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橋又一次遭遇大火,實在令人痛心,也又一次給文物防火敲響了警鐘。

8月6日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火情於晚上10時45分被撲滅。目前橋體已燒燬坍塌,暫無人員傷亡。火災具體原因正在進行調查中。

萬安橋全長98.2米,寬4.7米,不但長度列全國第一,造橋工藝也極爲精湛,爲中國古木拱廊橋之最。然而,萬安橋的命運卻令人唏噓。萬安橋始建於北宋,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後歷代都有修葺。

在當地人的生活中,風雨廊橋不僅是一座連接和溝通設施,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歇息納涼、遮風避雨的公共活動場所。萬安橋又一次遭遇大火,實在令人痛心,也又一次給文物防火敲響了警鐘。

我國的古建築大多爲木質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其損失將無法彌補。加上木結構古建築在修建之初,存在耐火等級低、防火間距不足、消防通道不暢、消防設施嚴重缺失等火災安全隱患。可見,木結構建築的防火具有複雜性和嚴峻性,消防安全壓力巨大。

根據國家相關單位處理古建築火災事故的統計數據,近十年我國處理了文物火災事件150多起,其中,2017年有21起,2018年有14起,2019年有17起,2020年有12起。可以看出,隨着文物保護項目的持續深入與古建築智能消防方法的持續優化,古建築火災數量逐漸變少,但從巨大的經濟和文化損失中還可以看出,古建築尤其是木結構古建築保護工作的狀況仍然有待提升,強化古建築消防安全意識工作依舊十分緊迫和重要。

古建築防火目前最好的辦法,是安裝自動滅火系統,而且首選氣體滅火系統。爲什麼不能用水?因爲水對於建築本身就是一種傷害,誤發的火警、管道的泄漏,都會給古代建築本身造成很大的損害,尤其是保存大量文物的功能性建築。另外,由於古代建築火災蔓延特別快,有可能超出水源的撲救能力,所以以水滅火的系統不夠可靠,不能保證滅火成功。

相比之下,氣體滅火系統存在多種優勢。第一,響應靈敏,由於氣體滅火系統多使用成本較高的感煙元件,比水系統普遍使用的感熱元件更敏感,可以提早2到3分鐘感知火情;第二,沒有水損,災情解除後可以立即恢復正常;第三,只要響應及時,可在封閉空間內降低氧氣和燃氣濃度,保證滅火。然而,氣體滅火系統的成本高,對古代建築進行全面保護存在很大的經濟壓力。

退而求次,可以增加早期報警。有專家曾說,一棟建築的安全水平,取決於其與消防隊的距離,距離越近越安全。可以說,消防隊的響應時間往往決定了火災後果的嚴重程度。這就需要在古建築中構建消防監督體系,保證消防部門和相關部門能遠距離觀察並排除可能的安全風險。同時,還需要提高早期干涉的救火水平。火場失控,大部分原因是初次響應的人員沒有正確應對。爲了避免早期救援的手忙腳亂,對應急響應者的素質要有更高的要求。平時應通過演練、制定預案等方式提高關鍵時刻的滅火效率。

萬安古橋大火提醒我們,木結構古建築是中華文明遺留下來的珍貴財富,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無論從哪個方面考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木結構古建築消防安全的整體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