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挑燈看劍

隨着年齡的增長,你是否也會覺得,自己很難再像小時候那樣,沒心沒肺無憂無慮地生活了,那些純粹的歡樂隨風而逝,不滿和焦慮卻與日俱增,你可曾思考過其中的原因?

大概你會說,這是因爲時代的競爭帶給每個人無處躲藏的壓力,而我們也要開始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才導致快樂逐漸變成稀缺的奢侈品。

確實沒錯,但仔細想想,除去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內心的因素或許更爲重要,這種我們常常忽視的心理陷阱,就是“放不下”,正在吞噬着內心的能量。

忘不掉的記憶,正在破壞你的當下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在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約上多年不見的好友到公園賞花,期間聊起各自的發展狀況,當你得知朋友剛剛考上名校研究生,想到自己去年由於定的目標太高,雖然抱有很大希望,最終卻還是考研失敗,如今只得就職於一家不喜歡的公司,每天做着無聊的工作時,剛纔愉悅的心情瞬間消失了。

又比如,你好不容易等來盼望已久的春節,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可是愜意的生活還沒過幾天,父母的嘮叨就已經讓你難以忍受,聽到他們指責你這也不好那也不對,童年被羞辱和支配的感覺再一次襲來,只想趕快逃離這裏。

爲什麼某件事情已經過去那麼久,或者明知某個結果已經不可能再發生改變,卻仍就免不了被一個熟悉的場景,一句無心的話語觸發,以至於破壞當下的情緒,擾亂正常的生活?其中的原因在於,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你還沒有完全地放下,還沒有真正地釋懷。

“放不下”的表現形式有許多種,它可能表現爲總是幻想回到人生的某個關鍵時刻,重新做出選擇,卻因爲幻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而意志消沉,無法專注於當下的生活;可能是習慣於自我安慰,認爲現在過得不好,都是由以前的錯誤導致的,而自己已經無能爲力;可能是事情發生多年以後,每每遇到與之相似的場景,莫名其妙產生無法控制的怒火,對無辜的人或事反應過度。

人生尚未釋懷的經歷,深藏於潛意識中,如同水面下雜亂糾纏的水草,看似表面風平浪靜,卻足以使生活的航船停滯。

爲什麼放不下記憶的痛?

那麼究竟爲什麼,我們常常對某段經歷難以放下?爲什麼一件事自認爲已經釋然了,可是想到的時候還是會情緒波動?真正的原因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其實是你的內心捨不得放下,即使明知會爲此承受痛苦,你也要反覆提醒和確認它的存在。

此話怎講?

當你在工作中做出了一個令人後悔的決定,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時,事後往往會反覆責備自己“我怎麼能夠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我真是太愚蠢了!”你揪住曾經的錯誤不放,沉浸在痛苦的情緒中,一方面讓你感覺自己已經受到了懲罰,以緩解由犯錯引發的內疚和羞恥感,另一方面通過一遍遍的自我傷害,讓自己形成“痛入骨髓”的記憶,從而達到“保證下次不會再錯”的效果,是我們無法放下痛苦的原因之一。

再來看另一種情況,這次錯的是別人,受傷的是我們,我們同樣可能對多年前發生的那件事耿耿於懷,雖然口頭上已經原諒了對方,但在一些特定的場景之下,我們還是會在頭腦中循環播放曾經受到傷害的畫面,提醒自己保持警惕,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情況,心理創傷理論認爲,童年遭受的過度創傷,會使人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爲模式,在內心的強迫性驅動下,人們會控制不住地想要重現往日的情境,試圖改寫創傷經歷,體驗到與原先不一樣的結果,從而讓自己獲得治癒,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爲強迫性重複。

你看,雖然許多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卻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的內心仍然捨不得放下,做不到真正的釋懷。我們揹負着受傷、後悔、自責的千斤重擔艱難前行,時而在身心脆弱的時候被壓倒在地,重新陷入當初的痛苦。

這好像是一場以毒攻毒的無限循環遊戲,爲了防禦隨時可能再現的災難,我們關閉機會之門,阻隔了新的快樂。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無法釋懷的潛在危害,要遠遠大於其帶來的收益。這是因爲:當你一遍遍地斥責自己當初的無能,用回憶的痛苦自我折磨時,人生的軌跡卻不會因此發生任何改變;當你痛恨別人曾經的傷害,讓自己的生活被咒罵聲填滿時,卻不能損傷別人絲毫;當你抱怨周圍環境的羈絆,任憑時光白白流逝時,卻錯失了更多機遇。

那麼真正的放下是什麼樣的感覺?

是對過往命運的全然接受,不再以抵抗的姿態與現實做徒勞的抗爭;是理解一切錯誤乃至罪惡都有其原因,勇敢承認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是將黑暗和痛苦拋之腦後,向前看迎接光明嶄新的未來。

放下不僅是對痛苦的解脫,也是對生命能量的釋放。

  •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放下?

莎士比亞曾說:“凡是過往,皆爲序曲”。陶淵明說:“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古往今來,在通往人生成熟的道路上,如何放下傷痛是無數人繞不開的重要課題,只是,長期沉浸在記憶的痛苦中,會讓人形成一種心理慣性,所以釋懷也往往需要一個過程。

要做到真正的放下,前提是寬恕,而寬恕來自於理解。

現在請閉上眼睛,先做幾個深長的呼吸,然後在頭腦裏想象一下:此時此刻你的狀態,是由曾經的無數選擇共同造就的,以前的你在某個時刻做出的選擇,雖然後果有好也有壞,甚至可能無意間傷害到他人,讓你痛心疾首,但是放到當時來看,你的目的其實都是爲了獲得一個理想的結果。

舉個例子,一次和最好的朋友吵架時,你因爲壓力太大而情緒崩潰,控制不住說了很多傷人的話,致使你們從此漸行漸遠,直至成爲路人。許多年裏,你無數次後悔自己的出言不遜,爲之自責不已。

但如果把鏡頭拉回到當時的情境,就會發現你在那時的激烈情緒之下,身處那樣的想法和環境之下,爲了儘快把事情解決,出口傷人是你唯一能夠做出的選擇,只不過學習了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和溝通技巧之後,在如今變得更加成熟的你看來,它也許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你已經做到了當時的最好。

仔細回憶當時的場景,然後對自己說:“我不希望發生那樣的後果,但是因爲種種原因,我爲了達到最好的結果,做出了那些不合適的行爲,對此我能夠理解,也願意寬恕當時的自己。

以上用到的心理學工具叫作“意象法”,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和寬恕自己,同樣可以用來理解和寬恕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他人,幫助我們與世界達成和解。

放下的關鍵是要嘗試去理解,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世界並非爲了誰而存在,事與願違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從過去到現在,你已經做到了你能夠做到的最好。

撥迷見智,開啓自在之門:

傷痛對於我們的意義,是從中吸取教訓,獲得對自我和世界更深的瞭解,但生活的重心應該是在當下,如果發現自己總是陷入對記憶的懊悔和自責,還是不斷提醒自己,暫時把它忘記吧。

曾記得在知乎看到一個提問:”如何坦然面對因抑鬱症失去的五年時光?”下面的高贊回答說:“你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坦然享受治癒抑鬱症救下的幾十年餘生。”深以爲然。

每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許多遺憾,無論是遭遇從天而降的病痛,還是承擔由自己的決定造成的苦果,我們都不得不爲之付出或多或少的代價,但是隨着那些事漸行漸遠,我們也要學會放眼未來,爲痛苦設置“到此爲止”的限度。

人生很長,身上的枷鎖越來越重,最終只能把自己壓垮,懂得釋懷,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快更遠,在適當的時候學會釋懷和放下,你會發現,拂去陰霾,前方等待你的,還有更多更好的風景。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