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媒體關注:那些恐婚的年輕人,究竟在怕什麼

左:“緣聚順德”佛山順德青年交友活動現場。中:廣州市青年宮舉辦“我們的節日”主題相親活動。右:“緣聚順德”佛山順德青年交友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當“公主”遇上“媽寶男”

自稱“恐婚”的00後女生方雨晴(化名)說自己最近挺苦惱,與大自己3歲的男友已戀愛3年,到了談婚論嫁時,男方父母對方雨晴的要求是:“必須生到有兒子爲止。”這讓她接受不了,她很害怕因爲生育問題與思想觀念比較傳統的男友及其家人產生矛盾。

進退兩難的方雨晴撥通了12355,尋求幫助。廣東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心理總督導鄒永玲分析,一方面懷胎和養育孩子都不容易,另一方面自己剛進入社會,還沒有穩定的收入……各種擔心、焦慮導致方雨晴沒有信心與男友結婚,但同時,她又認爲在自己周圍,很難找到跟自己相匹配的男友。

鄒永玲耐心地告訴方雨晴,婚姻是人生的課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可以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規劃好未來的生活和發展。面對男方家庭,先要明確自己退讓的底線,然後雙方可以在彼此理解、尊重的前提下充分溝通和協商。而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許瓊珊看來,這男女雙方都停留在“恐”的階段,而沒有能力去跟長輩進行溝通,改變現狀。方雨晴希望自己是“公主被保護”,還沒嘗試溝通勸服對方,就止步不前;而方雨晴的男朋友是個“媽寶男”,雖然有高等教育背景,卻對於父母不合理的生育觀乖乖順從。這種現象是他在原生家庭中邊界感模糊不清晰,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造成的,還不會對父母說“不”!

“這種情況多見於獨生子女家庭中。”許瓊珊認爲,兩人心智年齡還沒有達到結婚的成熟狀態,可以預計到婚後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兩人相處,最理想的狀態是相互促進和成長;普通的狀態是相處磕磕絆絆,婚姻中感受不到支持;不理想的狀態是兩人都拒絕長大不想擔責,就會相互指責和攻擊,躲到原生家庭父母的懷抱裏,不成長,反退縮。

據廣東省一項針對1000多名90後青年的婚戀調查,家庭責任、經濟負擔加重與失去自由,佔據在職未婚90後恐婚原因的前三位。

計較得失,忽略了優秀婚姻帶來的快速成長

“婚姻是要建立在社會支持保障之上,而我的周圍像沙灘,難以支撐婚姻的高樓大廈。”90後青年肖潘(化名)大學畢業來廣州打拼,他細數了一下自己的財產:兩套房、一輛車,還有存款,一年掙30多萬元不成問題。“一個人掙錢一個人花”挺輕鬆的,結了婚就是“一個人的錢三家人花”,根本不夠。按照他老家的習俗,結婚就要40萬元的天價彩禮,他覺得這錢還不如自己出國讀博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男女青年覺得“婚”與“不婚”是基於利弊計算。

在許瓊珊眼裏,肖潘是所謂“人間清醒”的代表。

他們都很優秀,事業有成,但一談婚姻,首先會擔心在物質上,另一半會不會給他帶來家庭負擔,成爲拖累。“很多人寧願不結婚,也不要降低生活水平”。但這些自稱“恐婚”一族的人,卻沒有看到構建家庭後相比獨身的優勢——優秀的婚姻可幫助人迅速成長。

把物質生活的增值放到第一位,是一些自稱“恐婚”的受訪者秉承的態度。他們對記者表達的意思多是:年輕人多做事業(有足夠的收入),才能看到出路。如果沒有事業,愛情也不過是曲終人散。如果找不到能攤薄生活成本的“隊友”,結婚就變成了弊大於利。

然而,在哪裏都不可能只得到不付出。一些恐婚者對身邊人要求很高,而自己又不願付出。大家盯着的都是付出就是喫虧,而沒看到婚姻中的付出能得到的幸福和美好。

許瓊珊解釋,婚姻就像一個銀行賬戶,每儲蓄一點感情,就多一分幸福;每透支一次傷害,就多一分虧空。那些破產歸零,還要揹負債務的,往往是沒有找對合適的相處模式。如果雙方都不願喫虧,不想付出,那是自己的問題,而不能怨婚姻。事實上,古往今來,優質的“婚姻銀行”非常多,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因此,許瓊珊指出,如今的婚戀教育變得尤爲重要,應正向引導青年,讓他們可以在婚姻中獲得成長和完善自我。

不可否認,婚姻是一所最好的學校,在其中歷練成熟、成長。每個人先要審視自己的“婚姻地圖”,瞭解自己關於婚姻的信念,並不斷擴大版圖、修整疆域,以此發現婚姻無限大的可能性,並收穫婚姻過程中所有的饋贈和禮物。

恐婚心理的形成有時也很盲目

虞姍(化名)看到自己身邊很多朋友結婚之後就圍着小孩和家庭轉,感覺他們事業受影響、失去了自由、沒有了自己的時間。她說,“現在談談戀愛就很好,我比較恐婚”。

毫無疑問,虞姍的恐婚心理源自通過朋輩影響獲得的間接經驗。

許瓊珊分析,恐婚心理的形成一是兒時父母互動的情景進入深層潛意識;二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親戚朋友的婚姻狀況、鄰居社區裏發生過的事件,以及媒體對婚姻案件的報道等產生的觸動;三是個人自身經歷等。在沒有真正進入婚姻之前,從同學、同伴間的異性互動和情感關係中經歷各種體驗,並從中汲取經驗,“有不少年輕人自己沒有嘗試過,卻更容易從負面的事件中形成偏見”。

胡攀(化名)表示,自己不結婚就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已經過得一地雞毛了,我就不要加入了”。

許瓊珊分析,胡攀沒有清晰的“婚姻地圖”,也沒有在父母的婚姻生活中看到良好的“情感銀行”。一個人要準備結婚,一定要準備好長大,準備好與另一個人組建家庭,爲家庭負責任。這其中包括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分離,獨自擔當自己核心家庭的建設。

青年婚戀諮詢師吳宣(化名)認爲,恐婚是一個社會人羣的心理狀態,其產生存在着多種原因,而他在處理的時候,不會單方面鼓勵結婚,而是要尋找其問題癥結。

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個性化的。吳宣會和諮詢者溝通一個觀點:婚姻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既存在責任也帶來收穫。我們對婚姻的恐懼,往往來自對其無知。不知道自己的婚姻生活會是怎麼樣的,自己能否面對其帶來的挑戰。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遇到一個相互喜歡的人,慢慢地將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夠走到最後就是婚姻。

之所以恐婚,是因爲很多人在婚姻裏無法感受到美好的情緒價值。“其實,情緒價值是自己給的,而不是要依賴他人給自己幸福感和美好的感覺。”許瓊珊建議,學會有效溝通技巧,提升婚姻生活質量,讓婚姻家庭成爲安全的港灣,讓更多人在婚姻裏感受到美好。

社會應多給青年“減負”

吳宣分析,“恐婚”和“不婚”是兩個不同的屬性,前者是既想又怕,後者是不想所以不怕。

根據上述調查,加入性別因素進行分析之後,男性選擇結婚的比例高於女性。根據性別與年齡雙重因素的影響,可以看出1990-1994年出生的青年相比於1995-1999年出生的青年,結婚意願更高。所以,雖然有種種問題,90後單身青年在一定年齡期限到來之時(30歲上下),總體趨勢還是會選擇結婚。

青年的婚戀問題,與社會政策等方面也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爲什麼一些青年不願意結婚?除了找不到跟自己相匹配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希望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在組織家庭過程中遇到生活難題的時候,更容易解決。

“在社會層面上更多地給青年減負。”吳宣認爲,結婚可以很簡單,成本也不用高,需要有比較健康、實在的交往方式,或者婚姻家庭建設的方法,讓年輕人在婚姻家庭中看到希望、看到幸福。

當身邊的同齡人開始恐婚

朱彩雲

如果“別人家的孩子”也存在迭代的話,到25歲以後,這一人羣的諸多特點裏一定有一個叫作“結婚早”。但這一回被比較的結果是,不少同齡人不願奮起直追,一些本就恐婚的青年男女只是更惶恐。面對結婚這場之後要持續作答的開卷考試,不僅考題千奇百怪,答案還動輒無解,別說恐婚,有的單身朋友連交付真心的戀愛都敬而遠之。

相比於自己尋覓佳偶,他們更願意投入到別人的戀愛之中,爲虐戀落淚,爲甜蜜莞爾。在觀看戀愛綜藝節目時,他們明察秋毫,在頭腦中推演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而關閉播放,回到現實,他們像是圍觀自己的觀衆,總要提醒自己“心動常常帶來危險”。

在近日黃山市舉辦的“你好青年Social(社交活動)一下”首場活動——青春露營派對上,就有這樣的“含蓄”時刻。在玩起兒時熟悉的擊鼓傳花時,參與活動的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在喊停時被選中,傳着傳着,花就“飛了起來”,好像被“選中”——把花獻給一名異性並闡述理由,是種懲罰。

當一段有可能發生的緣分就在眼前時,年輕人在拒絕什麼、顧慮什麼?排除社恐、沒看中等因素之外,是否還有更根本的原因在起着作用?而確認過彼此還不想結婚的男女,就顯得更爲奇怪:緣分已到,爲什麼害怕一紙婚約?

有人用“風險投資”來類比一些人的擇偶行爲,並以此解釋恐婚的原因。談戀愛、結婚都需要考慮控制成本,評估對方能力、發展前景等。這當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由戀愛發展到今天,男女雙方尤其是女性能夠更自主地選擇結婚對象,能把不結婚作爲一種選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親密關係中最動人的部分——愛與真誠,似乎逐漸讓位於各種現實因素的疊加,財產彷彿成了婚姻中匹配的首要標準。

責難這一點顯得缺乏生活經驗,大多數人都體味過“有情飲水飽”的知足,卻也不敢想象“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窘境。當一對青年開始從“我們”出發,家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穩固的財力予以支撐。即使躲過了“天價彩禮”,也得開始盤算今後孩子教育、父母養老等需要的大致支出。

如果說成本問題是懸在年輕人心中的一把尺,那麼責任,則是他們要組建家庭時無法迴避的。換句話說,有些年輕人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卻還沒做好準備,去攜手承擔更多的責任。

類似“陪我不結婚”的想法,倒可以描繪“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幻夢,看似浪漫先鋒,卻也有自私、逃避之嫌。應對的解題思路或許關乎兩個個體的獨立。更簡單地說,只有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對自己負責,才能互相支持。

有人說,婚姻必須植根於生活。相比降低法定婚齡之類的建議,讓年輕人有足夠的意願和能力去盡情享受生活,纔是幫助他們鼓足結婚勇氣的關鍵。筆者認爲,結婚需要衝動的勇氣,也需要冷靜地判斷,既是對對方的篤定,也是更加確認自己、把握自己的過程。當然,如果相關方面能提供更具體的幫助,在購房、兒女教育等方面爲青年排憂解難,年輕人也許會更敢暢想並享受二人生活。

借用很多年前一部電視劇《愛你沒商量》裏的臺詞:“咱們,誰也別成爲誰的天。”也許在親密關係中,不期待誰撐起一片天,就不怕“這片天”塌了。各自撐起自己的天,爲自己兜底,才能在並肩同行中,向更開闊處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