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印度近日宣佈一項重大舉措,從7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外媒稱,印度總理莫迪2019年曾承諾,到2022年底消除一次性塑料製品,“這是亞太地區最雄心勃勃的目標”。但現實情況是,印度市場並沒有爲“禁塑令”做好準備,多家企業甚至受困於一根小小的吸管,紙吸管等替代產品供不應求。在此背景下,印度吸管市場是否有大量商機?中國吸管行業是否可以赴印度挖掘機會?其他國家的環保吸管產品有什麼經驗可借鑑?《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印度企業的生產能力幾乎爲零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海英】距離印度政府宣佈的“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已過去一個多月,彭博社近日以“莫迪的塑料吸管禁令讓印度消費者口渴”爲題報道稱,包括塑料吸管在內的19種一次性塑料製品被印度官方列爲“違禁品”,但印度飲料、吸管行業等顯然沒有爲此做好準備。由於缺乏塑料吸管的替代品,加上疫情中斷供應鏈,印度多家飲料企業目前面臨紙吸管困局。

報道稱,印度飲料製造商每年使用約60億根吸管,但印度國內紙吸管產能幾乎爲零。近日,一些吸管使用大戶如可口可樂等飲料公司還在遊說印度政府,稱產品沒有合適的吸管替代品,請求政府將吸管撤出禁用名單,但未被採納。吸管的生產方也沒做好準備。生產廠家的代表、全印度塑料製造商協會主席薩姆帕特認爲,對於衆多塑料製品生產廠家來說,改變產品、改造設備,以及培訓工人以適應新技術、新產品的要求,所有這些都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不可能在一年內完成。他估計,該禁令將爲印度超過8萬家生產一次性塑料製品的公司帶來巨大影響,並導致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尤爲關鍵的是,有印度當地媒體和網友的評論認爲,作爲“禁塑令”政策制定和實施的關鍵方,印度政府其實也沒有完全做好準備。政府規定,違反禁塑令者將被處以最高10萬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8480元)的罰款,嚴重違規者可能面臨最高5年監禁。目前,政府出臺的禁令缺乏配套措施以及政策實施層面的實操性、連貫性。依據以往的經驗教訓,印度中央與地方之間缺乏一致性以及推諉扯皮,是許多類似政策“無疾而終”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早在2009年,印度政府就推行過“禁塑令”。筆者當時在新德里一家小商店買東西,付完錢才發現商店不提供塑料袋,只給了2個小紙袋,筆者只好抱着一堆東西往回走。但隨後,印度商人們對禁令做出了“柔軟”但有效的反制,印度的生產商、銷售商和塑料支持者成立聯盟,他們製作廣告在媒體循環播出,宣傳“塑料袋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最終該禁令不了了之。印度當地分析人士告訴筆者,印度貌似嚴厲的法令制定起來很快,但落地執行卻難立竿見影,“這種感覺有點像親媽打孩子,手舉得高,落得輕”。

對於此次“禁塑令”的執行,今年有印度媒體爆出相關政府督察組已完成罰款15萬美元。一些大型商超以及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連鎖店已開始使用紙質吸管。但佔據印度銷售渠道九成以上的遍佈城鎮鄉村的小商店,則多是在抱怨、觀望或與執法督察人員“打游擊”。在生產層面,最近印度當地少數能夠生產紙質吸管等替代產品的公司訂單暴漲,但據測算,即使他們滿負荷生產,產能也不夠滿足市場需求的一成。

面對如此巨大的供需矛盾和市場前景,各方資本尚未如預期那樣殺入塑料替代品行業,或許它們也在繼續觀望,2022年的禁塑令,會否與當年一樣成爲另一個“無言的結局”。

有熟悉印度當地營商環境的分析人士稱,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到印度辦廠,徵地難、辦證遙遙無期、腐敗等問題,依然是繞不開的難題。綜合來看,外資進入印度紙吸管等行業前景尚不明朗。

中國“吸管大王”:我不願去印度投資

【環球時報記者 楊沙沙】去年1月1日開始,被稱爲“史上最強限塑令”生效,中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由此,紙吸管、PLA(聚乳酸)可降解吸管登上市場。在吸管市場上,浙江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是該行業的“隱形冠軍”(不爲公衆所熟知卻在某個細分行業或市場佔據領先地位的中小企業——編者注)。“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在其著作《隱形冠軍》中介紹稱,一根小小的吸管可能只有幾毛錢的價值,但這樣一個利基市場同樣能夠孕育出世界級的企業。雙童吸管創始人樓仲平也被稱爲“吸管大王”,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爲一家中國本土企業,雙童並不計劃去開發印度市場。

雙童吸管於上世紀90年代創立,目前產品已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一天能產出1.7億根吸管,年產銷可達7000多噸。《隱形冠軍》一書中稱,歐洲人喝可樂或者橙汁時用的吸管雖然看不到品牌,但很可能是來自義烏的雙童。樓仲平告訴記者,目前公司也有相當產能爲國內市場提供紙吸管、PLA吸管等。“紙吸管談不上有多高的門檻,產業鏈說白了主要是紙,並沒有十分高的科技含量”,樓仲平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一根吸管需要三層紙,最裏面一層要求最高,因爲直接跟飲品和人接觸,用紙關鍵在於要符合食品用紙要求。卷管機將紙捲成吸管,然後經過裁剪、印刷等,一根吸管就生產出來了,整個工序並不複雜。

“做吸管看起來很簡單,但難的地方也蠻難的,”樓仲平認爲,目前行業痛點主要是吸管材料問題。中國的奶茶店等推行紙吸管之後,很多消費者吐槽“飲料還在,吸管沒了”“喝着喝着,吸管變成紙漿糊”。樓仲平表示,2018、2019年中國市場上出現一批劣質紙吸管,但很快就被淘汰,“雙童紙吸管用水泡上兩個小時,都沒有問題的”。但樓仲平承認,紙吸管的用戶體驗確實不好,因此雙童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其他可降解的環保吸管材料。

樓仲平回憶,公司從2013年開始研究用通心粉(澱粉)做吸管,研發歷經6年時間,但他認爲,該項目整體上是失敗的,“雖然我們解決了材料的問題,也做出產品,但遺憾的是國家沒有這個品類,澱粉吸管既不是食品,又不是工具”。在其他可降解材料使用上,聚乳酸等材料也各有缺陷。

爲此,樓仲平一直倡導“可循環使用的吸管”,他的理由是“筷子可以,爲什麼吸管不可以”。雙童近些年推出竹子、木頭,甚至不鏽鋼、玻璃等可循環使用吸管。該公司曾給臺灣生產不鏽鋼等吸管,“臺灣一般的奶茶包都配有吸管和清洗的刷子,洗刷後經過消毒櫃消毒,吸管還可以循環使用,”樓仲平認爲,這其實還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爲什麼印度沒出現類似雙童這種企業?樓仲平認爲,個體的發展得益於當時的環境,“就像我們義烏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挑貨郎擔,走街串巷用雞毛換糖,做了很多種買賣但都沒有成功,其實跟當時的環境相關”。

樓仲平曾多次赴印度考察。他認爲,印度的發展跟中國八九十年代不像,無論是建園區、購買土地等,都受到私權影響,進度不如中國。但樓仲平認爲,印度是不能被小看的國家,“那麼大的人口基數,真正核心釋放出來的時候,是中國製造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他表示,印度將來一定會出現類似雙童這樣的企業,但現在還不行。

雙童暫時也沒有進軍印度市場的計劃。樓仲平告訴記者,雙童的定位是一家本土企業,中國14億人口,有足夠大的基數來支撐雙童的發展。此外,近些年印度的排外、民族主義氾濫,營商環境對中國企業並不友好,“這些年不要說去印度投資,連我們的產品都不敢進去”。

浙江寧波等地的吸管企業也有去越南、印尼等國投資,但據樓仲平了解,這些企業總體反饋不是很理想: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建廠成本逐年提高。以越南爲例,2017年的地價還比較便宜,但近兩年土地成本大幅提高,已接近中國三四線城市土地價格,靠近中國的越南工業區地價,甚至遠高於廣西;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飆升。2017年,越南僱工工資只相當於中國本土的1/4,現在越南一名僱工每月工資要三四千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的60%、70%。特別近兩年,日韓企業在越南大量投資,地價被炒起來,勞動力成本也提高了,越南不再具有優勢。

樓仲平認爲,製造業到一個新區域,需要10年才能站穩腳跟,但數字環境下10年時間會發生巨大變化,當初對中國製造企業友好的環境可能不再,“如果要這樣折騰,我不幹!”

韓國推出原木吸管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張靜】韓國日前宣佈,今年11月24日後,將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等一次性用品用具。儘管禁令還未實施,韓國企業早早做好準備,很多餐飲店已經開始用環保吸管代替一次性塑料吸管。衆多吸管生產商也看到商機,不斷研發兼具環保性與使用體驗更好的吸管產品。

《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近日來到首爾明洞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這裏已經全部使用紙吸管。從記者自身的使用體驗看,紙吸管沒有出現變軟坍塌現象,吸管本身也沒有紙漿的味道,對飲料的味道也沒有明顯影響。家住首爾市龍山區的上班族金某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非常支持限用包括吸管在內的塑料製品,自己和朋友們都願意使用紙質用品,認爲比較環保。但同時她也擔心,有的紙質吸管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等,希望政府能強化相關的質量監管。

瞄準吸管換代商機,位於釜山的“民英制紙”下屬子公司近日推出“MY STRAW”品牌紙質吸管,並被韓國多家連鎖咖啡館和食品企業使用,消費者通過網上商城也可購買。據悉,該紙質吸管採用天然紙漿製作,不添加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在自然界中可以100%自然分解。爲克服在水中一泡就發軟的問題,該吸管進行了品質和生產工藝的改良,可以在80攝氏度的水溫中長時間維持形狀。該工廠計劃將紙質吸管的年產量提高到10億根以上。

韓國濟州地區一家企業去年年底就推出利用大麥稈生產的大麥吸管。爲了降低成本,大麥吸管採取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系統可以自動識別並切斷大麥稈,最快5秒可以生產一個大麥吸管。吸管安全性也獲得有關部門認證,並計劃申請專利。

位於首爾的一家環保產品企業今年3月推出了“世界首個”採用原木製作的原木吸管。該企業已經在韓國各地設立9個銷售點,並計劃到今年年底擴充到15個,在百貨店、購物網站等進行銷售。

除此之外,韓國企業還開發了使用大米、硅膠等原料製成的綠色吸管,讓韓國消費者有充分的選擇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