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中年危機、35歲危機,這些詞彙彷彿總在無情控訴着關於老去的痛點。

而對於中國體育人,“青春飯”這三個字似乎曾經牢牢印刻在每一個的腦門,彷彿被套上了無形的緊箍咒。

但能幫自己掙脫枷鎖的,只能是不斷學習的自己。就像剛剛離開俄勒岡田徑世錦賽的他們。

他們告訴正在雞娃的中國家長,練體育是有出路的。

中國田徑軍團在這屆賽事中,最終以2金1銀3收官。在總結表現時,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中國田徑隊副領隊田曉君說,最令人感到滿意的是“老隊員的堅守和幾項歷史性突破”。

提及“歷史性的突破”之前,領導着重強調了“老隊員的堅守”,足見這些老將們對於中國田徑甚至是中國體育的價值和意義。

在尤金,33歲的蘇炳添和32歲的謝文駿成了這屆世錦賽男子100米和男子110欄達標入圍的“獨苗”;

35歲的董國建改寫了中國馬拉松在世錦賽上的最快成績

31歲的切陽姐贏下了中國競走在女子20公里和女子35公里僅有的兩枚銅牌;

35歲的劉虹第七次站上世錦賽舞臺,賽前僅僅用了兩個月恢復訓練,依舊贏下第五名;

33歲的鞏立姣雖然沒能在尤金衛冕,但是依舊爲中國女子鉛球保住了一枚獎牌……

在東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田徑確實湧現出了不少新人——女子競走的馬振霞、女子鉛球的宋佳媛、女子跳高的陸佳雯,還有男子百米的陳冠鋒。

不過,由於缺少大賽的歷練,他們在尤金都沒有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甚至沒能拿出接近最好水平的狀態。

同樣是從“小隊員”成長過來的劉虹,最能理解這些年輕人的大賽心態,用她的話說,“當我年輕的時候,身前沒有老隊員帶,一參加大賽我就挺怵的,站在賽場上就很害怕,總覺得自己不行。”

而現在,他們爲年輕人引路,遮風擋雨。

另一方面,當這些老將們一次次站上世界最頂級的舞臺,他們的每一次“發光發熱”,其實也是在改變着外界對於中國競技體育的看法和理解。

曾幾何時,在中國的競技體育圈子,25歲、26歲的運動員就已經算是“老運動員”了,如果這個階段不能在大賽裏出成績,那麼不管是他們自己還是外界,都會認爲就要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老將”這個頭銜,在10年前,可能更多代表的是“不信任”和“沒機會”。

如今,正是因爲有這麼一羣堅守一線的老將,中國體育才能見證劉虹在32歲依舊能夠成爲50公里競走速度最快的女子運動員;

蘇炳添在31歲還能把“亞洲人的百米極限速度”提升到9秒83;

鞏立姣在32歲還能完成“大滿貫”,並且向着21米的極限繼續發起挑戰……

中國體育應該慶幸,這個時代有這樣一羣老將。

他們的堅持和突破,讓更多人開始意識到——如今的競技體育不再只是一碗“青春飯”。

更加先進的訓練理念和更加科學的保障方式,讓運動員們的職業壽命被大大延長。

蘇炳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之後,他的外教蘭迪·亨廷頓發了一條很長的朋友圈,感謝了這個超過12人的大團隊對於蘇炳添的幫助。

其中不僅有醫療師、體能師、營養師和科研人員,甚至還有生物和力學專家。

也就是在這樣的“團隊作戰”中,即便蘇炳添在這個賽季的比賽不算理想,但亨廷頓依然有信心——“蘇炳添可以跑進9秒80”。

除了訓練和恢復上的科學性,老將們在心態和觀念上的轉變也是中國體育變得更加包容和開放的另一個“註腳”。

蘇炳添如今是暨南大學的教授,訓練之餘還要寫論文和上課;劉虹如今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馬拉松訓練上,但只要國家需要,只要隊伍中的年輕隊員需要,她就會義無反顧地重新迴歸賽場。

就如劉虹所說,這是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對於年紀大一點的運動員,我們不應該所有的生活都在訓練上,我覺得更多是去享受生活,但同時也能夠保持高水平的競技狀態。”

帶着這樣觀念的老將能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家隊的陣容之中,不也是中國體育一種包容和進步的體現嗎?

不也正是中國體育改革成果的展現嗎?

曾幾何時,在討論起孩子們的未來規劃時,不少父母說起體育都會有一種顧慮——“不要練體育了,體育是喫青春飯”……

“不要練體育了,練多了反而傷身體”……

“不要練體育了,退役了都不好融入社會”……

但如今,因爲這一羣老將,越來越多人被他們的故事和精神所感動,越來越多人被他們的談吐和氣質折服,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爲將他們視作偶像,而願意去選擇競技體育這條道路。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中國體育應該珍惜這些老將,珍惜他們爲中國體育,甚至全社會帶來的積極改變。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