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永亮

編輯/鄭玄

近日,美國對沖基金大鱷、潘興廣場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比爾·阿克曼發出致股東信,正式宣佈將史上規模最大的SPAC清盤。

就在兩年前的2020年7月,比爾·阿克曼發起的SPAC公司PSTH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募集了40億美元,這是美國SPAC中規模最大的一隻。不過,PSTH問世後卻命途多舛,在兩年的投資期內始終未能完成交易。

其實,不僅僅如此,過去兩年熱鬧的SPAC市場,如今已經明顯降溫。其中,此前最受追捧的電動汽車公司,跌幅尤爲明顯。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SPAC合併上市公司的股價下跌幅度在50%左右。其中,Rivian進入2022年以來,股價已經下跌70%;Arrival的跌幅更是超過80%。

從當初的“當紅炸子雞”,到如今的門可羅雀,SPAC經歷了潮起潮落。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也終於有機會來複盤一下,在近兩年的這股熱潮中,到底誰是最大贏家?

SPAC時代即將結束?

過去兩年是美股SPAC的黃金時代,但是今天,這股熱潮正在加速降溫。

由於高通脹促使美聯儲逐漸收緊貨幣政策,美國股市今年上半年表現慘淡。其中,標普500指數累計下跌超過20%,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累計下跌近30%,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累計下跌15%。

其中,通過SPAC合併上市的公司,跌幅更是嚴重。相關數據顯示,由25家SPAC合併上市的公司組成的De-SPAC指數,今年以來已經暴跌67%。

在這背後,除了股市大環境的因素,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很多SPAC合併上市企業,業績未達到承諾預期。這主要是相關負責人利用了“避風港原則”,可以對公司預期作出樂觀估計,即便未達到目標也不用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根據華盛頓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等學者,對2004年至2021年SPAC合併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只有35%的公司合併後收入達到或超過了預期。

Lucid曾是SPAC市場上的熱門公司,2021年7月通過合併上市,市值最高達到910億美元。據瞭解,Lucid的SPAC併購交易(De-SPAC)期間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2021年交付量爲577輛,營收預計在9700萬美元左右;到2025年售出13.5萬輛,營收將達到140億美元。

但事情發展,卻並未如它預期。2021年財報顯示,受到供應鏈等因素影響,Lucid的營業虧損爲15億美元,收入僅爲2700萬美元,不到此前預期的1/3,這也讓它錯過了最初的預測。

也是在2021年7月,未有任何收入的法拉第未來(簡稱FF)在納斯達克上市。不過,就在上市8個月後,FF高管就因爲涉嫌向投資者發佈不準確信息被SEC傳喚。最終,調查結果顯示,FF在業務合併前的聲明稱,已收到超過1.4萬份FF91車輛的預訂可能具有誤導性,因爲這些預訂中只有數百個已付款,而其他(總計14000個)未付款。賈躍亭因此被罰降薪25%,僅負責產品。

這種利用政策套利的行爲屢屢發生,引發了SEC的監管。2022年3月底,SEC提出了一項針對SPAC的監管草案,旨在強化SPAC公司的信息披露水準,遏制SPAC業態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證券欺詐、利益衝突等問題,令SPAC投資者得到與傳統IPO一樣的保護。同時,這些條款使得投資者更容易就虛假預測提起訴訟,也將對銀行施加重大責任。

面對監管的層層加碼,SPAC市場迅速降溫。華爾街投資巨頭們決定,暫時撤出曾經炙手可熱的SPAC上市業務。目前美國銀行、花旗、高盛,已經暫停了美國新SPAC項目的IPO。

這也讓許多尚未達成交易的SPAC公司,面臨無法完全併購的風險。據瞭解,在前兩年的熱潮中,大約有超過850家SPAC公司,籌集了約2500億美元,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管理團隊過剩,優質項目和公司迅速減少。彭博社分析的SPACResearch數據顯示,SPAC通常需要在24個月內找到並完成收購。截至2023年3月,約有410家公司在尋找交易,價值1160億美元。否則,這些公司就會跟文章開頭的PSTH公司一樣,面臨清盤的結局。

爲了能夠儘快完成併購交易,部分SPAC公司發起人甚至會轉換最初的方向,尋找其它領域的項目。據瞭解,在經過多次延期和近三年的尋找後,TuscanHoldingsCorp.II放棄了最初計劃,轉而與SurfAirMobilityCorp.以14.2億美元合併上市。據瞭解,後者是一家會員制私人飛機運營商,主要研發混合動力電動飛機。

誰是“贏家”和“輸家”?

SPAC“退潮”之後留下一個謎團:在這股席捲全球資本市場的熱潮中,到底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重溫一下SPAC的機制。不同於傳統IPO,SPAC本質上是一個交易組合,包含了前後兩次IPO,而非一次IPO和一次併購交易。這兩次IPO可具體分解爲:新設成立的SPAC公司作爲“空白支票公司”的IPO(簡稱SPAC初始IPO),和初始IPO後的SPAC公司與一家非上市企業兼併後的存續實體進行的IPO(簡稱De-SPAC)。

交易的參與者包括了發起人、投資者、以及目標公司、中介機構等,它們組成了SPAC模式的利益鏈條,四方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制約關係。

總體來說,中介機構由於涉入利益較少,相對中立,與其他三方几乎不存在利益衝突。而發起人、投資者和欲上市企業之間的關係就要複雜許多,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併購成功且股價大漲。但有些時候,一方的利益增加經常是以另一方的利益減少爲代價。

跟傳統IPO一樣,目標公司和原始股東,首先會被認爲是上市中的贏家。此前大熱的電動汽車板塊,自2020年以來,共有12家電動汽車公司通過SPAC上市,籌集了約120億美元,加速了初創企業的業務拓展。

其中,2021年7月,Lucid通過SPAC方式,與ChurchillCapitalCorpIV(以下簡稱CCIV)合併,在納斯達克上市。扣除相關費用後,此次交易爲Lucid帶來約44億美元的淨現金,這也是Lucid獲得的最大規模注資;

當時現金流所剩無幾的FF,通過合併交易爲募集了約10億美元現金,其中包括PSAC以信託形式持有的2.3億美元現金,及以每股10美元價格超額認購7.75億美元普通股PIPE。這些資金,爲Lucid和FF擴建工廠、向市場交付車輛提供了資金支持。

除了上市的目標公司,其背後的股東也是贏家。在Lucid合併上市後,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IF)通過關聯公司Ayar,持有Lucid62.72%的普通股。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筆交易預計將幫助PIF錄得近200億美元的回報。

根據PIF2022年一季度持倉報告,在前五大重倉股中,Lucid位列第一,持倉市值約257.87億美元,佔投資組合比例爲59.18%。在投入方面,PIF以15億美元投資LucidMotors,併爲其打開沙特市場,提供政府補貼和汽車採購,同時推動在NEOM新城等地區建造工廠。

除了外部投資者,另一個收益的是公司創始人。2021年3月,英國電動汽車製造商Arrival通過SPAC合併方式上市。上市初期,Arrival的市值迅速飆升至超過130億美元,創始人丹尼斯·斯維爾德洛夫(DenisSverdlov)的身價,也一度達到117億美元,這主要歸功於他持有Arrival約75%的股份。

當然,這些大部分還只是紙面財富,能否轉化成真正收益仍是問題。受生產延遲和業績不及預期的影響,Arrival的股價較高點已經下跌約93%到1.54美元,市值爲9.83億美元。這也使得創始人淨資產下跌超過9成,成爲彭博億萬富翁指數中財富損失最大的之一。

發起人的“激勵”

相比傳統IPO,SPAC上市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就是發起人。在SPAC既定的激勵機制下,發起人是重要的贏家之一。根據SPAC規則,發起人僅需投入5%的資金,便可設立SPAC,並獲得一定數量的普通股股票——佔SPACIPO之後總股本的20%。同時,發起人還獲得了一定比例的權證。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以激勵SPAC的發起人尋找好的目標公司,並極力促成談判。一般來說,SPAC公司能否成功,高度依賴於SPAC發起人的能力、經驗和資源。

以電動汽車企業Lucid爲例。2021年,Lucid與ChurchillCapitalCorp.IV(簡稱CCIV)合併上市。據瞭解,CCIV的發起人是Michael Klein,他是這波美股SPAC狂潮中的最大贏家之一。CCIV是Klein發起的第四個SPAC,於2020年7月在紐交所上市,募集資金20.7億美元,規模僅次於剛剛清盤的比爾·阿克曼的PSTH(40億美元)。

這筆交易讓Michael Klein及其合夥人獲得了超高收益。他們的最初投入約爲4300萬美元,隨着Lucid的合併上市,Michael Klein及其合夥人的收益曾達到過33億美元,即便目前股價下跌收益依然有19億美元,賬面收益超過4300%。這是當時華爾街SPAC交易狂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

根據SEC監管文件,Michael Klein及其合夥人在SPAC中獲得了4285萬份認股權證,每份認股權證的行權價爲1美元。與此同時,他們還獲得了SPAC中5175萬股所謂的創始人股份。目前,LucidGroup的最新股票爲20.11美元,創始人股票估值爲10.4億美元,通過認股權證購買的股票也價值8.6億美元左右。

當然,在這場資本遊戲中,並非所有人都能成爲“贏家”,普通投資者可能是最“受傷”的那批人。根據許荷東、盧一宣在《清華金融評論》上發表的《美股SPAC上市、併購及併購後發展情況》,他們研究了2003年至2021年5月20日的美股SPAC公司,發現SPAC併購交易完成後的一年,股價跌幅平均下跌45.47%,高於傳統IPO的16.66%;股價波動方面,SPAC公司平均最大價格振幅達730%,大幅高於傳統IPO公司223%;市盈率方面,SPAC公司平均市盈率爲39.08倍,低於傳統IPO公司的平均市盈率(53.6倍)。

當然,SPAC上市的“贏家”或者“輸家”並非如此明顯,因爲很多都設置了一些獨有的條款。不過,對普通投資者而言,SPAC並非像傳言中的便利風險低。如何透過複雜的條款,看清其中的關鍵,可能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來源:極客公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