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

繼“破淨潮”之後,銀行理財市場的又一動向引發市場關注。近日,記者注意到,多家銀行,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的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有的甚至不滿一個運作週期。 對於提前終止運作的原因,相關公告表示“後續市場不可控因素較強”“避免因管理規模下降造成投資損失”等。不過有市場人士表示,主要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不及預期,導致投資人“用腳投票”。

被終止產品多爲固收類

近日,中信銀行理財子公司信銀理財發佈《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1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決定於2022年7月27日提前終止本理財產品。8月2日該產品發佈到期清算公告,運作起始日爲2021年7月21日,到期日爲2022年7月27日,產品份額淨值爲1.0130元。

據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信銀理財已經提前終止了4只固收類理財產品,除了上述理財產品,還有固盈象固收穩健半年定開1號,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9號、12號,且均屬於第一個封閉期結束後終止產品運行。

對於終止產品運行的原因, 以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1號理財產品爲例,信銀理財表示,爲保護投資者利益,理財產品管理人有權按照該理財產品資金運作的實際情況,主動終止本理財產品。經審慎評估該理財產品目前投資情況,管理人認爲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於保護產品持有人的權益。

國有大行的產品也遭遇類似尷尬,農銀理財也有一款產品宣佈提前終止運作,與信銀理財產品不同的是,該產品尚未達到第一次定期開放日。

7月18日,農銀理財發佈公告稱“農銀同心·兩年開放”價值精選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新客新資金專享)(下稱“農銀同心·兩年開放第一期”),計劃於2022年8月24日提前終止。對於提前終止原因,農銀理財表示,因預計後續市場不可控因素較強,該產品淨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爲更好提供產品服務,保障投資者權益,所以提前終止。

農銀同心·兩年開放第一期爲一款混合類產品,成立於2020年8月26日,理財產品最長期限10 年,每兩年開放1次,第一次開放期爲2022年8月26日。

此外,日照銀行旗下的“黃海萬利寶(20180104期)雙季聚財半年定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也在第五投資週期到期日提前終止了運作。公告給出的理由是“避免因管理規模下降造成投資損失”。

此外, 浦發銀行、渝農商理財、 盛京銀行等多家銀行系機構的理財產品,發佈了提前終止的公告,2022年以來累計終止的理財產品數量達到10只。

仔細分析多數被終止的理財產品來自偏固收陣營。

由於今年全球央行齊齊收縮流動性,不少理財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收益。如上述提到的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1號理財產品、 農銀理財“農銀同心·兩年開放”價值精選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等。

鉅額贖回情況存在

普益標準研究員霍怡靜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進入理財淨值化時代後,伴隨今年股債市場劇烈震盪,部分理財產品投資業績不及預期,淨值波動較大,引起部分客戶不滿,理財公司面臨較高的資金申贖壓力,同時理財產品的管理規模下降後投資風險加大,性價比低,因此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另外也有部分理財產品設置了終止條款、老產品按照資管新規要求提前終止,或者私募理財產品的客戶選擇不再投資等原因。

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大額贖回確實存在。如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11號理財產品首個贖回開放日是今年7月21日,當天該產品觸發鉅額贖回,理財份額淨贖回申請超過了上一開放日存續總份額的10%。

不過對於提前終止,霍怡靜認爲不見得是壞事。對投資者來說,產品提前終止有利於投資者及時止損,減少因產品業績不佳導致的資金損失程度,但是可能會降低投資者對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對機構來說,提前終止產品不利於客戶信任、品牌形象以及整體的風險管理,但是有利於機構推動理財產品轉型。

興業證券統計,截至2022年7月31日,已有29家理財子獲批成立,27家理財子正式開業,其中理財子公司23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4家。理財子目前處於存續和在售期的理財產品合計共有9404只,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排在前三位,分別爲1227只、911只、788只。產品維度方面,目前理財子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期限以T+0、6-12個月、1-3年爲主,分別爲770只、1753只、4833只;運作模式以封閉式淨值型爲主;風險等級以中低級爲主。

中信證券的研報表示,資管新規發佈以來,理財公司逐漸成爲市場中堅力量。大型銀行下設理財子公司承接其理財業務,銀行自身迴歸傳統信貸功能;中小銀行未被授權設立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到期後不得展期,理財業務萎縮。從2018年12月至今,監管部門堅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原則,已批准29家理財公司籌建,理財業務公司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而尚有理財產品存續的銀行機構下降至近300家,理財市場已呈現出以理財公司爲主、銀行機構爲輔的格局。 從產品類型看,理財子公司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佔主導,且存續規模及佔比呈上升趨勢。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爲15.92萬億元,佔理財公司產品存續餘額的92.62%;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爲1.24萬億元,佔產品存續餘額的7.21%;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爲0.03萬億元,佔產品存續餘額的0.17%。

儘管市場不可控因素較強可能導致產品淨值出現較大波動,但這恰恰是考驗各機構策略選擇的最佳機會。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銀行理財“真淨值”時代,舊有的預期收益率不再有,理財淨值波動加大。真正迴歸“代客理財”的本質後,理財收益完全取決於實際投資結果,收益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難度明顯加大,理財投資者應選擇投研實力較強的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並儘量拉長投資週期,減少淨值波動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