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歐洲經濟火車頭”動能漸弱,德國經濟衰退風險幾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何柳穎報道 德國經濟疲軟跡象漸顯。受俄烏衝突、能源價格飆漲、供應鏈中斷等多重因素影響,這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正面臨着嚴峻的經濟下行風險。

當地時間8月1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6月份德國零售業的銷售額同比下跌了8.8%,爲1994年以來最大跌幅,跌幅大於市場預期的8.0%。環比來看,6月德國零售額實際下降1.6%,而市場普遍預計會增長0.2%,不料未升反跌。

消費不振之外,近期公佈的各種經濟數據也不甚樂觀。通脹方面, 德國7月CPI同比初值爲7.5%,已是連續5個月站在7%以上的歷史高位;經濟增長方面,德國第二季度GDP初值同比上漲1.5%,較第一季度3.6%的同比增速顯著放緩,環比來看,第二季度GDP下降至0%,陷入停滯,低於第一季度的0.8%。

德國聯邦統計局表示:“持續的新冠疫情、供應鏈中斷、物價上漲和俄烏衝突等嚴峻的全球經濟狀況,都清楚地反映在經濟發展中。”受制於各種不利因素,德意志銀行7月的預測稱,德國經濟正逐步陷入衰退,其GDP將在2023年萎縮1%。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務委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劉英看來,目前在歐元區內,高通脹、低增長、高債務已是共性問題。而德國作爲一個對外依存度高的經濟體,其受到的外部因素衝擊尤其大。

“一方面,輸入型通脹以及成本推升型通脹問題突出,抑制了其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歐元區加息節奏從原來計劃的25個基點翻倍至50,這對德國重點產業服務業而言是一個較大的壓力;其次,能源供給不穩定的情況下,工業復甦難以保障,經濟下行壓力隨之增大。”劉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零售業銷售額現28年來最大跌幅

8月1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按照經日曆和季節性調整的實際價值算,德國6月零售業的銷售額環比下降1.6%,同比下跌8.8%,創下了1994年以來最大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和“實際零售額”同比下跌8.8%相比,若未扣除通脹因素,按名義價值計算的銷售額同比降幅只有0.8%。聯邦統計局指出,如此大的剪刀差反映了零售業價格的高增長,這已對消費環境造成了顯著影響。

零售業銷售額出現28年來最大跌幅,通脹自然難辭其咎。自3月以來,德國通脹就一直保持在7%以上的歷史性高位,最新出爐的7月通脹率爲7.5%,其中能源價格同比暴漲35.7%,食品價格漲幅達14.8%。

安邦智庫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宏旭認爲,“德國通脹水平居高不下,居民生活必需品開支佔比增加,不得不減少其他非必需商品的消費,包括服裝、電子產品等;另一方面,今年以來歐元的持續貶值也推高了歐盟外部的進口商品價格,也相對減弱了德國居民購買力。”

當前,受地緣政治衝突持續、能源危機愈演愈烈的消極影響,德國居民消費信心顯得難以提振。根據德國市場研究機構捷孚凱公佈的7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該指數下跌了2.9點至-30.6,創下自1991年該項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紀錄。魏宏旭認爲,這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德國居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正在加劇。

7月PMI跌破榮枯線

消費不振之外,深受疫情與地緣局勢影響的德國製造業也顯得低迷。

數據顯示,德國製造業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已經跌破了50的榮枯線,僅爲49.3,已陷入經濟衰退區間。劉英指出,“疫情暴發至今,德國的製造業有所恢復,但由於歐洲疫情始終反反覆覆,整體並沒有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而俄歐近期實施的一系列制裁與反制裁,無疑使其製造業復甦更難以爲繼。”

以其王牌產業汽車作爲參考,2021年德國汽車業出口額爲1176億歐元,較前一年增長9.9%,但與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相比仍低8.2%。如果說之前的製造業困境更多地囿於芯片短缺,如今的能源供應問題更是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衝擊。

根據德國工商大會(DIHK)對德國各行業和地區約3500家公司的初步評估,有約16%的工業公司感到不得不通過減產或放棄部分業務領域來應對當前的能源形勢。能源密集型公司尤甚,有約32%該類型企業生產被迫放緩或放棄部分業務領域。

展望後市,德國企業並無過多信心。德國IFO商業景氣指數已從6月的92.2(經季節性調整)降至7月的88.6,爲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IFO經濟研究所指出,德國企業情緒已明顯降溫,企業預計未來幾個月內業務展開將變得更加困難,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天然氣的短缺危機正給經濟帶來壓力。

一個積極的訊號在於,德國近月出口有所回暖。最新數據顯示,德國6月份季調後出口環比增速達4.5%,創歷史新高,大大高於預期的1%。出口額的回升主要得益於美歐市場的需求恢復,對美國、歐盟的出口較5月份分別上升了6.2%和3.9%。藉此,德國扭轉了5月份歷史性的貿易逆差。

魏宏旭認爲,對外出口的回升,反映出一方面俄烏衝突等原因帶來的供應鏈紊亂正在緩解,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德國經濟中製造業產業鏈的潛力。“換句話說,在供應鏈危機逐漸緩解的情況下,德國經濟在供應端仍具有很強的韌性。另外,歐元兌美元的持續貶值,也實際上降低德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增強了出口商品的競爭力。”

但俄烏局勢未明,德國企業仍面臨着諸多變數。“未來趨勢而言,雖然企業端正在逐漸適應能源和供應鏈緊張的局面,但仍然受到能源供需變化的影響,不確定因素較多。”魏宏旭稱。

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

作爲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經濟狀況曾一度優於多數其他歐元區國家,但從該國近期公佈的多個經濟數據來看,這一“老大哥”的經濟復甦前景並不明朗。

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2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經價格、季節性和日曆調整,2022年德國第二季度GDP與2022年第一季度相比保持不變,環比零增長,陷入停滯。值得注意的是,若把小數點後兩位數字考慮在內,該國二季度GDP指數實際上環比萎縮了0.04%,表現不及法國、意大利等其他歐元區經濟體。

而從近四個季度的GDP增速來看,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德國的數據都處在相對低位。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丁純向21記者指出,“自歐債危機以來,德國的經濟表現堪稱‘一枝獨秀’,在歐元區成員國中長期領銜。但在當下地緣政治衝突、能源危機暴發、通脹高企、供應鏈中斷等因素衝擊下,這個製造業大國以及出口大國經濟增長後勁漸顯不足。”

各種不利因素之下,德國央行預計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將分別爲1.9%和2.4%。相較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值要更爲悲觀,其預計德國今年的經濟增速爲1.2%,明年的經濟增速僅爲0.8%。

雪上加霜的是,歐洲央行11年來首次採取的加息行動給德國帶來了更大的經濟不確定性。在此之前,歐洲央行長期堅持寬鬆貨幣政策,走過了8年的負利率時代。7月21日,歐洲央行一舉加息50個基點,幅度超過原本透露的25個基點。魏宏旭認爲,歐洲央行的加息將抑制需求,進一步拖累德國經濟前景,甚至走向滯漲。

與此同時,該國的債務風險問題亦值得關注。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德國公共債務上升至約23000億歐元,統計專家稱,與2020年相比,2021年的公共債務增加了1483億歐元,同比增加6.8%,達到債務統計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這種情況下,德國將何時重啓“債務剎車”成爲了焦點所在。德國“債務剎車”是指本國財政赤字不可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0.35%,除非發生特殊經濟情況。疫情暴發後,這一憲法條款被暫時停止遵循。

根據此前消息,德國計劃從明年開始重新遵守“債務剎車”,但如今伴隨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增高,“債務剎車”究竟能否按時迴歸顯得難以預測。丁純指出,“目前德國的經濟環境需要財政刺激政策的支持,而這又會有財政赤字超標之虞,若德國重新執行債務剎車政策,自然會遭遇政策舉措相互協調的問題。”

德國財政部長克里斯蒂安·林德納近日表態稱,將堅持“債務剎車”,避免德國債務進一步增加。

經濟走勢將取決於地緣局勢變化

在黑天鵝事件的衝擊下,德國後續經濟走勢將朝哪個方向發展?受訪專家一致認爲,該國經濟復甦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這中間涉及到能源危機及其衍生的通脹問題。

能源供給方面,德國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比如煤炭,歐盟對俄第五輪制裁中提出的煤炭禁令即將在本月中旬左右生效,屆時歐盟將徹底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煤炭。天然氣供應更是令德國焦慮,自7月27日起,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北溪-1”輸氣量僅以20%的運營水平進行輸送。如今,供應的關鍵角色——管道渦輪機何時能交付仍是未知數,“即使渦輪機交付,天然氣供應也可能會有進一步中斷”,德國總理朔爾茨稱。

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成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天然氣在德國能源轉型中是關鍵的過渡性化石能源,但其進口高度依賴於俄羅斯。德國的天然氣消費中,商業及供電供熱、工業、居民的用氣比例約各佔三成,能源危機若深化發展,德國經濟運行成本將大幅提升。”

通脹方面,除急需緩解能源價格的上漲之外,還需警惕通脹的螺旋式上升。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此前曾指出,工資-物價螺旋上升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屆時通脹將加劇。

在物價持續上升的過程中,德國聯邦議會對工資水平作出了相應調整。7月1日,德國最低時薪從之前的9.82歐元增加至10.45歐元,10月1日,將繼續上升至12歐元(約合83元人民幣)。下圖可見,今年提薪幅度爲近八年之最。德國勞工和社會保障部長鬍貝圖斯·海爾認爲,從經濟角度來看,12歐元的最低時薪是有利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增強了購買力,爲經濟復甦提供了重要動力”。

但這會否導致工資-物價的螺旋式上升?丁純認爲,這個可能是存在的,但是需要考慮到兩點:其一,目前德國工資的提高還沒有超過物價的上漲速度;其二,德國工會和企業主之間通常會開展協商,簽訂一份集體協議(Tarifverträge)來規定工資水平,意味着工資上升幅度未必完全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需。

總體而言,能源問題仍是“重中之重”。俄烏衝突爆發前,德國約55%的天然氣、50%的煤炭和35%的石油來自俄羅斯。魏宏旭稱,正是由於德國對俄羅斯能源高度依賴,能源問題帶給德國經濟的傷害會很嚴重,這也是導致目前德國經濟不振的主要原因。

“短期內,德國仍難以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在俄烏衝突長期化的情況下,德國經濟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另外,能源危機衍生的通脹也會是一箇中、長期問題。我認爲,如今德國方面單純依靠財政政策的補貼或擴大開支等政策難以解決目前的問題,最主要的是需要有效控制和降低地緣風險,緩解這給德國能源安全帶來的壓力。”魏宏旭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