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李明明  北京報道

近日,低碳領域的話題頗多,國內國際相關熱點不斷。

7月,全國碳市場運行已經滿一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碳邊境調節機制提案,將於明年1月1日開始實施。

如果解決碳覈算結果精確度不足?歐盟碳關稅又會對我國造成哪些影響?我國應該如何應對?我國衆多城市如何實現有效梯次達峯?

帶着上述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特聘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關大博。關大博表示,在碳覈算上,我國做了很多努力,從國家層面來說,目前原始數據還是比較精確的,主要是往下走以後,從城市級再到點源級的數據要求的精度更高,以及要求的工作更多,所以這就是問題所在。 

鋼鐵碳覈算要解決總量控制及數據精確度問題

《21世紀》:目前,我國碳覈算結果精確度尚存不足。碳覈算工作多數借鑑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覈算方法,但各地的實際條件不同造成其針對性和精確性較差。請問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來提高碳覈算精確度?

關大博:首先IPCC是聯合國附屬的跨政府組織,負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其本身並不進行研究工作,也不會對氣候或其相關現象進行監察。IPCC所出臺的核算方式,在全球是被普遍認可的,可以認爲方法論本身沒有問題,問題主要在於數據統計過程中。

碳覈算基本需要四個大類的數據,其中一大類就是經濟活動中燃燒的能源量值,其中能源包括煤、石油或者天然氣,以及風能、太陽能等。

另一大類是能源的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方面,以我國主要的能源煤炭爲例,它的含碳量和熱值,以及燃燒時鍋爐的氧化率等這些變量的統計數據並不完全,不一定每一個鋼廠、電廠都能夠把這些數據估算的非常細緻準確,而且燃燒的煤來自各地,煤質也不一樣。除此以外,還有各個廠的鍋爐使用時間不同,效率也不會完全一樣。這些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不同工廠之間的排放因子相差較大,因此目前已有的數據精確性還不高。

目前,我國在數據測算和統計上做了很多努力,無論是“大氣專項”還是對煤礦的摸底調查,從國家層面來說,原始數據還是比較精確的,主要是往下走以後,從城市級再到點源級的數據要求的精度更高,以及要求的工作量更大,所以這就是問題所在。 

如何來解決?首先在統計的過程中要盡力精確。其次是要利用一些實測的數據來交叉驗證。比如在治理大氣污染時,會安裝簡易氣體預處理裝置監測、處理二氧化硫等,碳覈算也可以如此借鑑。 然後可以通過衛星遙感的方式來驗證碳排放的變化趨勢,現在科學界正在做相關的研究工作。所有相關辦法都會慢慢得到使用,儘管每一個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不確定性,但是整合在一起可以提升精確程度。

關於何時能夠達到足夠精確的程度,我認爲精確永遠是相對的,並且在實際覈算和碳交易裏所使用的精確度也是不一樣的。如果用於碳交易,需要實測和多方驗證來達到。 

《21世紀》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只納入了電力行業,納入的行業和企業數量有限,整體市場活躍度還有待提高。未來,納入全國碳市場也是鋼鐵行業轉型路徑之一,鋼鐵行業納入碳市場,工序環節多、碳覈算邊界劃定複雜,與發電行業相比,數據質量管理挑戰更多。關於上述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關大博:目前我國的碳市場都是集中在電力行業裏,並且只使用範圍1作爲碳覈算的範圍。如果以後納入鋼鐵或者有色金屬等,未來還可能把覈算範圍擴展到範圍1+範圍2。我個人認爲短期內5年左右不一定能夠實現納入範圍3。鋼鐵行業可能會下一個加入到碳市場當中,但其中難點是要解決總量的控制以及數據的精確度,電力行業是最容易覈算和驗證數據的,而鋼鐵是下一個相對好驗證的。再後期納入的就是有色金屬或者水泥。 

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把碳市場變成下一個金融產品和時髦的融資賺錢的工具,去製造碳的泡沫,要做到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數據精確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要實實在在的去解決整個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數據質量的問題上,鋼鐵和電力比較相似,首先要建立碳排放清單,再加上實時的監測,同時對監測進行一些交叉的驗證。鋼鐵產品和電還不一樣,無論是風還是光,所發出來的都是電,而鋼鐵有粗鋼、特種鋼,也有各種各樣的鋼製品,鋼鐵可以分成16種冶煉工藝,有轉爐、高爐等,而不同種類的工藝流程技術單元,都是不一樣的,這意味着就得有多種碳排放覈算方法。所以鋼鐵的核算會比電力要複雜。 

所以一定要把鋼鐵的每一個工藝流程,以及工藝流程裏的技術細節和單元都摸清楚,然後在每一個環節都把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的分析全部覈算清楚,這樣纔會比較精確。

《21世紀》:除了國家確定的“十四五”要納入全國碳市場的八大高排放行業,還有哪些行業接下來需要納入碳市場?

關大博:“十四五”期間,將八大高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是一個有雄心的行動目標。如果我們繼續堅持用碳市場作爲市場調節的一個主要機制,有望在未來十至十五年內,將包括道路交通、電子信息等行業在內的其它所有行業都納入碳市場裏。除碳市場的另一個市場調節方式即歐盟當前推的碳稅。碳市場和碳稅,其本質都是做一件事,只是兩種不同的手段,隨着發展,可能還要建設所謂範圍3的碳市場交易。除此以外,還需要儘快構建完善我國的氣候投融資體系,引導資本向低碳技術流動,以市場的力量推動低碳技術發展。 

碳關稅對我國貿易壁壘作用有限

《21世紀》:隨着歐盟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又稱碳關稅),未來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是否有增多趨勢,這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有何影響?

關大博:歐盟當前推出碳關稅對全球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抑制碳減排增長,另一方面卻可能會抑制全球貿易的流動。根據我們最新的研究,如果歐盟在碳關稅的標準制定與徵收方面對全球各國做到一視同仁,則對我國和歐盟的貿易度傷害有限,因爲我國產品相對其他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單位產品碳強度相對更低。 

除此以外,我國生產的鋼、鋁等金屬製品,與歐盟的波蘭等國家的產品,其碳排放強度也大致相當。因此針對歐盟碳關稅對我國的影響,我個人持樂觀態度。但同時,我認爲碳關稅,一定會對我國產品的出口增加貿易壁壘,儘管其作用有限。

《21世紀》:這會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上的合作嗎?

關大博:從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上看,歐盟碳關稅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全球氣候合作,歐盟本身可能也是想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起到一個引領作用。目前還不清楚未來走勢。

我國在應對上,可能也會採取和歐盟同等的對待舉措。假設歐盟對我國或者對全世界其他國家收取碳關稅,我國也應該對歐盟收取相應的碳關稅。而這需要快速精準的數據機制,所以就涉及到話語權的問題。目前歐盟是用自己的數據庫作爲數據基礎,而我國還沒有相應的官方數據庫,因此在數據話語權上會相對弱勢。這一點是我們未來需要不斷加強的部分。

城市要實現優質碳達峯

《21世紀》:你之前對中國180餘個城市進行了碳排放及經濟發展的全方位覈算。不同城市所處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有很大差異,在“雙碳”目標下,該如何因地制宜給城市制定減碳目標並評估減碳成效?

關大博:此前的研究是2018年的成果,現在又有新的進展,是關於全國將近200個城市碳達峯的模式和狀況評估、碳排放清單,結合經濟數據分析了我國城市所處的不同工業化階段,分析了不同階段城市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比如,從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角度出發,可以把中國的城市分爲五個不同的工業化階段,分別是像鄂爾多斯這樣的能源生產型、低附加值的重工業型、輕工業型、蘇州之類的高科技產業型,以及處於後工業時代的服務業型,例如北京、上海。以中國爲例,可以看到世界250年左右的工業化進程,因爲這些城市包含了工業化初期到後期的各種類型。 

我覺得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而且我國講究梯次碳達峯,那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後利用好自身的資源稟賦,找到一條自己獨有的減碳之路。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城市類型千差萬別,碳達峯路徑也不一樣。就算是最發達的沿海地區,比如江蘇省中蘇北和蘇南的發展狀況也截然不同。

所以,要講究整體和局部的關係,雖然整體把控,但局部肯定有先有後。此外,時間上還有長期和短期的問題,城市的路線也各有不同,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是攀高達峯,然後快速下降,有的是走一個緩速下降,還有的是基本上不增長,處於長期高位波動,然後慢慢下降。

之前研究顯示,大約有80多個城市碳達峯了,但只有30多個城市屬於所謂的主動達峯,或者是優質達峯,即一定要在滿足人民生活或GDP或者人類福祉的角度,實現二氧化碳和經濟發展脫鉤,沒有經濟增長,二氧化碳排放增減其實重要性不大。比如像蘇州或者寧波這類城市,過去幾年GDP都持續的在增長,同時二氧化碳也有所下降,這是所謂優質達峯。而某些城市這幾年二氧化碳下降的很厲害,甚至在2013年就實現碳達峯了,而且最近碳排放降的接近碳中和了,但GDP也快“中和”了,所以這肯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碳達峯。

《21世紀》:對於實現“雙碳”目標比較晚的城市,應該對它們有什麼樣的支持?

關大博:首先是技術支持,同一個行業、不同地域企業間的差距就表現在技術上。根據自身能源稟賦,首先要把技術差距消除,比如都是用煤企業,廣東對於煤電的使用效率是非常高的,但是西北和東北就不同。 

第二個就是人才培養能力建設,實現“雙碳”不光是技術問題,還是管理問題,所以說在發達地區,也要在人才培養上支援欠發達地區。同時特別重要的是對青年人才的培養,“雙碳”需要幾十年來實現,所以相關人才也要注意梯次性的搭建。同時對於欠發達地區,不要急於求成突擊式減排,要從緩排、少排入手。

(本報記者吳立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