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去看《独行月球》了吧?

这部电影的热度之高似乎不需要再做过多介绍。沈腾马丽合体带来的轰动效应极为直观,身边不少今年都没进过影院(甚至疫情之后就没再去过影院)的亲朋好友纷纷跑来问我,电影好看吗?

从语气中能听出来,他们期待一个肯定的回答。

但我令他们失望了。

沈马组合、百分比的“含腾量”,如果这两张王炸牌都不能让人五体投地发自肺腑地叫一声好,而仅仅是“可以凑合看”的程度,那说一句失望也不为过吧。

目前,对《独行月球》的好评大多集中几点上,而这些好评也的确是本片的优点。

一种是“同行衬托”说,暑期档目前有且仅有这一部类型明确、完成度达标的商业喜剧片。行业独苗,不呵护一下,那就只能等死了。

另一种是“开心麻花进步”说。有不少观众觉得,开心麻花试图在本片中纠正过往不注重影片整体结构、过度依赖与剧情无关的语言梗等老毛病,这次无论是故事整体性、画面特效成果,以及对喜剧和科幻的融合,都能看出经过制作团队精心打磨的痕迹。

还有一种赞赏自然集中在沈腾的个人魅力上。《独行月球》几乎全靠沈腾的独角戏撑下来,而他的表演也无愧于全国上下父老乡亲殷切的期望。

一套固定的“沈式”喜剧表演模式(这种模式之前我们聊过,点击回看为什么是沈腾?,加上扎实的表演基本功(逻辑合理、连贯,表现自然、流畅),只要影片质量过得去,这套表演公式再吃十年绝对没问题(不怕被诟病重复自我是喜剧演员的特权,而黄磊这样正剧出身的演员显然没有这种特权)

好了,该夸的夸完,咱们进入正题。

这次的开心麻花的确不是《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时期的麻花了。

《独行月球》有更完整的戏剧结构,围绕人物处境的核心困境贯穿全片,困境的塑造虽然粗糙,但逻辑上是成立的,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味堆砌段子不讲打法了。

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要成熟的类型片还是要好笑的喜剧桥段,在这部电影里居然成了一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单选题

由于对主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镜头语言也更加精致,《独行月球》显得更“高级”了。

可是它变强了,也变秃了。

沈腾的表演虽好,却没有贡献哪怕一个出圈的梗。

这真的非常令人费解。

他可是沈腾,一个连摆烂都在不遗余力造梗的男人。连观众都分不清究竟是爱他这个人,还是爱他身上数不完的梗。

这么一个造梗天才,在一部完完全全的喜剧独角戏中,居然没有贡献任何一个既与剧情强相关又放之四海皆准的台词高光。

这不叫浪费,这简直就是造孽。

那《独行月球》里最好的喜剧桥段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是袋鼠的脸出现在全球直播的刹那,黄才伦喊出的那句“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呐”。

一个被同伴遗忘在月球的倒霉蛋,为了生存做各种荒唐事。

而官方采取的对策是剥夺他的发声权,给他配音,把他的丑态同步直播给全球人民观看。

地球难民们呢?连光都见不了,却因为看到比自己更惨的人还在拼命求生,不由产生一种“我没被落在月球,身边还有其他地球人陪着,又生在一个地球被炸烂但至少还有氧气和食物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独孤月更为饱满的人生”的错觉。

这种深入我们每一个毛孔的强行正能量,就和袋鼠会说话一样,令人齿寒。

由此可见,给独孤月配音做解说的设定为全片奠定了有力的讽刺基调,这一桥段可能带来的喜剧效果,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但是本片并未对此继续挖掘,至于原因,或许我们明白,或许我们谁也不能真正明白。

总之,《独行月球》绕过了这一设定,转而在人鼠相爱相杀、独孤月单恋马兰星,以及独孤月如何返回地球上下功夫。

但后续的包袱都有点隔靴搔痒,不是反反复复的喝水梗,就是各种屌丝出洋相,唯一能让人记住的,大概只有那句“好消息是再也收不到坏消息,坏消息是再也收不到好消息”。

这句黑色幽默用来形容《独行月球》本身也很合适——

好消息是“含腾量”终于百分百了,坏消息是其他人物形象和关系约等于零。

这部电影更大的毛病不是段子不够好笑,而是跟其他几部兄弟片比起来,它的喜剧情境是完全不成立的

简单来说,就是构成故事核心的三方关系——独自在月球的沈腾和袋鼠、地球指挥部成员以及位于地下避难所的地球难民们——彼此都是孤立存在的。

除沈腾外,其他人(以及“宠物”袋鼠)都没有“人味”,因此故事的根基本身就是存疑的。

如果说故事情境是一张由戏中人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关系网,那么《独行月球》中分别处于三个空间的群体就是三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

他们之间有表面的联系:

沈腾被指挥部成员(马蓝星及其同事们)和地球难民观看,而指挥部事实上控制着地球难民,决定着他们能看到什么听见什么,同时,沈腾深深迷恋着马蓝星,并渴望借助指挥部的帮助回到月球。

乍一看挺像那么回事,但这种关系完全经不起深究。

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沈腾对女神马蓝星的迷恋。为她一见倾心,为她甘当小丑,为她被遗弃在月球千千万万遍,只是因为当年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

要不是因为观众早就在各种影视综艺小品里嗑沈马嗑了远远不止三生三世,这种理由谁会信?

说实话,全片看下来,我对马蓝星还是一无所知。她身上除了美貌、领导的地位和气场,以及极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我看到不到任何真人的痕迹,身上全是“神”才能拥有的完美品格。

再加上马丽被导演要求表演收到最内敛,从前沈马组合的超强CP感也荡然无存。与其说独孤月是被爱情击中了,倒不如说他受到了英雄主义的感召,他对马蓝星更像是偶像崇拜,而非男女情爱。

而马蓝星对独孤月呢?

片中应该是有一个从嫌弃到改观再到欣赏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改观的节点一定要说服观众。

马蓝星真正表现出与独孤月的心有灵犀,是在独孤月决定救袋鼠还是自己逃命的那一刻。马蓝星异常坚定地说,我不会救,但他会。

可是为什么马蓝星坚信独孤月一定会救袋鼠呢?

就凭他在月球上那些各种出糗的屌丝行径?还是凭他能够想到追逐太阳反向回到基地的解题思路?

要知道,马蓝星先前完全不知道有这号人物,而独孤月之前的表现也算不上有多高尚,仅仅因为他脑子好使智商在线就评判此人道德水准超越常人,恐怕不妥吧?

但是情景设置的角度来看,马蓝星又必须说出这句“他会救”。这不仅仅是编剧在强行拉郎配,增加主角的CP感,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出下一个包袱——

沈腾露出招牌式的贱样,喊着“我才不救呢”,但是又口嫌体正,回去救鼠。

说到底,还是为了包袱能响而牺牲了真实度。

爱情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根基。

然而它是悬浮的,是人生造出来的。

马蓝星对独孤月的影响不可信,独孤月对马蓝星的影响则几乎没有,他几乎是毫无挣扎地服从了马蓝星的意志。

从始至终,马蓝星及其背后的团队都没有对独孤月的遭遇给出过真正发自肺腑的歉意。最后幻想中的泪水和笑容,也同样是对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英雄的致意。

但是谁渴望的爱情,不是即便自己没有做英雄,永远是个屌丝,对方也依旧能爱上自己呢?

马蓝星始终没有触碰到独孤月最深处的东西,她也并没有因为那个真实的卑微的独孤月而改变过自己的意志,哪怕是一点点动摇。

连马蓝星都只能如此,指挥部其他成员的“人性”则被压缩到更低。他们更像是某种体制下的机器人,对独孤月这个曾经的探月伙伴没有任何战友情。

在月球上,他们是陌生人,有阶层差异(指挥部的人属于管理层,而独孤月作为维修工隶属基层)。回到地球,当他们旁观独孤月在曾经的基地生活时,依旧没有唤起他们的个人情感。

相同的情境里,《火星救援》让主角翻同事的包来寻找生存物资,听同事留下的唱片,用同事的木制十字架取火。并不在场的同事瞬间有了真实的血肉,他们虽然身处异地,但却实实在在参与到火星救援的叙事中来

主角一用人家的东西一边不忘吐槽,这些对昔日情谊的幽默侧写也为续队友的舍命相救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

但《独行月球》里,指挥部的同志只把拯救独孤月当成一项任务,独孤月与成员之间没有情感联结,而指挥部成员之间也没有出现过情感与理智的交锋。要知道,关于这项任务本身的价值探讨也足以展现个人性格了。

而独孤月对地下难民的影响呢?直播的几百天里,所有人除了守在电视前看人鼠大战外,状态没有一丁点变化,哪怕是起来刷个牙起个脸多吃一口饭也好,至少说明独孤月在人心里种下的种子是逐渐萌芽壮大的,而不是垂死病中了几百天突然就原地鲤鱼打挺托马斯旋转360度。

在《独行月球》中,这种人物关系内在的逻辑始终缺席,喜剧情境也就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如果说开心麻花从前的电影是一群人在演小品,那这次,就是沈腾一个人在演小品。

尽管这个故事拥有“高级”的起承转合,拥有“高级”的镜头语言,但它在本质上依旧是一场面向评委的演技考试(也就是小品的初期形态)

与其看沈腾一个人孤立地表演,我反而更怀念《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里一群人捧着一个沈腾演小品的状态。

喜剧归根结底是展现关系的艺术。

而开心麻花最擅长的就是把一个屌丝丢进一个特定情境中,看他如何与周围的关系发生碰撞。

《夏洛特烦恼》里有很多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成立的梗,比如著名的“别闹媳妇”。

马丽多年备胎终于转正的狂喜和沈腾有口无心后的狂悔就能碰撞出巨大的喜剧能量,又顺势贡献了一个更爆的梗。

但是《独行月球》为了让“含腾量”达到极致,无情地剪断了沈腾与其他人物在空间和精神上的联系。

情境变成了困境,关系被特效取代。这一次的开心麻花离商业类型片很近,却离喜剧很远。

不得不说,《独行月球》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喜剧片不能唯“含腾量”马首是瞻。

需知某部喜剧的成功从来不可能只靠某个演员的个人魅力。哪怕是鼎盛时期的演员周星驰也出演过许多让人笑不出来的无聊长片。而那些最终流传下来的杰作,背后还有杜琪峰、刘镇伟、李力持、吴孟达、罗家英、吴君如以及导演周星驰等众多优秀影人的身影。是他们共同创造了关系网络密集的周星驰宇宙。

正如水至清则无鱼,高浓度的“含腾量”的反面,亦有可能是高浓度的无聊。

-END-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