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随着全球及国内首个上市的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在中国获批并成功纳入医保,SMA患者治疗的可及性得到极大提升。与之相应,如何帮助这些患者真正从家庭走进校园,并最终走向社会,成为业内更关心的话题。

今天是第五个国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关爱日,中国罕见病领域首部关注到患者教育与长期发展的指导手册《SMA学龄患者入学指南》正式发布。该手册由北京美儿SMA关爱中心发起并出品,渤健中国支持,指南的发布不仅为适龄入学或因病辍学的患者返校提供实际的指导,也为罕见病患者逐步融入社会提供更多实操性的探索。

学龄患者入学困难,主客观多重因素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肌无力、肢体松软和肌肉萎缩,由于运动功能受限,大多数患者无法独立生活,更不用说接受正常的教育。在全球首款SMA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纳入医保后,越来越多的学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诊疗,取得了更好的身体机能,也更期待能开启或继续他们的学习生活。

然而,这群患者的求学现状并不乐观。根据北京市美儿SMA关爱中心的患者登记数据统计:65.4%的学龄患者存在入学困难,问题包括学校需要担保、要求家长陪读护送、只能就读残障学校等。已入学的学龄患者中,中途辍学比例达56.8%,大部分在小学阶段已辍学。

“我们关注到不少适龄的SMA患者因主客观种种原因,在申请入学时遇到阻力。”美儿SMA关爱中心创始人冯家妹表示,推出中国首部《SMA学龄患者入学指南》,希望能为更多学龄SMA患者及家庭提供实际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快速融入课堂,掌握学习与社交的技能,享受上学的快乐。

平衡学习与治疗,走好回归社会“第一步”

专家表示,SMA患者的智力及认知水平和普通孩子没有区别。本指南从政策法律、便利设施、心理建设、诊疗康复等四方面着手,请相关专家为学龄患者提供实操指导。

北京百行宜众助残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监事范晓红表示,SMA学龄患者入学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原则上适龄肢体障碍儿童、少年可依法在户籍所在地或法定监护人实际工作、居住地就近入学。

此外,本次入学指南还就SMA患者入学可争取的便利条件,如患者就学咨询、学校无障碍设施改造、中高考特殊政策等事项进行了具体建议。

据“过来人”家长反馈,SMA患者及家长在入学申请及上学的整个过程中,因身体残障、许多家长需要陪读等原因,要面临比普通家庭更大的身心压力。因此,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十分必要。

此外,对这些患者来说,如何平衡学习与康复之间的尺度是这个群体必须面对的课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秦伦主管康复师建议:“家长在入学前就孩子出行、学习、生活、休息四个方面要做好充分的物料准备,主要包括轮椅、坐垫、合适的课桌文具和生活用品等。此外,对学龄患者而言,良好的坐姿是主动学习和预防脊柱侧弯的关键。”这份入学指南也针对患者入校后的课上坐姿管理、课间活动环节梳理出动作指导。

由于SMA是一种运动功能呈进行性下降的疾病,关注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是该入学指南重点涉及的章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毛姗姗主任医师强调:“SMA患儿因疾病的特殊性,在入学前及入学后,都需要定期评估身体状况并接受治疗,同时制定并调整相应学习方案。因此,我们鼓励患儿尽早开启疾病修正治疗,定期随访并开展多学科综合管理,同时平衡好学业,这会是一个伴随始终的话题。我的不少学龄患儿在注射治疗随访中告诉我,经过治疗他们在学习上也更有精神、更从容,我们很高兴能帮助患儿走进校园,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蒋海山副主任医师表示,“对于接受诺西那生钠治疗的患者需定期去医院接受注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多学科综合管理的开展。而维持治疗期每年3次的注射,也便于学龄患者合理安排治疗和学习时间。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患者从家庭走进校园,走近集体,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因为治疗终极目的,不光是要治疗疾病,还要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相关文章