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7日訊(記者 黃靖斯)受行情明顯拖累,7月A股新增投資者數量降至年內冰點。

中國結算最新數據顯示,7月A股市場新增投資者數爲113.21萬,環比下滑14.90%,降至自去年11月以來近9個月的谷底,這也是繼4月和5月後,A股新增投資者數量年內第三次出現下滑。至此,A股投資者總量達到2.07億人,環比增長0.55%。

除此之外,另有6個重要市場指標也較6月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分別是登記存管證券總市值(-1.16%)、非限售市值(-1.18%)、過戶總筆數(-9.26%)、過戶總金額(-7.00%)、結算總額(-6.13%)、結算淨額(-16.47%)。

拉長時間看,今年多數時期A股新增投資者的參與熱度位於近兩年來的歷史低位。1月(132.43萬)和2月(141.46萬)新增投資者數量總體持平,3月新增入市人數突破200萬,創下年內單月新高,在4月(125.67萬)和5月(120.26萬)的接連下挫後,新增投資者數量在6月(133.03萬)迎來一次小幅的回溫,隨後又在7月掉頭向下(113.21萬)。

7月A股跌逾4%,北向資金掉頭“出逃”

從4月底的觸底反彈到6月的強勢回血,7月,A股股民並未盼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顯然,市場上所謂“五窮六絕七翻身”的預言並未在2022年應驗。

對於股民而言,7月A股的低迷與調整或許仍歷歷在目: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累計下跌4.28%、4.88%、4.99%,滬指甚至兩度失守3300點,北向資金明顯流出,基金髮行有所放量,海通策略團隊更將7月初以來出現的市場調整稱爲“倒春寒”。

素有“聰明錢”之稱的北向資金也掉頭“出逃”,7月淨流出達210.69億元,終結了近3個月的淨流入。7月20個交易日中北向資金淨流出的有12個,當月淨賣出居前的3只個股分別爲平安銀行(-37.27億元)、陽光電源(-35.59億元)和先導智能(-29.83億元)。

此外據海通策略團隊分析,資金流向逆轉迅速背後主要原因爲,本輪地產、疫情相關行業回調較大,疫情的影響可能只是階段性的,地產纔是市場擔憂的主要來源。從北上資金流向也印證了市場對地產的擔憂明顯更大,對於疫情對消費基本面影響的擔憂則較小。

新增入市投資者環比下滑14.90%,7月投資者情緒明顯降溫,這在國盛策略團隊7月底發佈的研報中也得到進一步印證。國盛策略觀點認爲,股民情緒震盪下行,A股股民情緒指標(IISI)回落至-0.66,全A槓桿資金情緒回落至23.18%,與此同時,日均成交逐步縮量,情緒修復紅利逐步趨弱。

“倒春寒”不改向上趨勢,可逢低加碼

經歷7月的震盪分化,A股本輪調整何時到位?如何判斷市場上漲信號?未來哪些投資方向值得關注?對於後市,“中期樂觀”“逢低加碼”“不宜過度悲觀”“向下空間不大”“結構分化加大”等是當下各賣方研判中較爲典型的觀點。

中信策略團隊在最新觀點中重點提及了“分化”“波動”和“博弈”等關鍵詞。該團隊指出,8月A股在尋找新平衡的過程中,資金博弈仍然劇烈,市場波動依然較大。當前行業間及賽道內估值分化均在擴大,由於增量資金有限,市場調倉博弈仍將持續。配置上,建議堅持成長製造、醫藥和消費均衡佈局,短期成長製造更偏向半導體及軍工。

中信固收明明團隊認爲,權益資產的進一步上漲仍需更多基本面改善的信號催化。若8月後續三週的經濟高頻數據改善,尤其是基建資金落地投資端可能成爲亮點,則市場對經濟復甦的預期可能重新凝聚,市場結束當前的震盪期轉爲上漲或許在8月下旬或9月。

海通策略荀玉根團隊仍然堅持倒春寒不改市場向上趨勢、中期樂觀的研判。從投資時鐘和牛熊週期角度分析,市場4月低點是3-4年一次的大底,5個基本面領先指標中3個回升,另外2個逐步企穩,確認市場反轉。隨着穩增長政策的落地見效,經濟最差的時刻已經過去,宏微觀基本面正緩慢改善,當前的倒春寒並不會改變4月底以來的反轉趨勢。

中信建投策略首席陳果最新觀點認爲,目前A股已處於情緒釋放、可逢低加碼的階段。從地產到地緣事件,近期悲觀情緒有所釋放,震盪市調整下來是機會。中期看,“景氣第一、估值第二、擁擠度第三”是配置核心原則。短期看,部分賽道正面臨着擁擠度過高帶來的高波動問題,這會帶來短期交易層面的變化。

中金策略王漢鋒團隊表示,整體市場估值重新回到歷史相對低位水平,中線價值再度逐步具備,對中期市場也不宜過度悲觀。向前看,市場短期仍可能維持震盪偏弱的格局,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靈活性,穩而後進。配置上依然以低估值、與宏觀關聯度不高或有政策支持的領域爲主,近期上游價格已經大幅回調,逐步開始關注中下游產業可能出現的修復。成長風格在近期連續反彈後,性價比在減弱,需要綜合關注景氣度與估值做結構性配置。

針對後市走向,國盛策略張峻曉團隊表明,市場向下空間已經不大,短期輕指數重個股,逢低佈局消費醫藥。而過去的1個多月裏,大盤的調整已經相對較爲充分,指數向下空間已經不大。向後看,策略真正的難題,是在市值繼續下沉和左側佈局反轉中做選擇。短期來看,打破現有格局的條件尚不具備,重個股、輕指數的“垃圾時間”仍會繼續;但近乎一致的宏觀預期和極致化的機構持倉,也增加了後續波動放大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