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碩    每經編輯 孫磊    

近期,鴻蒙系統頻繁在汽車圈亮相。

先是首款搭載鴻蒙車機系統的燃油車——北汽魔方車型日前正式上市。據瞭解,魔方車型配備車規級麒麟990A芯片,內置華爲鴻蒙OS系統,支持5G網絡連接,可結合駕駛場景進行UI層級設定。同時,車機可與手機實現導航、視頻通話、多媒體等功能的無縫切換。

而就在北汽魔方車型上市前一天,華爲正式發佈了鴻蒙OS 3.0版本。同日,AITO品牌首款搭載鴻蒙車機系統的純電車型問界M5 EV也開啓小訂。華爲方面表示,在功能層面,鴻蒙3.0系統的硬件調用更加徹底,例如可通過智能手錶查看車況信息,並進行一鍵解鎖車門、開關車窗、開啓尋車模式等操作。智能座艙的中控屏還可以聯動智能家居設備控制室內的空調、燈光等。

事實上,鴻蒙車機系統接連“上車”背後,智能座艙已成爲車企們爭相發力的對象。數據顯示,在2021年中國新發布的乘用車車型中,智能座艙的滲透率已達50.6%。另據汽車專業調查機構IHS預測,到2030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681億美元。

7月27日晚,HarmonyOS華爲鴻蒙3.0正式發佈。圖爲7月28日,北京金地廣場HUAWEI華爲體驗店,華爲鴻蒙3.0的標誌貼紙 視覺中國

車企與互聯網大廠博弈

據瞭解,汽車智能座艙主要由軟硬件和人機交互技術構成,硬件包括液晶儀表盤、HUD、顯示屏、芯片等,軟件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等,人機交互技術包括語音識別、觸控識別等技術。

據ICVTank預測,中國智能座艙市場將在2025年達到1072億元規模,爲2020年的2.14倍;按照當前的增長速度,中國或將成爲全球最大的智能座艙市場。

廣闊前景之下,車企和互聯網大廠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也就此展開。在國內市場中,由於安卓系統具備較爲完善的應用生態,國內主機廠一般選擇在基於安卓下,進行定製型操作系統的研發,如比亞迪DiLink、蔚來NIO OS、小鵬Xmart OS等。

不過有觀點認爲,大多數基於安卓開發的車機系統,受限於安卓宏內核的特性,對硬件性能的要求逐代提高,直接導致開發週期偏長的汽車無法跟上硬件升級節奏,更無法保證多設備的互聯。

因此,也有部分主機廠選擇與互聯網大廠合作。其中,蘋果的CarPlay是當前“上車”最多的操作系統。今年6月,蘋果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發佈了全新一代CarPlay車載系統,該系統不僅能承載智能車機中的娛樂和導航功能,還能直接實現調節車內溫度設置、座椅加熱、車窗門控制等汽車大部分電子功能,這意味着新一代系統已更深入地連接到汽車核心駕駛系統,而不再只是iPhone的簡單“延伸”。據瞭解,目前與蘋果展開合作的汽車品牌超過70個,適用車型數量已超過600款。

不過,車企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並非如想象中穩固。“互聯網巨頭入局汽車領域,雖說合作共贏,但當平衡被打破後,主權之爭是必然發生的。而圍繞汽車產品所產生的大數據等衍生品的所有權之爭也是其面臨的問題。”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表示。

爲後續生態打開入口

前期搭載以外,智能座艙的後續盈利能力也爲各方所關注。

此前,特斯拉就推出“硬件預埋+軟件付費”策略,以軟件服務的形式爲企業打開新的營收方向。數據顯示,2021年其全年軟件服務及其他收費在特斯拉總營收中佔比接近7%。

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設計創意學院雙聘教授、人車關係實驗室創始人馬鈞看來,智能座艙是傳統汽車產業演變爲生態產業的切入口,可以衍生出各類新商業模式。藉助於很多其他行業的成熟技術,如可穿戴技術、生命體徵檢測、毫米波雷達、數字孿生等技術,圍繞智能座艙的新生態、新商業模式可以跑得更快,且變現的速度快。

“我們很看中阿爾法S全新HI版上搭載的華爲鴻蒙座艙,這是我們的一個窗口。我認爲未來車、家居、穿戴設備、公共設施四個大腦將是相通的,而鴻蒙系統能兼容自己和安卓系統,這個能力毋庸置疑。所以我們覺得基於鴻蒙系統之後的二次開發,是我們這個品牌看重的。”近期,搭載華爲鴻蒙座艙的極狐阿爾法S全新HI版本正式交付,北汽新能源董事長劉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

數據諮詢機構IHS在《智能座艙市場與技術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中提出,智能座艙的終極形態將是一個智能的移動空間,隨着人機交互與座艙感知技術突破,智能座艙也將進入多模交互、多屏融合、主動式內容服務和萬物互聯的新階段。未來交通出行與汽車使用場景將進一步拓展,基於車輛位置與狀態信息,爲用戶提供融合信息、娛樂、訂餐、互聯等多元功能,推動汽車真正進化爲“第三生活空間”。

中國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告訴記者,智能座艙的未來發展擁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這也是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和科技巨頭們,都在大力佈局智能座艙相關技術,以爭奪智能汽車定義權的原因。“未來的大趨勢還將是車企與第三方企業合作,畢竟在科研能力、人才儲備和體制機制上,車企都很難支撐起完全自主開發並獨立開展技術迭代。至於後續車企與科技公司合作可能出現的問題,我認爲未來經過雙方的不斷磨合和調整,最終會形成一個較爲成熟、可以借鑑的商業合作規範或者說模式。”顏景輝說。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