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站7月19日文章,原題:拜登的中東政策與其對華政策相矛盾 在美國對華發動的“新冷戰”中,拜登一直將“價值觀”(如民主和人權)作爲構建聯盟的主要基石。但他對沙特的訪問嚴重削弱了這種論調。

拜登在競選時承諾要把沙特變成“賤民國家”,因爲他代表“價值觀”。但在剛剛完成的首次中東之行中,他卻以一個已經臭名昭著的碰拳,“結束了沙特王儲的‘賤民時代’”。印太盟友以及搖擺國家都不會忽視這一點。發展中國家現在可以很容易地爲與中國冷靜、有計劃的合作方式進行辯護。

除了尋找更多石油,拜登的中東之行成了反伊朗之旅。拜登此行不僅加劇了伊核協議的死亡螺旋,而且他還威脅對伊動武。顯然拜登的這一政策是銷售武器的短期獲利策略,而不是一種戰略。

拜登的反伊政策已經在地區和全球層面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就地區而言,這一政策已經在兩方面事與願違:首先,中東地區國家宣佈,不會加入反伊聯盟。其次,針對拜登此行的威脅,伊朗宣佈該國“在技術上具備製造核彈的能力”。在全球層面,近年來,伊朗一直穩步加入中俄歐亞陣營,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的制裁。

伊核協議依然是美西方把伊朗吸引回來的一個機會。但拜登的政策,包括這次訪問,都在推動伊朗這個在歐亞核心地區不可或缺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角色,通過熱情地擁抱上合組織和金磚國家組織,與中國簽署25年全面合作協議,進一步鞏固其“東方”支點。

美國對西亞的外交政策面臨着地緣經濟嚴重缺失的問題。在拜登此次中東之行中,這種缺失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武器銷售或要求沙特提供更多石油在技術上可以稱爲短期地緣經濟努力,但它們並不構成可以與中國競爭的區域地緣經濟戰略。而中國的全球戰略對西亞地區有着明確的長期願景。在這一戰略下,中國已經成爲西亞大部分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在拜登的訪問後,中東國家將繼續向東看,中國在該地區的地緣經濟影響力仍不容挑戰。重回石油和武器的陳舊地緣政治遊戲並非前進之路。(作者穆罕默德·福魯格,傳文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