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產品帶貨超40億元 直屬高校十年幫扶取得這些成果

來源:北京商報

培訓教師超10萬人次、購買和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超40億元……7月26日,教育部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直屬高校定點幫扶工作成效。按照統一部署,教育部從2012年開始,先後組織75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從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等多領域入手,開展師資培訓、農產品帶貨、支援醫生和設備等多項舉措。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在會上表示,在歷年全國脫貧攻堅考覈的第三方評估、工作普查、資源調查等方面,高校師生都成爲絕對主力。

75所直屬高校參與幫扶

北京商報記者在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中,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全面參與。從具體安排來看,教育部於2012年組織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爲主的直屬高校定點扶貧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1所直屬高校參與滇西專項扶貧任務。2019年,爲進一步強化幫扶力量,又新增20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

“2016年以來,共有32個直屬高校集體和個人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和脫貧攻堅先進表彰。”劉昌亞在介紹中表示。數據顯示,十年來,教育部各直屬高校累計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44.35億元,購買和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44.01億元,幫助引入企業663個,引入企業實際投資額151.6億元。

在幫扶過程中,各高校也同步推進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開展援建捐贈、師生支教、師資培訓等行動。十年來已累計培訓教師11.64萬人次;累計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77.76萬人次。幫助制定規劃類項目1352項,落地實施科研項目1949項。“各校在幫扶地區建立了近百個教育培訓、勞動教育、創新創業、志願服務等實踐基地和育人平臺。”劉昌亞談道。

累計派出師生超17萬人次

據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爲推動高校深入參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教育部於2018年出臺《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實施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自行動計劃實施以來,高校在農業農村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6項。

據不完全統計,五年間高校共轉移轉化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成果超過1.8萬項,創造經濟效益710億元以上。“如吉林大學的抗鹽鹼水稻‘吉大6號’‘吉大7號’‘吉大158號’推廣面積800餘萬畝,增產4億公斤,爲農民創收12億元。”雷朝滋表示。

同時,五年間,各高校共建成服務鄉村振興相關領域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各級各類科研平臺200餘個。成立近800個教授工作站、鄉村振興基地、科技服務點等鄉村振興對接點,推進校地、校企合作,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創新發展。

此外,依託“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等項目,各高校累計派出師生超17萬人次,深入鄉村振興一線,開展調研交流、社會服務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已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及基層幹部165萬餘人次。

鄉村振興新要求

站在鄉村振興的新起點,直屬高校的幫扶工作也有了新要求。劉昌亞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實現鄉村“五大振興”目標,要從具體項目入手。“直屬高校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102個創新試驗項目,取得了一些成效。”

其中,北京大學牽頭推出了“鄉村振興千萬帶頭人培養計劃”,以教育部幫扶聯盟爲平臺,開展覆蓋全國的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訓工作。首期報名學員1826人,覆蓋29個省市自治區、116個市州、209個區縣旗。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雲南省南華縣開展“生豬綠色養殖”項目,通過生豬養殖污水處理,消除2萬頭生豬養殖造成的生態環境危害,並對廢水廢物實現綜合利用。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表示,轉入鄉村振興階段,各高校需要不斷創新。“直屬高校不能拘束於過去的一些做法,結合自身特色創新新的方式,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要創新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推進機制,借鑑脫貧攻堅戰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優化到鄉村振興階段。此外,各直屬高校要創新定點幫扶防守,如‘組團式’的幫扶工作機制。”

北京商報記者 趙博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