、核電等清潔低碳能源技術不斷進步,電化學儲能、綠氫等技術日臻成熟,再通過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助推,爲發展多元協同的清潔能源體系,提供了較爲充足的技術條件。”全國政協常委王壽君表示,“未來的能源結構將是多種清潔能源協同發展的格局。”

氫能作爲一種綠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備熱值高、能量密度大、反應零排放等天然優勢,是我國碳中和目標下理想的“清潔能源”,被視爲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轉型的主要路徑之一。

尤其是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正式發佈,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出了多項措施和目標,其中在促進可再生能源儲存消納和高比例利用方面,明確要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

“這爲氫能產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我國氫能行業各領域應用正經歷從0到1的突破時期。”全國政協常委梁靜非常看好氫能產業。她建議完善氫能產業佈局,促進協同發展。鼓勵五大城市羣發揮各自優勢,在關鍵技術創新、重點材料突破、產業標準修訂、體制機制完善、應用環境營造等方面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生態閉環。

“充分利用西部地區風能、太陽能等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國家級氫能源開發與供應基地,加強氫氣的高效製取、低成本使用,長距離儲運及氫儲能等相關產業技術的研究。”梁靜說。

全國政協常委蔡其華則提到了水電。

“水電作爲清潔、優質、靈活的可再生能源,是實施‘雙碳’戰略,構建現代能源新體系的重要支撐。通過開發水電可以將風光電轉變爲穩定可控的優質能源,抵消風電、太陽能發電間歇、波動性不良影響,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這既是水電發展的新機遇,又是水電肩負的新使命。”蔡其華說。

數據顯示,2030年,我國常規水電裝機將達4.2億千瓦,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將達到1.2億千瓦左右。

蔡其華也同時表示,“關鍵在於能否做好多能互補這篇大文章,把水電開發與風光電蓄儲多能開發更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多能互補的發展優勢。”

碳匯:不斷鞏固提升

化石能源要高質量應用,清潔能源也在不斷補充,面對“雙碳”目標,政協委員們還把目光投向了森林:碳匯。

的確,樹木森林不但起着保持水土的作用,還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發揮着吸收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固碳作用。

“全面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不僅要做好減法,全力推進碳排放減量,從源頭對碳排放實施科學控制;更要算好加法,着力提升碳匯增量,構建多層次的碳中和路徑。”九三學社中央在提交的發言中指出。

有多位委員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加速鞏固提升碳匯能力,既有利於緩解碳排放壓力,更有助於協同提升生態環境效益,事半功倍。

“從長遠看,碳匯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碳中和的本質就是構建碳排放與碳吸收之間的平衡關係。”有委員表示。

但委員們也同時坦言,碳匯的不斷鞏固提升,仍面臨不少難題。

有專家估算,實現碳中和後我國碳排放量約爲25億噸,但目前,我國生態系統作爲碳吸收的主力軍,最大吸收能力不超過10億噸;全球實施的碳捕獲、利用與封存關鍵技術項目超過400個,年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能力約3700萬噸,我國僅爲約310萬噸,現有碳匯能力和發展水平與未來實現碳中和目標、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差距較大,需要下大力氣提升。

全國政協常委劉慕仁爲此建議,要深入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持續推進國土科學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提升固碳增匯能力;嚴格森林資源用途管制,嚴厲打擊濫採亂伐和非法徵收佔用林地、溼地和草地行爲,加強森林火災防控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持續減少林業碳排放;逐步提高國家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種樹護林的積極性。

委員們也同時指出,目前,我國在碳匯研究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構建起完善的碳計量覈查體系,缺少統一的碳匯計量標準,未開展全面系統的碳匯活動監測和規範的碳匯量核證,相關數據自主獲取和綜合分析能力不足,對我國各生態系統碳源匯狀態、固碳能力大小家底不清,碳匯能力增強路徑不明,支撐碳交易、碳市場建設力度不足。

“要提升碳匯基礎研究水平。加強國家森林碳匯科技體系建設,加強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在政策方面支持建設林業碳匯交易平臺,開展區域性林業碳匯交易。促進企業和金融機構開發碳金融產品,探索林業碳匯多元化、市場化價值實現機制。”劉慕仁說。

九三學社中央建議儘快建立系統的碳匯監測、計算、報告、檢核的標準體系,將碳收支狀況話語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開展生態系統固碳研究,促進自然碳匯增持;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和碳匯調查監測評價,推進生態系統補償體制機制建設和碳交易市場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