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充電櫃16個充電箱,可用的僅有1個;用於回收舊衣物的智能回收櫃,衣服在地上堆到回潮都無人清理;參與垃圾分類後想掃碼兌換禮品,掃出來的卻是錯誤代碼……這是近期記者在不少住宅小區發現的智能設備“失靈”現象。 近幾年,形形色色的智能設備湧入住宅小區,爲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便利和智能化體驗。然而,不少設備在運營一段時間後就因爲失管陷入“停擺”“罷工”狀態。

智能充電櫃:

走訪8個小區 5個存在“罷工”情況

位於東直門附近的察慈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小區內主幹道盡頭的一處角落裏,擺放着兩臺“小螞蟻充電站”,綠色的智能充電櫃共有16個電池箱,在這個老小區裏格外醒目,遠遠就能看見。但遺憾的是,這兩臺原本用於方便居民爲電動自行車充電的智能充電櫃,如今均已無法正常使用。離近看,由於長時間未得到維修保養,充電櫃外表面已蒙上一層灰塵。小區居民範女士告訴記者,充電櫃大約是疫情前安裝的,不過根據她的觀察,居民們的使用率似乎並不高,現在設備壞了更是成了擺設,“櫃體上也沒有留下運營企業的維修聯繫方式,想報修都不知找誰。”

隨着電動自行車充電的日益規範,這兩年,本市不少住宅小區都引入了智能充電櫃。然而,記者連續走訪了東、西城8個小區,僅有3個小區的智能充電櫃可基本正常使用,其餘5個小區存在不同程度的“罷工”問題。

玉石衚衕小區的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櫃,儘管從外觀來看並無明顯損壞,但16個充電箱目前僅有1個顯示可使用,其餘15個對應的指示燈均已熄滅。櫃體側面張貼的海報上,原本應填寫售後電話的地方,也是空白。居民徐大爺說,充電箱已放在這裏很長時間了,但由於小區以老年人居多,電動車並不是出行首選,因而使用頻率很低。

民安小區的充電櫃,16個充電箱中,只有3個可使用,剩餘13個顯示暫時不可使用。小區居民張先生表示,他很少看到居民使用這裏的智能充電櫃,有電動自行車的業主還是更習慣用自己的電池。

興隆都市馨園小區的4臺“小綠人”充電櫃,每臺充電櫃3個充電箱,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一臺充電櫃的3個充電箱已全部無法使用。而且,因爲充電櫃擺放的位置靠近垃圾桶和回收處理站,人站在充電櫃旁就能聞到一股明顯的異味。

新景家園小區的智能充電櫃共16個充電箱,僅有1個顯示可以使用。記者找到智能充電櫃上的服務電話,撥打後是機器人客服自動接通,根據提示,如果想要報修,需要居民自己在名爲“易家修”的APP上填寫相應信息。“小區的自行車停放空間一直很緊張,充電櫃旁邊就停着幾輛。這些充電櫃使用率不高,現在又壞掉了沒人修,還不如把這塊地兒留給居民停自行車,豈不更好一些?”居民劉女士感到惋惜。

智能舊衣回收櫃:

舊衣物堆在地上兩個月沒人管

“支付寶掃碼 簡單回收 透明捐送”“舊衣換好禮,AI估重領”……青年湖東里小區的“鐺鐺一下”智能舊衣回收櫃,就擺放在小區中心位置的居民活動空間附近。設備原有功能是利用支付寶內置的舊衣回收程序,方便居民進行舊衣回收與捐贈,並可根據捐贈的衣物重量領取相應的綠色能量獎勵。然而,當記者探訪時,這臺機器已不可使用,回收櫃內仍有未被清理的舊衣物,投遞口也兩件舊衣服,一部分投進去,一部分仍露在外面。更糟糕的是,回收櫃旁的邊角,許多舊衣物胡亂堆積在地上,有些已經變得溼溻溻的。

記者按照回收櫃上顯示的“400”開頭的電話撥打過去,根據語音提示選擇“線下回收櫃”,接通了人工客服。對於舊衣物在回收櫃外堆積的現象,客服人員表示,主要是由於在北京投放了3000多回收櫃,線下師傅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地方,並表示將聯繫線下師傅到現場查看。

不過,小區居民王女士對這一說法並不認同。按王女士所說,這些舊衣服至少在這裏堆放約有兩個月時間,也沒見有人來清理回收。正值夏季,隨着雨水增多和氣溫上升,她擔心舊衣物可能會帶來蚊蟲滋生等問題。

位於西城區的京畿道小區內的垃圾分類設備,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的投遞口是感應自動打開,可回收垃圾的投遞口則需要通過微信掃碼才能打開,對塑料瓶、牛奶盒、紙張、金屬等進行回收。記者探訪發現,投遞口一旁本應出現二維碼的屏幕上,卻顯示着“網頁無法打開”的提示語。

居民陳大爺回憶,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圖新鮮去嘗試,但後來就很少使用這種回收櫃,設備失靈後更是成了閒置資源。“既然都已經不能用了,還擺在這裏佔地方幹什麼?挪走之後,至少道路就變得更加寬敞。”他覺得這事兒該有人管管。

智能垃圾分類兌換櫃:

掃碼兌換卻出現錯誤代碼

民康衚衕30號院,一處寫着“金融街垃圾分類兌換驛站”字樣及編號的智能垃圾分類兌換櫃前,透過透明的櫥窗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方格里,擺放着香皂、洗衣皁、洗手液等居家生活小用品。過去,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就能獲取一定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相應的用品作爲獎勵。儘管洗衣皁、洗手液的格並不高,但這種積分兌換的做法,不失爲是對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一種鼓勵和支持。

然而,該垃圾分類兌換櫃運行沒有多長時間後就停擺了。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這個兌換櫃的指示燈仍是亮的,且仍有一些部分生活用品,可掏出手機掃碼後,頁面卻提示爲錯誤代碼,表明已無法正常兌換相應的獎品。小區居民劉女士表示,雖然擺在這兒也沒給居民日常出行帶來不便,可既然設備不管用了,那就不應該繼續放在小區佔據本就緊缺的公共空間。

京畿道小區內,另有一臺智能垃圾分類兌換櫃,出現了類似情況,記者現場掃碼後被提示已無法正常兌換。記者探訪時還看到,不僅兌換櫃的櫃體已有明顯污跡,一個綠色的垃圾桶甚至直接擺放在兌換櫃門前,顯得格外突兀,人一靠近馬上就能問到一股刺鼻的異味。附近居民說,沒見人來修過兌換櫃,也找不到沒有客服聯繫方式。

觀察:智能設備進小區不能“一放了之”

隨着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對家門口的服務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智能設備進小區,本是一件便民的好事兒。但從記者近期探訪來看,智能設備“失靈”的情況已經漸漸成爲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而原因多數指向設備失管——有的設備根本找不到客服電話“報修無門”,有的雖有聯繫方式也不頂用,想有效聯繫到設備運維企業頗費周折。

“既然有人生產、有人引入,怎麼壞了就沒人修?”多位居民在採訪中提到,智能設備應該要做到日常有人保養,出了問題有人維修,而不是讓這些智能設備淪爲無法正常使用的“智障”,給大家夥兒的生活添堵。

一位小區物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智能設備屬於小區新增的設施,並不屬於小區的共有共用設備設施,依照物業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智能設備企業與物業服務企業約定將設備引入小區後,物業公司收取管理費且提供基礎的水電等保障,但不負責設備的運營維護。設備的維護與保養責任,依約定是在智能設備企業。

物業專家則建議,智能設備企業在設備是否引入小區、如何管理上做到三個應當:其一應當在投放智能設備前進行充分的需求調研,根據居民實際需求投放,而不是盲目追求設備覆蓋面;其二應當承擔起維護檢修的責任,確保與用戶的溝通渠道通暢,及時處理居民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三應對智能設備“管到底”,對失靈設備及時維修、更換甚至移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