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近期,農銀理財、信銀理財等部分理財子公司的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對於產品提前終止運作的原因,部分機構給出瞭如“後續市場不可控因素較強”“避免因管理規模下降造成投資損失”等解釋。

今年以來,股債市場震盪加劇,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較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部分理財子公司面臨資金申贖壓力。同時,理財產品的管理規模下降後的投資風險加大。因此,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業內人士同時指出,雖然提前終止產品運作可以止損,但在全面淨值化時代,銀行及理財子公司要留住投資者,需進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此外,還應當做好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和投資者教育工作,引導投資者理解淨值型產品收益風險共擔的本質。

投資業績不理想或是主因

“因預計後續市場不可控因素較強,本產品淨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爲更好的提供產品服務,保障投資者權益,我司計劃於2022年8月24 日提前終止本產品,產品到期日同步變更。”日前,農銀理財發佈公告如是表示。

據瞭解,上述產品爲農銀理財“農銀同心·兩年開放”價值精選第一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新客新資金專享),到期日原爲2030年8月26日。

此外,信銀理財日前也發佈公告表示,爲保護投資者利益,理財產品管理人有權按照理財產品資金運作的實際情況,主動終止某款理財產品。而信銀理財在公告中提到的該款理財產品,在終止運作公告發布的前一天發生理財份額淨贖回申請超過上一開放日存續總份額10%的情形,觸發了鉅額贖回。

除此之外,信銀理財官網信息顯示,信銀理財固盈象固收穩健半年定開1號理財產品、信銀理財智慧象固收增強FOF一年定開9號理財產品等也提前終止運作。

從上述提前終止運作的產品類型看,以固收類爲主,產品封閉期較長,多爲6個月、9個月、一年、一年半、兩年等等。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原因是多方面的。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告訴記者:“一是投資業績不理想,產品提前終止可以儘早止損;二是產品觸發了提前終止條款,比如理財份額低於下限要求;三是新老產品交接運作。”

普益標準研究員霍怡靜表示:“進入理財淨值化時代後,伴隨今年股債市場劇烈震盪,部分理財產品投資業績不及預期,淨值波動較大,引起部分客戶不滿,理財子公司面臨較高的資金申贖壓力。同時,理財產品的管理規模下降導致投資風險加大、性價比低,因此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另外,也有部分理財產品設置了終止條款、老產品按照資管新規要求提前終止,或者私募理財產品的客戶選擇不再投資等原因。”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發生過“破淨”的銀行理財產品佔存續產品數量的9.73%,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緒。但從上半年理財產品的兌付情況來看,產品兌付收益並沒有因爲短期的“破淨”浪潮受到嚴重的影響,仍有超9成的產品能夠達到業績比較基準,完成收益兌付。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歷經三年多的整改和轉型,銀行理財已邁入“真淨值”時代。日前,梁濤在“2022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表示,截至2021年末,理財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剛兌性質的保本理財清零,需整改的保險資管產品累計壓降96%。此外,銀行業、保險業的資管產品淨值化水平已經超過了95%,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顯著提升。

持續提升投研水平

今年上半年,震盪的市場和“打破剛兌”的產品無疑給廣大投資者上了深刻的一課。在淨值化轉型背景下,“剛性兌付”已經不復存在。但作爲投資理財的金融工具,理財產品的收益仍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

對於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劉銀平認爲:“對投資者來說,如果理財產品因投資業績不達標而提前終止並非壞事,提前止損比繼續持有更有利。不過,由此或降低客戶對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的信任度,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這樣做不利於維護客戶關係。”

霍怡靜也表示:“對投資者來說,產品提前終止有利於投資者及時止損,減少因產品業績不佳導致的資金損失程度,但是可能會降低投資者對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對機構來說,提前終止產品運作不利於客戶信任、品牌形象以及整體的風險管理,但是有利於機構推動理財產品轉型。”

未來,隨着淨值化轉型的逐步推進,產品提前終止的情況可能還會出現。霍怡靜認爲:“產品的淨值隨市場行情波動,投資者將會靈活調整投資資金,從而影響產品管理規模。綜合考慮客戶訴求、經營成本和投資收益等方面原因,業績表現不佳、淨值波動大、管理規模小的產品提前終止運作屬於正常現象。”

“提前終止運作的理財產品佔比很低。”劉銀平認爲,未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作會繼續發生,但不會成爲普遍現象。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爲,在銀行理財“真淨值”時代,舊有的預期收益率不再存在,理財淨值波動加大。真正迴歸“代客理財”的本質後,理財收益完全取決於實際投資結果,收益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難度明顯加大。

在此背景下,銀行和理財子公司需要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

劉銀平表示:“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應合理設置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防止設置難以達到的業績比較基準。同時,謹慎選擇投資標的,防止投資的金融資產遭遇信用惡化事件導致產品收益下跌。”

霍怡靜認爲:“首先,理財機構要留住投資者,需進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提升專業配置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合理佈局產品類型和投資方向,提升業績表現;其次,應當做好投資者適當性匹配和投資者教育工作,引導投資者理解淨值型產品收益風險共擔的本質。”

此外,普益標準研究認爲,銀行理財機構積極建立系統化的投研體系,涵蓋策略、行業的大類資產研究框架,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獲取數據,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和行業動向,爲產品設計和投資方向提供觀點和投研判斷支撐,加深對底層資產的洞察整合,提升資產管理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促使銀行理財投資方向的多元化發展。

進入“真淨值”時代,理財收益將完全取決於投資收益。廖志明團隊在研報中指出,當前,銀行理財逐步公募基金化,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值法估值比例大幅提升,淨值波動加大,民衆理財投資的難度上升。民衆應選擇投研實力較強的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並儘量拉長投資期限,減少因產品淨值波動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