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一紙停服公告,宣告運營了長達15年、一度擁有5億註冊用戶的“飛信”將正式成爲歷史。

7月25日,中國移動在官網發佈公告稱,旗下“和飛信”業務將從2022年9月30日開始停止提供服務,屆時將無法登錄及使用和飛信。至此,這一由中國移動於2007年推出,前身爲飛信的即時通信服務,進入卸下歷史使命的倒計時。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截至7月28日,中國移動官網已搜索不到任何有關和飛信的產品信息,同時,和飛信的微信公衆賬號也已清空所有文章,同時關閉了各項服務接口;此外,在國內最大的安卓應用商城之一應用寶上,目前也已找不到和飛信App的下載信息。

對於“和飛信”的具體關停原因,記者從中國移動相關人士方面進行了瞭解,但未獲得回覆。而據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向記者表示,和飛信業務近年來的活躍客戶已極其稀少,加上與中國移動當前力推的5G消息存在業務重疊,因此實際上已是半荒廢狀態。

“從時間上看,和飛信關停是遲早的事。”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高級分析師楊光向記者表示,對於中國移動而言,和飛信的商業價值已經不大,甚至遠落後於同賽道的頭部產品,因此已成爲集團消費業務的“負資產”。在此背景下,放棄是更爲合理的選項。

搶開局:成功的嘗試

站在今天回溯“飛信”,長期商業邏輯訓練下的輿論,似乎更加熱衷窺探這款產品壽終的緣由。但作爲一款生命週期持續了近15年的科技產品,其早期的風靡和成功是無可否認的,而這種體驗,也更多留存在飛信老用戶的記憶之中。

曾在2010年開始接觸並使用飛信的李宇告訴記者,當年在中國移動線下營業廳店員的推薦下,他開始瞭解到這款即時通信服務。由於彼時負責銷售工作,李宇需要與大量的客戶進行溝通,而普通的短信套餐難以滿足其需求,資費也較爲昂貴。

“當時的飛信不僅可以發文字,也可以發圖片,以及語音。”李宇告訴記者,這種融合型的信息交互體驗比普通短信對其更具吸引力,在還不存在微信等OTT產品的當年,李宇迅速成爲了飛信的忠實用戶。

記者注意到,李宇成爲飛信用戶的同年,正是飛信用戶規模最大的時期。2010年,飛信一度擁有5億註冊用戶,高峯期活躍用戶也接近1億,成爲當時國內最大的即時通信服務,這也是2007年時中國移動推出飛信所致力的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5月,爲了實現互聯網和移動網間的無縫通信服務,中國移動首次推出“飛信”,這一融合了語音、GPRS、短信等多種通信方式的通信產品,可以在PC與移動端給對方手機發送免費消息,即便對方不在,也能通過短信方式推送到對方手機。

作爲國內知名的IT外包服務提供商,北京神州泰嶽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曾接下了北京移動飛信項目的運維支撐。一位曾在神州泰嶽工作過的人士向記者回憶稱,2007年正是騰訊QQ最爲風光的時期,但當時擁有國內最大移動用戶羣體的中國移動卻不比互聯網巨頭遜色,飛信意圖搶佔的,也正是QQ的用戶市場。

C114通信網主編周桂軍向記者表示,2007年恰逢中國剛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移動作爲國內最大的通信運營商,有着很強烈的做出一款成功的消費級移動應用的動機,而飛信正是這樣一次嘗試。

未負重望,飛信推出後也很快獲得成功。2009年,即飛信實現5億註冊用戶峯值的前一年,易觀國際統計數據顯示,飛信在移動端即時通信軟件中的市場滲透率已經接近20%,僅排在份額60%的龍頭QQ之後,成爲最有力的競爭者。

“如今來看,飛信其實在初期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產品,它向資本市場證明,運營商也有能力做好C端產品。”楊光表示。

迎轉折:敗於自身短板

“不過,這種成功並不長久,因爲飛信本質仍是基於普通短信,而不是像微信那樣基於互聯網打造的產品。”楊光表示,這讓飛信在進入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期後難以應對微信的衝擊。

2011年,趁着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微信橫空出世。快速的版本迭代,以及各種更爲匹配C端用戶使用需求的功能,讓微信很快後來居上,甚至超越騰訊的王牌產品QQ,躍居即時通信類應用的頭把交椅。

李宇向記者回憶稱,自己是在2012年末逐步減少了飛信的使用頻次。“微信比飛信更好用,也沒有必須是中國移動用戶的限制。”李宇表示,彼時周圍的很多朋友已經開始使用微信作爲日常溝通的工具。由於用戶黏性持續下降,飛信、QQ等相似交互類的產品被逐漸束之高閣。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向記者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速度非常重要,微信能針對消費級用戶快速做出體驗性的版本升級,這一點使得其在與飛信的競爭中更具優勢。

同時,丁少將認爲,不對電信、聯通用戶開放的限制,使得飛信註定無法在C端市場走得長遠。“具備互聯網開放思維的產品,在消費級應用的市場會更有生命力。”丁少將表示,這一點正是飛信的短板。

此外,楊光認爲,相比於用政企產品思維做飛信的中國移動,騰訊在QQ上的成功,爲其在C端用戶的開拓上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這也讓飛信在隨後的競爭中處於劣勢。

短短几年,微信以絕對的優勢佔領了即時通信類市場,而飛信則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搶佔用戶的黃金期,轉而進入下行通道。2016年,由於下滑嚴重,飛信被中國移動更名爲“和飛信”繼續運營,其功能也從即時通信工具轉向企業服務平臺。

饒是如此,轉型後的和飛信依舊錶現平平。從資費上來講,和飛信允許移動用戶之間進行免費交流,異網用戶之間也可以通過首次下載贈送的300分鐘和其後每月贈送的100分鐘進行免費視頻通話。但問題在於,在“提速降費”成果頗豐的4G時代,這種“開放”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而更具挑戰的是,隨着消費市場的飽和,進軍企業服務市場的互聯網公司快速增多,產品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和飛信最終難掩頹勢。

再出發:轉戰新戰場

飛信的由盛轉衰,雖然顯露出中國移動爲代表的運營商的產品思維不足,但卻並未消磨掉中國移動繼續探索即時通信類產品的雄心。轉戰5G消息,成爲國內三大運營商達成的新方向共識。

記者注意到,2021年11月,中國聯通宣佈啓動5G消息試商用,同年底,中國移動宣佈完成5G消息專網試點;今年1月,中國電信則正式宣佈了5G商用。截至今年3月,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公佈,支持各運營商5G消息的手機終端達到134款。

“從飛信過渡到5G消息,中國移動在即時通訊類產品上的邏輯其實是一脈相承、沒有中斷的,那就是做融合通信類的產品。”楊光表示,但與飛信不同的是,5G消息的重心在於企業市場,而後者是運營商的傳統優勢領域。

不過,隨着華爲、騰訊、阿里同樣高調進軍B端市場,丁少將表示,運營商在5G消息的前景並不樂觀。“運營商限於機制體制的約束,做的產品仍比較‘重’,這種‘重’體現在決策慢、更新慢、響應市場需求更慢,因此很難像互聯網廠商一樣。”丁少將指出,應謹慎看待運營商5G消息的前景。

周桂軍則認爲,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思維看待運營商,增長壓力下,運營商也在不斷求變。以咪咕爲例,早前的產品形態和體驗也被市場認爲缺少競爭力。但在多年市場錘鍊下,不管是從產品團隊的經驗還是產品基調上看,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已經非常C端化,並且收穫了不錯的市場口碑。

同時,據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針對飛信的失敗,中國移動集團內部已經開始進行內審總結經驗,其中,過於看重即時的收益,而無法像互聯網廠商一樣在商業前期更爲靈活地不計投入,便成爲報告的公開共識之一。該人士向記者表示,這證明運營商也並非鐵板一塊,不知變通。

電信分析師付亮則認爲,進軍To B市場,三大電信運營商仍將面臨挑戰。想要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果斷決策、靈活出擊、快速迭代將至關重要,電信運營商也必須調整管理模式,以適應市場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發布的6月份經營數據中,中國移動的移動業務客戶總數爲9.70億戶,6月份淨增325.2萬戶,5G套餐客戶數達5.11億戶。在此用戶基數的優勢下,5G消息的拓展也會具備更多便利。“無論如何,運營商都需要新的開始。”楊光表示,飛信已經成爲歷史,而5G消息纔是未來。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